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最惨烈的一仗,每小时4万士兵送命,却为大唐帝国续命150年!

唐朝最惨烈的一仗,每小时4万士兵送命,却为大唐帝国续命150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797 更新时间:2024/1/5 5:43:40

公元757年,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冷兵器作战,在长安城外爆发。

此次作战是对于大唐而言,是关乎国运的一场战斗。自两年前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安史叛军自河北渔阳起兵,一路横推,不但完成了对于中原核心文化圈的占领,还先后攻下了唐朝的两座京城,长安与洛阳。

在安史大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唐玄宗成绩一路被赶出了关陇地区,逃到了巴蜀,唐肃宗李亨登位之后,才算在灵武(今宁夏)勉强聚拢了一批朔方将领,发起了对叛军的反攻。

从战略上来看,战争的局势对于肃宗李亨是极其不利的。

此时的唐军已经失去了对于中原地区的掌控能力,虽然广袤的南方仍然是唐朝的地盘,但是由于地理上的隔绝,南方诸省几乎提供不了任何支援。

如果放在中国历朝历代,仗打到这一份上,基本上就已经可以宣布中原王朝的覆灭了。

然而,不幸中的万幸是,这场战争的背景是唐朝最为巅峰的时期,国家机器不单单对西域有着掌控力,在国际上仍旧是一呼百应的“天朝上国”。

唐肃宗李亨没有费多大功夫,就从各地边关征召来精锐边军10万人,外加藩属国军队数万人。

在这支庞大的藩属国军队中,其中包括来自阿富汗地区(吐火罗叶户)的军队5000人,于阗军队5000人,回纥骑兵五千人,甚至还有一支大食部队。

联军浩浩荡荡,汇集至唐肃宗李亨的麾下,从这西北的荒凉之地,唐朝奇迹般的凑齐了15万大军,且装备齐整、绝大多数还都是精锐之师。

这是唐朝几百年来所积攒下来的所有威望,如果战胜,国运便能延续,但若是战败,唐朝将面临万劫不复之地,从此成为历史烟尘。

此次平叛的焦点,自然落在了关于首都长安的争夺之上。

在这场攻防战中,唐军大约有15万人的规模,相较于叛军的11万人,兵力略微占优。

除此之外,由于抱有保家卫国的使命,唐军的士气也是十分之高。甚至连附属国军队也不遑多让,当时的阿富汗(吐火罗叶户)军队,听说要勤王之时,还喊出“赴国难,讨国贼”的口号,于阗国国王尉迟胜更是直接放弃了王位,交给自己的弟弟,便带上全国精锐奔赴参战。

全军上下,颇有一种众志成城的气势。

可单凭人数和士气,是很难击溃叛军的,城内的叛军均是曾经镇守范阳的精干老兵,他们和唐军有着同样的训练,同样的装备,战斗力几乎相当。

虽然唐军起自西域,但由于行事仓促,骑兵的数量极其之少,仅仅只有回纥骑兵五千人,而相比之下,叛军方面却有着辽东重骑兵近万人,这样大的差距完全足以抹平人数上的差距。

在兵力相等的情况下,攻城一方是很难取得最终胜利的。如果叛军据城而守的话,唐军必败无疑。

然而,这场战争最终还是没有变成旷日持久的攻城战。

对于叛军而言,他们最大的目标不是守住长安城,而是消灭唐朝正规军所有力量,彻底葬送唐朝,只要赢下这场战争,叛军便可以完成王朝更迭,实现改朝换代。

因此,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叛军首领安守忠决定,背靠长安城摆出阵势,准备在野战之中全歼唐军。

此时的安守忠大概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自己这个决定将给唐朝延续150年的国祚。

