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元1722年,康熙病重垂危时,将宠臣张廷玉连降三级 群臣都以为

公元1722年,康熙病重垂危时,将宠臣张廷玉连降三级 群臣都以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071 更新时间:2024/1/18 18:57:45

张廷玉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官宦世家,父亲张英曾经做过礼部尚书。张廷玉从小爱读书,在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正式进入朝堂。康熙因为张英的关系,格外关照张廷玉。

康熙曾经单独召见张廷玉,询问他父亲张英致仕后的情况。康熙问:“你父亲的身体最近怎么样呀?你写一首诗来回答。”张廷玉立刻赋诗一首,康熙听了抚掌赞叹,说:“张英生了一个好儿子,你的才华比你父亲还要好。”

张廷玉由此受到康熙的赏识,被调到了军机处工作。张廷玉进入军机处后,丝毫不敢松懈,甚至连家都不回了,日夜沉浸在工作中。

康熙很欣赏张廷玉工作的劲头,把张廷玉当作心腹重臣。张廷玉在军机处经手的机密件无数,但是康熙从不会对张廷玉起疑心。

张廷玉没有辜负康熙的信任,他不参加任何结党营私,不偏心任何一个皇子,始终忠于康熙一人。

公元1722年,康熙病重,一道圣旨把张廷玉连降三级。这道圣旨震惊朝堂,大家觉得张廷玉这是要大祸临头。处在舆论风暴中心的张廷玉接到圣旨之后,却有不一样的反应。

张廷玉的儿子跑去安慰被降职父亲,向来宠辱不惊的张廷玉却喜形于色,对儿子说:“静待新君恩赐!”张廷玉的儿子一听这话,恍然大悟,这才弄明白康熙此举的意图,连忙给父亲道贺。

在康熙朝的末期,朝堂之上许多大臣被牵扯进九龙夺嫡,落得不得善终。康熙此举是把张廷玉调离朝堂,让张廷玉能远离夺嫡风波,安安稳稳等到新帝登基。

凭借张廷玉的资历,新帝登基之后一定会重新重用张廷玉。正如张廷玉所预料的,雍正登上皇位以后,将张廷玉官复原职。

雍正很信任张廷玉,很多家国大事都是由张廷玉起草的。雍正和张廷玉还有一层关系,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曾经当过雍正的老师。雍正很尊敬张廷玉,许多国家大事都会与张廷玉讨论再做决定。

公元1723年,在雍正的要求下,张廷玉重复了父亲的道路,成了乾隆的老师。雍正这个做法,是要把张廷玉和乾隆绑在一条船上,让张廷玉以后辅佐乾隆。

为了避免康熙后期的夺嫡之乱,雍正秘密把乾隆立为诸君。雍正召见张廷玉,说:“朕决定立第四子弘历为继承人,已写好了密旨,希望你以后能好好辅佐他。”

张廷玉从雍正手中接过密旨,仔仔细细看过每一个字,答应完成雍正的嘱托。

公元1735年,雍正突然去世,一片慌乱之中,张廷玉拿出雍正的密旨,帮助乾隆顺利登基。在雍正死后,张廷玉继续兢兢业业的辅佐乾隆皇帝。

张廷玉到了乾隆时期已经是三朝老臣,大家都羡慕张廷玉历经三朝盛宠不衰,张廷玉反而更加谨言慎行。

公元1749年,张廷玉多次受到乾隆斥责。张廷玉察觉到乾隆皇帝对自己不满,上书乞骸骨。乾隆皇帝爽快的答应了张廷玉的请求,一般三朝老臣要求退休,皇帝都会再三挽留。

张廷玉察觉出自己的处境非常不妙,想要退一步,远离朝堂纠纷。即使张廷玉努力缩小自己的存在感,远离乾隆的视线,乾隆任然揪住张廷玉的错处不放,继续打压张廷玉。

张廷玉做错了什么?张廷玉最大的错处,是身为汉人却在满人政权中身居高位,引起了满族大臣的不满。张廷玉乞骸骨后,其学生和家人均受到牵连,在朝堂上不受重用。

一生风光的张廷玉有一个凄凉的晚年,尽管张廷玉一辈子谨言慎行,乾隆就是不信任他。张廷玉一个汉人能身居高位,凭借的只有皇帝的信任。

失去了乾隆的信任,张廷玉在朝堂上孤立无援,只能黯然退场。

在满汉之争中,乾隆还是偏心满族人。满族大臣瞧不起张廷玉,觉得张廷玉不是自己人。

公元1755年,张廷玉死在家中。随着张廷玉的离世,乾隆皇帝又转了性子,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对于臣子,这是一种极大的殊荣。张廷玉辛劳了三朝,一辈子为大清尽忠,这是对张廷玉最好的安慰。纵观整个满清政权,张廷玉是唯一能进入太庙的汉臣。

参考资料:

