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没有吹风机,请问清朝男人多久洗一次辫子呢?

古代没有吹风机,请问清朝男人多久洗一次辫子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037 更新时间:2024/2/13 4:23:05

后金之所以发型如此怪异,不是因为他们的审美与众不同,而是这些人的生活环境有联系。关外苦寒且风大,骑马狩猎,如果像中原的这些明人一样峨冠博带的话,容易阻挡视线,在快速追猎之时,有很大概率酿成事故从而伤人伤己。这些部落之人不通化,不习圣贤之书,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类的文字更是闻所未闻,正因为书读得少,思维就直,前面和四周的头发捣乱,直接剪掉;后面也乱?那就拿绳子捆起来扎个辫子。于是,一个标准的蛮族发型就此诞生。

这种发型对于农耕民族的审美来说,肯定是丑出天际。早在夏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把犯错误的人剃掉头发作为惩罚的记录,叫做髡刑。当时减掉头发受到的歧视和没有小弟弟差不多,据史领导载:周朝王族犯宫刑者,可以以髡代宫,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宁可受宫刑也不愿意年披着短发出入于汹涌人群,可以想象出那个时代没有头发,对于一个人的伤害和伤害有多重!

满清入关之后,开始把剃发留辫提到愿不愿意做顺民的政治高度来看,最先颁布了剃发令。因为政权不稳,所以手段还算是温和,以居委会大妈式劝导和洗脑为主,顺治四年,广州发布“易服剃发令”,是由著名公知文人亲自站台撰写:“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此文一出,让国人忍俊不禁,成为茶饭后翻牌率最高的笑话。

这就是满清口中难堪的峨冠博带。

劝导不行,那就只能用刀来改变大家的审美了,不挨剃刀,那就只能挨屠刀。满清对发型的式样,做了严格的规范。所谓“金钱鼠尾”,“顾名思义,只在脑后只留铜钱大小的一缕头发,编成辫子要细到能穿过铜钱孔。这个规格联系着发型主人的性命,不能随意改动。

顺治四年,江南浒墅关有个叫丁泉的平民,因为“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尽管他“无奸宄之心”,但终究因为怪异发型“有伤风化”,被地方官含泪处斩,连带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邻居即应拟罪”。

在满清的极力劝导宣传之下,终于实现了全民金钱鼠尾的目标。但满清贵族自身却表现出了对汉服文化的往与喜爱。从满清十二帝的画像我们就可以看出,满清皇帝的审美是很正常的,没有一个皇帝留着祖传的金钱鼠尾辫,被保存至今的故宫藏画中,满清皇帝们穿着汉服的画像也屡见不鲜。

乾隆父子穿着汉服的自画像。

在八旗老爷们的特权带动下,到乾隆时期,大清人民头顶的头发自留地越来越大,头上的辫子也越来越粗,那时候开始有了大量的外国传教士来华,从这些洋人们的记录中我们也能看出,这时候的辫子已经从清初时期的“鼠尾巴”成长为洋人口中的“猪尾巴”了,并成为外国人对于我们男人的主要印象。

晚清时期,焦头烂额的大清朝廷已经没有心思去注意头顶的那点破事,大清男人们头上的辫子也就越来越粗,都以拥有一根又粗又长的麻花辫为荣,经过这么多年的习惯,没有辫子们的洋鬼子或假洋鬼子们都会被淳朴的乡亲们暗地里所嘲笑。

但辫子粗长也有粗长的烦恼,首先就是背着这样一根“尾巴”非常的碍事,人在前面运动,辫子在后面甩来甩去,除了耽误劳动效率,还影响军队战斗力。在《Q正传》里阿Q和小D之间的战斗,从头至尾就是互揪辫子,可见辫子是男人的弱点这一点,在清朝已经是深入人心了。甲午之后,新军士兵们对脑后的辫子就非常不顺眼,以影响战斗力为由直接剪掉。此时,大清早已没有当年“留发不留头的豪气了”,只能装作视而不见。

当然在民间,拥有一根粗长的神奇辫子还是非常有牌面的,毕竟美丽辫子需要时间和精力,最初很大程度上都是体面人的标志性道具。富人们有专人伺候,对于辫子的美丽清洁工作也非常勤快,晚上清洗过后,还要专门涂上护发的香油。

世人总爱虚荣,富人们的生活方式总让人羡慕,会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穿不起丝绸,吃不起海味,用不起仆人,难道我还长不出大辫子吗?在互相攀比中,人们的辫子也越来越粗,可是人需要拼命干活用来养家糊口,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理清洁自己的辫子,还要顶着这样一顶辫子干脏活累活,时间稍久,头发上就满是污垢,稍微一靠近就能闻到特别强烈的恶心气味,如同老鼠窝的气质那样。据晚清来华的传教士记载:气质是令人作呕。

所以在清朝,剃头匠算是手艺人里的辛苦行当,因为剃头的程序不仅包括理发,还包括头发的清洁护理,这就注定要给那些经年累月不洗头的客户清理干净,有相当一部分客户因为从事体力活,或者头发油性,又长久未曾打理,沾满了尘土污垢,以至于和打满了发胶一样,黏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就需要用热水烫散后,才能清洗和设计发型.这样的头发,在洗头时散发的气质可想而知!所以在清代,人们普遍瞧不起托尼这个行业,把剃头匠归纳于下九流之列,连娼妓的排名都不如。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就以蓄辫资费浩繁,不美观不为生,还容易被外人嘲笑为理由掀起了剪辫运动,仅三年过后,国人的审美就恢复正常,蓄辫的旧习很快就被革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璎珞成为宠妃24年,为何对傅恒依旧念念不忘?只因乾隆少了点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璎珞为什么不原谅傅恒,傅恒对璎珞说的最后一句话,皇帝为何不肯赐婚璎珞傅恒