经过一番阵前部署以后,决战终于开始了。

在此之前为了寻找一个良好的地形,唐军选择渡河,绕路绕到叛军大营南部进行对垒。

对于十万量级的冷兵器对战中,任何战术的运用都将大打折扣,此次作战,拼的就是士兵和将领的硬实力,谁能最先杀退对方,谁便是最后的赢家。

在阵型部署上,唐军方面分为前中后三部,以李嗣业的北庭军为前军,这支部队战斗力最强,且善于对抗骑兵,目的便是吸取前两次作战的教训,应对叛军的步骑夹击。

唐军的中军是郭子仪的静边军,这支部队均为百战老兵,是大军的第二阵线,只要前军稍有颓势,便会立即补上,以免阵线崩溃。

除此之外,王思礼带领着附属国军队作为后军,负责在交战之际进行灵活机动,迂回包抄。

最后,回纥精锐骑兵五千人被安排在了东侧,这是唐军仅有的一支机动力量,负责在战场上寻找切入良机。

唐军队列严密,纵深有度,阵型固若金汤。而相比之下,反观叛军,则呈出攻击态势——从一开始这支叛军就没打算防御,而是准备用进攻姿态,冲破唐军的防线。

由李归仁担任中军将领,率领步骑混杂十万人担任中军,除此之外,在阵线以东,他们同样布置了一支精锐骑兵,随机应变。

为何两支部队不约而同都会在东侧布置骑兵?这一点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大致可以猜出,战场的东侧地形更为宽广,适宜骑兵行军。

就这样,在长安城外,大唐军队最强的矛和最强的盾,即将展开一场碰撞。

九月二十七日午时,战斗终于开始了。

叛军李归仁率先出动,骑兵再前冲锋,步兵缓慢推进,李归仁的重骑兵对着李嗣业的北庭军发起了整整三轮冲锋。

李嗣业最为著名的便是其麾下有一只赫赫有名的陌刀军,“剑锋所过,人马俱碎”。

然而在真实战场上,陌刀并不是专门针对骑兵的武器,而是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通用杀伤武器,应对骑兵冲锋最好的还是位于中军的长矛方阵,之所以摆李嗣业在前,其目的在于无论叛军是派出骑兵攻击还是步兵攻击,唐军都能在第一波交锋抗住阵线,不至于首战即溃。

李归仁的攻击迅猛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经过整整三轮冲锋下来,前军阵型已经从中间断开,呈现出一个巨大的豁口。

看到唐军阵乱,李归仁大喜,急忙命令步兵大军压上,从缺口处打开局势。

北庭军的战斗力是不容置疑的,在如此情况下依然顽强进行反击,不时有叛军倒在刀下。

然而,在十万人量级的战场上,军阵的重要性远远要比士兵个人勇武关键,如果任由阵线断裂,那么情况十分危险。

情急之下,李嗣业大吼一声:“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

如果今天不用我这个将军来当诱饵,那么整个军队就会全军覆没,没有一个人能活下来了。

说罢,他跨上战马,一手扯去战袍,赤裸上身,挥刀冲于阵前,李嗣业本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立于两军阵前宛如一座铁塔。

李嗣业冲到阵前,这一幕不光被唐军看见了,叛军也是看见了的。

一时之间,无数叛军挥舞刀剑,朝着李嗣业砍来,李嗣业左右格挡,非但没有受伤,反而还砍杀数人。

这一幕极大地激励了身后的将士们,战场之上,将领对于士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不单单是士兵的领导,更是士兵的主心骨,如果将领阵亡,那么全军就会瞬间败退,自己将沦为敌人砧板上的鱼肉。

这个道理,对于这些常年征战的北庭官兵而言,再熟悉不过,因此看到李嗣业冲锋在前,唐军全军整体躁动起来,开始了疯狂地反扑。

就这样,在李嗣业的身先士卒之下,唐军重新连上了缺口,集结了战线。

在北庭军阵型重新整合以后,李嗣业做出了反击,他命令长刀手在前,一边砍杀一边推进,北庭军阵型如墙,稍有不慎,叛军便会人马俱裂,在这样排山倒海的攻势之下,唐军前军一部,便以劣势的兵力扛住了叛军10万大军的推进。

仗打到这一步,前军所有人都已经杀红了眼,李嗣业有一位部将都知兵马使王难得,被叛军一箭射中眉心,王难得居然当场拔下箭簇,继续作战。箭簇是带有倒钩的,这一拔直接把王难得的眼皮给扯了下来,而他居然硬生生扯断自己的一截皮肤,满脸鲜血的继续冲杀。

唐军政权的变化远远超出了李归仁的预料,由于早已料定唐军扛不住自己的步骑混合冲击,李归仁在布置军队时,将所有的精锐骑兵都投入到了中军,而留在东侧的右部骑兵,人数较少。

