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晚清史,基本上是一部挨打受辱的历史。因此,后人难免会带着奚落的情绪去体认。晚清落后挨打虽然是事实,其实,晚清为了挽救危亡,还是作出了巨在的努力。只不过,晚清终究没有改变走向覆亡的衰败之势,作出的种种努力,统统被视之为无谓的挣扎,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念,是如此的根深蒂固,是如此的深入人心,殊为可叹。
晚清自1840年鸦片战争惨败开始,就开启了挨打的历程。在挨打被打痛之后,晚清其实也是为挽救危亡进行不懈奋斗。概括起来说,开展了三大运动:其一是自强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时间是从1861年至1895年;其二是维新运动,维新运动并不是仅维持百日的戊戌变法,而是从1895至1898年,历时三年之久;其三是立宪运动,准备走君主立宪之路,时间从1905至1911年。
晚清的这三大运动,洋务运动时间最长,取得的成效也最大。但因为维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格局,结果洋务运动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后面的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应该说是看准了洋务运动失败的症结,希望从政体上进行改革,但结果同样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立宪运动,即使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改革雄心壮志,也是值得敬佩的,至少我们并没有多少资格去加以肆意嘲讽。
作为立宪运动的重要准备工作,清廷拟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初拟人选为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后来,发生了吴樾刺杀案,绍英受伤,徐世昌改任他职,因此出国考察的五大臣实际为载泽、戴鸿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铎。
他们分为两路:载泽、尚其亨、李圣铎前往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戴鸿慈、端方前往美国、德国、奥匈、俄国、意大利。五大臣出洋考察,阵容庞大,即使是其随行人员,后来青史留名者大有人在,诸如施肇基、夏曾佑、熊希龄、伍光建等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历时半年之久,考察了14个国家,其间参观议院、行政机关、学校、监狱、工厂、农场、银行、商会、邮局乃至博物馆、戏院、浴池、教会、动植物园等,拜会政治家、学者听讲宪政原理,调查各项政治制度,搜集各类图书和参考资料等。应该说,五大臣出洋考察,确实做了大量工作。
通过五大臣出洋考察,晚清确实也迈出了君主立宪的步伐,到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只是,这次君主立宪,并没有赢得民心,自然也就没能挽求晚清的覆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中华民国,是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