    导语:璎珞成为宠妃24年,为何对傅恒依旧念念不忘?只因乾隆少了点东西看完延禧攻略,看魏璎珞和傅恒之间的感情,让人感到遗憾。一开始我们都以为魏璎珞会嫁给傅恒的,两个人可以甜甜蜜蜜的过日子的,魏璎珞在闹,傅恒却在笑。但是没有想到,傅恒娶了尔晴,而魏璎珞嫁给了乾隆。做了乾隆的妃子之后,魏璎珞用自己的心机,

  • 和珅一生贪污无数,死前却留下2条密令,这才保全了他的子孙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和珅一生三大不贪,和珅除了贪还有一个更出名的癖好,和珅的一生有三不贪

    其实乾隆可不是一个糊涂的人,实际上,是因为和珅对乾隆有着巨大的用处,他可以帮助乾隆干一些乾隆自己干不了的事情。当然和珅聪明也在官场上打滚这么多年,自然也学会怎么去讨好皇上。而且乾隆很吃这一套,自然就会更亲近于他,也将一些要紧的事情都交给他处理。比如乾隆喜爱出游等,国库空虚,和珅便帮着乾隆搞了个制度,

  • 民国婚姻千万种,唯有懂事最辛苦:女人越懂事,越没人疼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有时候,越懂事的女人,往往也活得最累,还得不到幸福。民国时期,有三位女子,她们将男子放在第一位,懂事得让人心疼,却忘记了自己也曾是被父母呵护长大的小公主。1.韩咏华:因为懂事,操劳一生梅贻琦与女子韩咏华,是公认的恩爱夫妻,一生荣辱与共、不离不弃。梅贻琦是永远的清华校长,被誉为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

  • 清朝大贪官和珅风光半生,当被嘉庆赐死后,他的子孙结局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清朝时期的大贪官和珅想必大家并不陌生,那可是乾隆年间权倾朝野的人物,而且富可敌国,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在那个时代和珅的资产在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名列前茅的,要知道后来嘉庆皇帝抄家时搜查出来的财富相当于8亿两白银,这还不是完全的统计,还有古玩字画、商铺地产等等,这些价值不能仅看一时,长远来看肯定是有很大

  • 大清铜币中那些样币到底有多么的好看 为何喜欢的人比较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己酉大清铜币中心"汴"五文,这种版本的钱币也是未发行的一种版,一般情况下铸造钱币的厂对于未发行的钱币都会留下少量的钱币来存档,我们就把这种钱币称为样币,样币是不参与流通的钱币,就是一种纪念意义的钱币,这枚钱币的样式和我看到普通版本的样式相差不大,前面是钱文,反面是蟠龙的图案。但是它的品相是非常漂亮,

  • 武昌起义,清朝被推翻,那些大臣最后都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延续了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清王朝在宣统三年(1911)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一些大臣摇身一变成了中

  • 孝庄秘史:皇太极对哲哲说的这些话,暴露了大玉儿侍寝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文/开哥历史小达相信爱看古装剧的人大多都看过《孝庄秘史》,当年可谓是红极一时,不少人都称赞这部剧的剧情、人设、三观都很棒,笔者认为这部剧的经典程度比甄嬛传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宁静饰演的大玉儿,那个时候的她很漂亮很标致,包括其他一些演员也是,演技都不错。这部宫廷剧在播出之后有很高的收视率和不错的反响

  • 洪承畴:大清首位汉人宰相,皇太极费尽心力将其劝降,却晚年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大清的洪承畴简介,洪承畴给皇太极的建议,老版庄妃劝降洪承畴

    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祖大寿率众投降,明军在宁锦的防线不复存在。皇太极早就知道洪承畴这个人,所以早早让人打扫三官庙让洪承畴居住,但洪承畴油盐不进、誓伤不降。皇太极派了一波又一波的文王大臣去劝降,都被说了回来;皇太极身边的谋臣范文程亲自出马,但他并未直接劝降,而是与洪承畴谈古论今,伺机寻找洪承畴的弱点。

  • 懋嫔:雍正的初恋,一生不得晋升,却是唯一葬入妃园陵寝的嫔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雍正福嫔,柔懋皇后,清穿之懋嫔

    回顾历史,尽管人们常说“帝王之家无情义”,可依旧有很多皇帝对初恋之人痴情绵长、对其终生都念念不忘。若是这个精妙绝伦的可人儿还给他生下了孩子,那么二人爱情的结晶也会受到皇帝异常的重视与疼惜。大清雍正时期,后宫中有一位身世地位较为特殊的女子,此人便是自打进宫初次册封、一直到身殁之时始终都没有晋升过的懋嫔

  • 慈禧老佛爷的悲剧:如果她能早死10年,将得到截然不同的积极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要问我们中国哪个历史人物最遭人恨?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绝对是有实力问鼎榜首的人之一。相信只要是上过初中,学过屈辱的中国近代史的小伙伴,当年在课堂上应该都多多少少骂过她。我至今记得,当年我上学的时候,学到关于这老太太的内容时,教室里那“口水与眼泪与齐飞,爷娘与姥姥共一色”的大场面。在我们那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