现如今,李归仁中军被全部拖住,场上的机动力量,反倒是唐军一方领先。

李归仁急忙派右军起兵进行策应,可此时唐军一方的回纥精锐骑兵也出动了。未等叛军骑兵接近战场,便将其牢牢缠住,动弹不得。

回纥骑兵的突然出现超出了叛军意料,由于人数较少,且孤立无援,顿时这支叛军骑兵士气大跌,经过一番绞杀鏖战以后,这几千人的叛军骑兵全军覆没。

李归仁当然是留了一支预备队的,看到眼前的局势,他连忙下令,让预备队入场,尝试从侧翼迂回包抄,但是这支预备队也很快被唐军侦察兵所发现,并被回纥骑兵截住并吃下。

回纥骑兵的挺进,直接把李归仁的后路断了个干净。

此时场上的局势发生了大变样,李嗣业的前部军队仍在鏖战,搅得叛军主力进退不得,不得已与其继续对抗。而相比之下,唐军不但有机动力量策应,中军和后军也出现了空当,可以进行迂回包抄。

从这一刻开始,战场的局势已经向着有利于唐军的方面倾倒。

到了这一步,李归仁已经彻底回天乏术了,在如此密集的交锋中,如果撤退,那就会立刻演变成溃退,只能不停调集后军上前进行抗线,与唐军苦熬。

而此时郭子仪的中军和王思礼的后军也已经徐徐合围起来,形成了对于叛军的彻底包围。

唐军原本就占据人数优势,现如今又形成紧密阵容进行合围,叛军这一着可以说是输了个干净。

这场战斗双方从午时战斗到了酉时,直到这时,随着叛军将领安守忠、李归仁突围回到长安城,叛军才彻底崩溃。

此战前后历经三个小时,唐军阵斩6万,俘虏2万,另有两万人趁乱逃散,堪称大获全胜。

叛军被包围后,死了60%的人才崩溃,也算是铁打的阵营了。虽然叛军迎来了惨败,但令人惊奇的是,叛军却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仍然与唐军苦苦鏖战,这在冷兵器战场上是不常见的。

通常情况下一支古代部队在阵亡二到三成时,便会有溃退出现,哪怕是汉朝时期的军队,最多也只能坚持到死亡四成便会崩溃。而这支叛军却足足坚持到了六成,不得不说,这场战斗堪称是冷兵器时代,最为顶尖的战斗。

多年以后,单从史书上的寥寥数字,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那是一场什么样的场景:三个小时,阵斩叛军六万,也就是说每个小时就要杀死2万人,这还没算上唐军的死亡人数(正常情况下应该与叛军相当,也就是说每小时会填进去双方4万条人命),场面或许只能用血流漂橹来形容!

香积寺之战的收益也是极大的,它吹响了唐朝对叛军反击的号角,此次作战之后,虽然叛军首领得以趁夜色逃脱,但叛军精锐尽失,从此一蹶不振。

随后,唐王朝大军乘胜追击,最终在公元763年,彻底平息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于唐王朝的破坏是极其严峻的,亦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尚且还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场面,但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却只留下了一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衰败。

在之后的日子里,唐朝继续作为中央王朝又延续了150年,但这场战争的代价也是相当之大的。

由于安史之乱调集了西域所有边军,吐蕃趁机侵吞西域大片领地,掌握了丝绸之路,后来晚唐时期,虽然唐军再度击败吐蕃,但终究未能恢复盛唐边境,重返西域,唐帝国再未能重返昔日的世界中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最好色的皇帝,究竟好色到什么程度?就让万历皇帝告诉你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的朝廷,大臣皇帝常常因为对事情有不同看法,争执不休。但是,当万历皇帝不上朝以后,大臣们就没办法和他讨论了,他只需要直接发布命令就可以了。同意,还是不同意,直接命令。大臣们对他的话有意见,但是见不到他本人,也没办法争执,只好执行。久而久之,大臣们就形成了听从他意见的惯性。他是明朝时期的万历皇帝。万

  • 唐朝二十四功臣,秦琼吹上天,排名却垫底,李世民:进去就不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二十四功臣的具体排名: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尉迟恭),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13.殷开山,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张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19.程知节,20.虞

  • 凭一己之力拉低皇帝格调的宋真宗,一招毁掉古代皇帝的最高奖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那皇帝工作做得好,老天爷要怎么知道呢?当然就要让皇帝陛下亲自告诉他老人家了,于是这就引申出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封建迷信活动:封禅大典。所谓“封”就是祭天,而所谓“禅”就是祭地,其实说到底,封禅大典在中国古代其实就是皇帝陛下的自我表扬大会,宣告天下,干了什么什么大事。在古代,封禅大典自然是具有各种各样的大

