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朝人多次迁都,是因为游牧民族特性?商族起源微探

商朝人多次迁都,是因为游牧民族特性?商族起源微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935 更新时间:2024/2/28 22:14:37

以至于慢慢演化成了如今百花齐放的封神故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宇宙的庞大脉络。周人的姬姓一族如今是遍地开花,诸如郑,常,程,卫,简,段,石,宁,鲁,施,汪,蒋,展,柳,周,丰,唐,孟,吴,杨等,这些姓氏大多是周朝姬姓的后代,遍布中华大地乃至世界各地。

成王败寇,我们的商王朝的残留姓氏则要少得很多了,只有孔、邹、牛、宋、繁、钟、商等一些常见大姓,所占的人口比例也是少得可怜。现在的基因技术日渐发达,寻找后代已经不再是难事,那么商王朝究竟是起源哪里呢?这些姓氏寻祖,最早的祖地又在哪里呢?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对于商民族的起源,目前学界还是有着很多种说法的,其中最为世人所接受的就是起源河南商丘说。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诗经·商颂》里一句概括商民族起源的一句话,认为商民族的起源是简狄一次在河边洗澡的时候吞了一个鸟蛋,因而天人感应生出来了商朝始祖契。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无稽之谈,但也或多或少反映出来当时那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特色。

虽然简狄生契的时候已经是舜禹时代,人们已经逐渐步入了父系社会,但在一些风俗上、或者是经济还不发达的地区,都存在着母系社会的一些遗留。就像我们国家现在的一些西南少数民族还存在着“走婚”的传统。

而契在长大之后,成为了舜手下的一名臣子,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舜派契前往大禹身边,帮助治理水患。13年后,终于治好了水患,契因为治水有功就提拔为司徒(掌管教化),并且封到了商邑。

商邑何处,扑朔迷离

自此,契之一族就以商为族名,在商地附近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并在实力不断强大之后建立了商国,成为了日后商朝发家的中心基地。也有一说是先有了商族,因为商人居住在这个地方才叫商邑,但不论如何,在契的时候,就是居住在商邑了。但是,关于这个商国在哪里,考古学界还是有些争议的。

现在主流认为商地是在如今的商丘,事到如今商丘人也把这座城市当作是商朝的都城和发家之地来进行旅游宣传。著名学者郑玄却认为商地在“太华之阳”(山南水北为阳,太华即华山),皇普谧和李泰祥等学者认为商地在如今的的陕西商洛,总之很少有说商地在商丘的。

直到近代王国维才开始另辟蹊径,认为“商在宋地”。宋就是周朝时期的封国,在商王朝灭亡后,周武王无力消灭商朝残余势力,在加上当时“灭国不绝祀”的传统,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就被留在了朝歌城继续供奉祖先。

但在周武王驾崩周成王即位的时候,武庚联合监督他的三个姬姓封国反叛周王朝,遭到了周公旦的镇压。武庚被诛杀,商朝遗民也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归姬姓封国卫国管辖,另一部分归商朝降臣、商纣王的大哥二哥微子和微子衍管辖,封地宋国。

这是商朝和宋地(商丘)最后的渊源,所以后人们把宋国当成是商王朝的祖地也并非没有道理。并且在商汤灭夏的时候,也是在宋地,只能说是有这种可能,尚且不能盖棺定论。

商漳同音,商在河北

还有一种说法就,在小编看来是比较有可信性的。那就是商在如今的河北漳河流域。提出这一说法的学者是从上古汉语发音中找到的根据,在上古发音中,“漳”和“商”的读音是一样的,而在上古时期的地方命名也经常用河流来命名国家,比如滑国、潘国、莱国、淮夷等,河流在古代农业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水源,以河流来命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以此为思路,我们再来从古籍中探寻关于漳河和商地关联的蛛丝马迹。

首先就是在古籍中记载最早的商族首领殷契,他当时跟随大禹治水,而后被封国到了商地,以古代的交通条件,首先是不大可能让居住在陕西华山附近的商人来帮助黄河下游的夏禹来进行治水的。那么殷契必定住得离黄河不远,甚至就是在黄河旁边。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禹贡·导水》

根据《禹贡》记载,当时的黄河在经过洛水入黄处之后,就开始肆意妄为地改道,自如今的河南浚县开始一路往北,沿着太行山东侧的谷底流到了降水(就是漳河),流到了大陆泽,然后从今天的天津入海。

