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曾经看到过
一册清末小学国文课本,看完后你会对那时候的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
这就是由清朝学部编制的小学“国文教科书”,要说明的是,学部是1905设立的,这时候的清政府已经结束了科举制度,这也意味着“八股取士”的教学已经彻底在历史上消失。学部的教育工作者都来自哪里呢?他们都是来自当时的“官费留学生”,因为他们绝大多数“喝着洋墨水”长大,所以编制的教材理念相较于当时无疑是先进而开化并富含人文色彩。
第一课,“拜孔子”。尽管这些留学生接触了大量的西方知识,但他们的知识根基却是从“孔子”开始,看过《雍正王朝》的小伙伴应该对田文静和河南罢考考生发生争执田文静对“孔子”灵位下跪的一幕应该有所印象,相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孔子在当时读书人心中的地位。
后面的课程就正式进入识字、社科、人文类的知识教学了,在这里我给大家摘录一些这本教材的内容。
比如第八课告诉学生什么是正常的生理需求;
第十课告诉学生认识动物,对当时很多人来说,“鲸鱼”应该只能在书本上看到吧!
第十二课告诉学生养成正确的坐姿,敢情我们现代的“坐如钟”是这时候沿袭来的;
第十三课带着学生认识棉花;
第十七课告诉亲戚间如何称谓,颇有大街上听着摇摇车喊“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的既视感;
第五十课教育学生要学会与人相处;
教育学生什么是“礼节”;
告诉学生什么是国家?怎么样从自身做起,让国家变得富强;
教材中还有一些古籍典故,读来和我们小时候学的课本是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和《乌鸦喝水》,只不过这用的是古文表述了;
说遍了世间万物, 教材来到了最后一课,仍旧是反复劝诫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考虑到这本教材是在一百多年前出版,一些内容不免有些粗糙或浅显,但这用对仗工整的古文娓娓道来,短小的篇幅叙述了无数为人处世、世间万物的道道,依旧是令人感到十分赏心悦目的。
对这样的教材,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