  • 唐朝第一位太子被当众斩杀,真的不是因为昏庸,剧情竟然这样狗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最开明的太子是谁,唐朝太子李重瑞简介,唐朝天寿太子李昶

    李渊起兵太原时,李建成手下的谋士刘文静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当时李建成在晋阳起兵,就是因为刘文静的谋划,以此来逼迫李渊起兵反隋,可以说,如果不是李建成的谋士刘文静,那么生性多疑的李渊可能不会建立唐朝了。并且在李建成与屈突通部对峙时候,李建成突出奇兵袭击并斩杀了刘纲,占据了都尉南城后以此逼迫屈突通不得不退

  • 相传有4人伤后做了阎王,其中一个是包拯,一个百姓提起来都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包拯墓碑三大疑点,历史上三个阎王都不敢要的人,包拯下山崖真实故事

    包拯包拯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代忠臣包青天便是四大阎罗王之一。包拯生前是开封府尹,生活在天子脚下,断的都是大案,牵扯到的犯人来头也都很大。但是包拯都秉公办理,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敢于为百姓出头的作风,故此这才获得了一个包青天的美名。他的形象可以说在后世流传极广,俨然成了父母官最完美的样子。但当

  • 唐朝一个名将,凭1杆枪威震边关,杜甫却用2句诗让他威风扫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杜甫在唐朝就很有名吗,唐朝历史背景加杜甫简介,杜甫怎么评价唐朝

    在唐朝的对外战争中,先后出现过一大批威震天下的名将。唐初有李靖、徐世勣、尉迟敬德等人,之后是薛仁贵、苏定方、刘仁轨等人,还有高仙芝、王忠嗣等人,都曾长驱万里,扬威异域,打出了大唐兵威和国威。唐玄宗时期,有一个十分另类的名将,他武艺高强,战绩辉煌,但却遭到大诗人杜甫的鄙视,曾经写下两句诗,让他威风扫地

  • 中国古代的四位痴情男子,写《江城子》的苏轼仅排第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我最近读了一本书,认识了一位大诗人-潘岳,令我印象深刻。自此,我的观念改变了一点点:原来,古代也有痴情的男子啊!接下来,我要跟大家介绍三位痴情的大诗人,他们分别是潘岳、王维和杜甫。如果有所欠缺,希望专业人士能前来指点一二。第一位痴心人隆重登场,他是两晋时期的潘岳,又称潘安。现在我们常用“貌胜潘

  • 爱就爱的炽烈,分就分得决绝,李白的爱情就是这么直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爱情观里的李白,李白后人现状,少年行李白

    笔者认为是大唐。虽说,现代人对搭讪的看法已不那么保守,但随便邀陌生女子去酒吧小坐的行为还是颇为轻浮的。但让李白没想到的是,这位美女竟同意了。从这里就能看出,女子对李白还是挺有好感的。在两人举杯共饮时,女孩的一颦一笑都让李白沉醉。李白用眼睛捕捉下这一幕幕,将她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酒过三巡,两

  • 古代“守宫砂”真的存在吗?李时珍已证实,看看原理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守宫底砂里有白色虫子,古代真的有守宫砂么,李时珍守宫砂原理

    其实,关于守宫砂是否真实存在还是很有争议的,据晋朝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记载:如果用朱砂喂养壁虎,那么壁虎全身就会变为赤色。等它吃满七斤朱砂后,再把壁虎捣烂,然后用其点染处女的肢体,颜色就不会消退。直到在发生房事后,其颜色才会渐渐变淡消失,因此称其为“守宫砂”。只是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说法毫无科学

  • 五代十国之南汉第一名将潘崇彻,凭什么让北宋名将潘美惧怕三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古装人物影视形象剧照(图)御众有方,治军有道公元947年,南楚发生内乱,已故楚王马殷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爆发的战乱,互相攻打,史称“众驹争槽”,此次内乱正好给了南汉可乘之机。948年即乾合六年,南汉之主刘晟趁机派巨象指挥使吴珣、内侍吴怀恩率军攻打南楚桂州等地,南楚因内乱及南唐的攻打,根本无力抵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