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乱世之一
在这个风雨飘摇,战乱四起的年代,涌现了无数的英雄
他们为了天下的再次一统,纷纷献出了自己的才智和热血,甚至是生命
东汉末年,太监得势,宦官专权,把东汉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买官卖官不仅不禁止,甚至演变到了公开的地步。
在这里笔者要插一句话:
其实汉灵帝确确实实也曾想过为人民做一点好事
比如说他整日在皇宫里搞排水系统,为的就是让平民百姓也可以喝上一口自来水
开始搞这么大的工程是要花费巨资的,当时那个贪官污吏横行的年代,汉灵帝哪来的钱?
这不才万般无奈之下,公开买官卖官,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原因,背后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篇幅原因,小编就不在这里大加赘述了
可是中央再怎么闹,再怎么乱,关董卓这么一个西北大老粗什么事?
这不就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吗?所以问题来了:
董卓究竟是为什么要进京?
这件事,还要从灵帝驾崩开始说起,灵帝驾崩,少帝即位开始说起
灵帝驾崩以后,蹇硕(也就是当时太监的一代目首领,和曹操还曾有过一点缘分,不过是孽缘:蹇硕的叔叔是因为犯了宵禁令而被曹操棒杀的)被杀,大将军的职务落到了何太后的兄长——何进,何大将军的手里
这个何大将军是一个屠户出身,自身没什么见识,他也知道自己管不住场子,也镇不住那群人(无论如何,有一说一,我们的何大将军起码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而且我们的何大将军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那就是太监们
当时的太监们尾大不掉,对朝政的把握力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不能说是一点也没有(毕竟再怎么说他们还是有一定的积累的)。
于是我们的何大将军在心里就开始嘀咕:留着他们也不是个事,万一他们以后东山再起怎么办?
所以何进就想着如何把太监全部杀光(他这个观点非常地片面,太监里边也是有好人的,他这样做是把所有的太监都拉到了他的对立面)
这个想法把他的愚蠢深深地暴露了出来,因为他的这个想法,京城里所有的太监人人自危,都把何大将军视为自己的头号敌人——眼中钉,肉中刺
就在我们的何大将军想要实施他的“聪明绝顶的馊主意”的时候,它的内部却没有达成一致。
首先,何进的想法刚提出的时候就遭到了妹妹何太后的反对。
原因也非常地简单:何太后曾经嫉妒汉献帝刘协的生母王美人获得了灵帝的宠爱,而自己却因年长色衰而独守空房,暗自流泪。
于是何太后,心一横手一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送王美人一杯毒酒,把她就这样毒死了
真是不要小看女人的嫉妒心,可是何太后,当时还是何皇后做这件事的时候毕竟还年轻。
所以做得并不利索,于是呢,就被汉灵帝给查了出来。
灵帝大怒,就想要废皇后,是太监们拼死力保,才保住了何太后的皇后位置,何皇后由此就与太监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因此何太后并不想和太监们撕破脸皮,更不想和他们拼个鱼死网破。
这何进内部都不同意,这还怎么能成大事?
说来说去,大家是不是有些晕,我也有些晕
那这到底和董卓有什么关系?别急,请听笔者慢慢道来:
因为内部意见不一致,袁绍和何进也就是我们的何大将军就需要找个帮手,和他们一起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
于是乎,就有了我们开头的一幕,何进听从了袁绍的意见,让董卓带兵入京勤王,其实他们的初衷只是吓唬一下何太后,让她帮着剿灭太监
虽说有些搞笑,也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还真有那么几分道理
可是就算说一千道一万,这也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馊主意,连老百姓都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更何况你袁绍和何大将军请来的还是个恶鬼神,你没准备好充足的祭品就这么乱搞,这不是瞎搞是什么
董卓一旦进京,何进和袁绍如何能够驾驭他?
你可以借用这把刀来完成你的目的,但是人都知道,刀是双刃的,可以杀人,但是如果使用不好,也可以伤己。
人算不如天算
更可笑的一幕发生了:董卓还没来得及进京,何进就被宦官杀死了
终于等到了董卓入京,董卓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皇帝
因为当时何进已死,宦官们又打不过袁绍的军队,于是他们便挟持皇帝离开了京城
可是,无巧不成书,皇帝和陈留王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又碰上了董卓
真是刚出虎穴,又入狼窝
董卓也明白虽然自己手握兵权,但自己是个大老粗,野蛮至极,根本就不受京城那些士官名流们的重视
虽然董卓有意和他们交好,给他们封官许愿,但是这些名流士大夫们却并不买账,甚至公开轻视董卓
于是乎,董卓为了提升自己的个人威望,便打起了换皇帝的念头
皇帝作为封建时代一个王朝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如果董卓连皇帝都可以换,那还有什么不能干的?
于是乎,在当时的士大夫们强烈反对下,董卓还是一意孤行,换掉了皇帝。
虽然董卓想得很好,但是这也导致了董卓成为了众矢之的,并成功地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因篇幅原因,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了
无奈小编笔墨尚浅,无法将各种精妙一一说尽,还请评论区大神指点
今天的内容介绍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关注我,了解更多资讯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意见
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 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