[1]张廷玉:三朝政坛不倒翁 来源:《领导文萃》2013年 第20期

[2]徐凯,论雍乾枢要之臣张廷玉[J],北京大学学报,1992(4)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自成15代后人,公开玉玺下落,还说李自成当时是诈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闯王李自成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但又是昙花一现,他虽然一路打击明朝统治势如破竹,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大顺,但是他同样犯了很多揭竿起义的人的错误,那就是看不清局势经不住诱惑,最后宏图大业以失败告终。不过李自成最后的结局一直是一个谜,多数人认为他起义失败就死了,还有一部分人则不以为然。就这几年,有一个

  • 八国联军侵华,为什么清朝老百姓不誓死抗击洋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中国的近代史,无疑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一再忍让,通过割地赔款的方式,妄想能够求得一时风平浪静,不料却将列强的胃口喂的更大,他们贪婪的想要瓜分中国,获取更多的利益。1990年5月28日,英、俄、日、法、意、美、德、奥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这就是后来所说

  • 1629年,崇祯被一个乡巴佬耍的团团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01比起天空那炎炎烈日,更让崇祯皇帝心烦的,是有司衙门呈上来的一道折子。大明王朝的烂摊子让他早已焦头烂额,可在这节骨眼上,居然有个名叫李世选的农民来向他要官儿!没错,明目张胆地要,且要的还不是小官,要封侯拜相讨爵位!事情的来龙去脉,奏折上写的甚是明白——徽州绩溪县农民李世选来到京师,求见皇帝。按说,

  • 二百多个子孙没一个败家子!其教育方法就隐藏在曾国藩的书信中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清王朝晚期,曾国藩在朝中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长达二十年,曾常年在外统兵,每天经过他手里的银钱不知有多少,几乎随时都可以喝兵血自肥,而且所冒的风险极少,但是他却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无违誓言,去世后只给家人留下了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间

  • 1385年,一农民找朱元璋要媳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儿时玩伴来找他,朱元璋找大老婆,朱元璋娶妻顺序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草根,常被认为是没文化的皇帝,不过从其留下的文化作品来看,朱元璋并非胸无点墨之人。比如上面这首诗,便是洪武十八年宴会群臣时所作。就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桩奇闻,看似荒诞不经的,却也凸显了朱元璋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它所带

  • 魏忠贤临死前说了一句话,崇祯死活不听,结果明朝迅速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有一个人很出名,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那个人是一个大贪官。不管是从什么地方知道魏忠贤的,对他的印象都不会很好。因为他曾经仗着自己的势力到处去欺负别人,还陷害好人。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受不了这个人,只是又没有办法而已。所以到了最后他死的时候很多人是十分高兴的。把他逼死的人就是当时刚刚上任不久的皇帝了。这

  • 乾隆登基以后,有一天问手下大臣“我出生的时候,是谁给我接的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马上命令大臣把王妈妈找来,对她说今天要重重赏您,只要您说出口的,要什么就奖赏您什么!”听到乾隆皇帝的话让立在旁边的王妈妈害怕起来,她知道皇帝的出身不是随便能说的,当初接生的时候就有说法。现在被逼无奈说出来,不过就是为了保命而已,如今皇帝如此说,自己哪里敢要什么东西,只立在那诺诺的不敢张口。见到王

  • 为什么有的哈萨克斯坦人把成吉思汗列为自己的国家英雄或祖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吉思汗算不算中国王朝,成吉思汗哈萨克语版,成吉思汗是中华民族人吗

    根据成书于15-16世纪初期的相关史籍如《成为胜利之书的选史》(Tawarikh-iguzida-inusrat-nama)等材料透露,哈萨克汗国君主的谱系脉络的源头是术赤的第十三子秃花帖木儿(Tuqa-timur),他的后人兀鲁斯(Urus)正是哈萨克汗国始祖克列汗(Kiray)的祖父。因此,在部

  • 乾隆下江南来到江苏常州有名的天宁寺 有人偷偷地和乾隆说:“皇上,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江苏常州有一座天宁寺非常有名,有一次乾隆又带着宫女和太监去天灵寺小住,“你们听说了吗?住持他有妻子。”有几个小太监三五成群地说着主持的八卦,“不可能吧,主持他是出家人,出家人怎么会有妻子?”另一个小太监说道,造谣八卦的那个小太监。看见没有人相信他不服气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还听说他妻子就在这天宁寺里

  • 朱元璋的谋臣朱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朱升自幼勤奋好学,曾拜陈栎、黄泽等名儒为师,四十五岁时考中江浙行省乡贡进士第二名,因当时家中亲人去世没有出来做官。三年后,朱升守孝期满,被封为池州路儒学学正,两年后前去上任。按照当时的规定,学生的一日三餐由各地儒学的学田供给,池州路儒学的学田收入颇丰,但大部分被官吏侵吞,学生每天只能吃一顿饭, 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