根据黄河故道流经的区域,商地至少应该是在河南北部到河北中南部这一代,再印证上古音的“漳”与“商”之间的读音,大禹时期乃至之前的商邑在漳河流域也是更加确信了。

岁在甲子,兴商灭易

我们再来看看大禹治水之后的商人行迹,也有在这一地域的证明。到了夏朝少康时期,商国的第七代首领经常在河北附近进行贸易活动。

“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十六年, 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 。”——《竹书纪年》

王亥在河北易水流域做客(一般认为是在做生意),结果有易国的国君绵臣把王亥给杀了,夏王知道后又任命上甲微继承他父亲的遗产,继续当商国的首领。上甲微一直对父亲的死耿耿于怀,一直等待复仇机会。四年后,他的实力也强大起来,便认为报仇的时机到了,便想拉拢队友一起讨伐有易国。

当时的河伯世代与商国交好,所以上甲微就前往求助河伯,在一番慷慨陈词以后,河伯派兵和上甲微一起前去讨伐有易国。经历一场大战之后,上甲微杀死了有易国的国君绵臣,吞并有易国,并和河伯一道瓜分了财产,将有易国的人收为奴隶。

由此可见,河伯、有易、商国这几个国家应该是接壤或者是挨得很近的,不然三个国家的关系不可能这么密切,商国吞并一块河北的飞地也不好管理。有易在今天的易水附近,河伯在山西南部的黄河沿岸,那么商国必定至少是在河南北部、山东西南到河北一带。更加印证了“商”就是“漳”,当时的商国就是在河北漳河一带,而商民族在大禹到夏泄这个时期都是在泰山西南至太行山东麓这一块区域进行活动的。

在上甲微打赢了这一仗以后,打出了气魄,打出了国威。商国在当时的各诸侯、方伯之间名声鹊起,对商部族的领地也不敢轻易侵犯。而这次与河伯的成功联盟,也使得两国之间结成了稳定的军事联盟。

正是在商国第八代国君上甲微的带领下,商国开始了由内到外的改革,并不断地对外扩张、兼并,逐渐壮大了起来。其后的各代子孙也是“奋五世之余烈”,在王位传到了第十四代国君商汤的手里,终于一举推翻夏统治,建立了盛极一时的青铜文明——商朝。

上甲微时期的商族活动,已经非常能够证明商文明在殷契时期起源于河北了。但商民族是一个经常整个部落迁徙的民族。经常在泰山到太行山之间到处迁徙,有“前八后五”之说,前八就是说在殷契到商汤这十四代人里,商国一共迁徙了八次,后五是指商朝建立到盘庚迁殷迁徙了五次。

对于商民族如此之多的迁徙,学界也是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商民族是游牧民族,需要不断地逐水草而居,从相土驯化马来看,商民族确实是有一些游牧民族的特性的。更有一些证据表明殷契之前的商族人是从如今的内蒙古赤峰、乃至辽宁等地南下而来。如果是这样,商民族起源是游牧民族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二就是认为商民族的迁徙只不过是因为土壤肥力的下降,而进行游耕而已。夏商时期的中原地区降水相当丰沛,降水多土壤肥力就容易流失。而当时的商民族喜爱用刀耕火种的方式来进行耕种,就是圈出一块野地,防火烧田,草木灰为土壤提供大量的自然肥力,商人在此耕种,等到肥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再迁徙到别的地方重新放火烧山。

结语:

除此之外,还有王室纷争说、叛乱说、追寻铜矿说等等,但不论怎么说,商民族都是在华北平原壮大发家的中原文明。虽然近代以来基因检测出来商民族有一部分的东北基因,很可能和红山文化有些关联,但“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商文化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更多文章

  • 小伍叔讲春秋战国故事之卫国(1)卫大夫石碏大义灭亲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战国十大经典故事,春秋战国策略故事,战国系列故事之二十一

    说的卫国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周武王伐纣时候,周武王害伤了商纣王,灭亡了商朝,但是并没有对殷商王族大肆杀戮,而且还要保证殷商祭祀不绝。于是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继续祭祀殷商先祖。这就是古代的习惯叫灭国不绝嗣。[var1]绿色划线的就是卫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但是呢毕竟不放心,于是派自己

  • 灭六国兼天下,号称拥有战国最强战力的秦锐士,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四大名将一览表,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资料有哪些,战国秦锐士图片

    [var1]秦锐士是秦国的精锐部队,也被称为“锐卒”。他们是秦国军队中的顶尖精英,被训练成了战争机器,经过多年的训练和战斗,拥有极高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秦锐士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和阶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了地方和皇帝而奋斗。秦锐士的训练非常严格,包括身体锻炼、武器练习、战术训练等。在训练过程

  • 反秦盛宴,烧的是“农民起义”的火,做的是“战国七雄”的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农民起义的果实,多为勋贵、世家大族窃取,只有个别人从“受压迫者”晋升为“统治者”,实现角色的华丽转换,成为利益群体新的代言人,农民还得归家种田,仅此而已!三人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烈日当头,汗滴禾下土,不甘的陈胜对工友说:“苟富贵,勿相忘”。秦始皇南巡会稽,百姓围观,打酱油的少年项羽说:“彼可取而代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迁徙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东周之际,周室衰微,诸侯并起,原本偏居南隅的荆蛮小国,不再满足区区“楚子”的封号,提出“请王室尊吾号”,表露出“欲以观我们之政”的野心。周室虽微,然威仪尚在,对楚人的无理要求不予理会。楚人吃了闭门羹,于是索性“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自立为王,迁都于郢。待楚成王时,己有“楚地千里”,连周天子也不得不加

  • 古文今译 《战国策 赵策四》赵使赵庄合从欲伐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策赵策四原文及翻译,两败俱伤文言文战国策,小赵庄之战

    图片源自网络原文:赵使赵庄合从欲伐齐,齐请效地,赵因贱赵庄。齐明为谓赵王曰:“齐畏从之合也,故效地。今闻赵庄贱,张懃贵,齐必不效地矣。”赵王曰:“善。”乃召赵庄而贵之。译文:赵王派赵庄组织合纵联盟,打算进攻齐国,齐国要求割地求和,赵王因此冷落了赵庄。齐明为赵庄对赵王说:“齐国害怕主张合纵联盟的人成功

  •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救助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着重论述了社会救助的施行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影响,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对自然环境和人口变迁的影响,其次是对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的影响,最后是对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变迁的影响。一、自然环境和人口的变迁为了预防水旱灾害,保证农业生产,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普遍重视修筑水利工程,改造自然环境。到春

  • 小伍叔讲春秋战国之楚国(1)不够强大就不要娶漂亮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穿越春秋战国开局楚国,战国小故事完整视频,楚国系列故事全集

    [var1]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楚国的历史特别早,比周朝还要早,他们的祖宗是颛顼帝高阳,屈原在《离演技》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就是说的 楚国的先祖。但是那时候的事太玄幻,什么火神祝融啊,剖腹生子啊,就不一一介绍了,太复杂。但是这个楚国国君的爵位仅是一个子爵,我们讲过,春秋

  • 乱世三国,其中实力最强的魏国,为何是第一个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此时的曹魏占据了整个北方地区,也是古代最繁华的中原地区,实力也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不过,他却是最早消失的一个。在司马家取代曹魏,建立晋朝之后,强大的曹魏灭亡,三国也开始进入最后的倒计时。最终,东吴和蜀汉也都被晋朝消灭,三国时期也宣告着结束。可以看到,只有曹魏是被夺权,改朝换代的,也是最

  •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李牧面对强秦能不败?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国李牧将军简介,赵国李牧头条号,李牧能守住长平吗

    第二次是发生在公元前259年的邯郸之战,秦国数十万兵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邯郸一旦失守,赵国即将亡国,面对秦国的重重围困,邯郸城内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全民皆兵,在魏、楚两国的支援下,秦军被击败,伤亡十余万人。第三次是发生在公元前233年的肥之战(也称宜安之战),秦将桓齮率军攻赵,秦军先胜后败,桓齮在武

  • 《春秋》故事会(卌七):老死在床,吾之理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国贤臣经典故事,春秋时期故事会,春秋故事之顶级谋略家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这一年的八月初五,鲁庄公在他的路寝里,慢慢地吐出了他在这世间的最后一口气,一去不返了。这个“寝”呢,就是“寝室”的意思,当然和学生的那种寝室是不一样的,等于就是起居室,可能有个三室两厅什么的。春秋时期呢,天子有六寝,也就是配备六个起居室,一个正寝,五个燕寝,等于是一正五副;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