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慈禧老佛爷的悲剧:如果她能早死10年,将得到截然不同的积极评价

慈禧老佛爷的悲剧:如果她能早死10年,将得到截然不同的积极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665 更新时间:2024/3/6 14:17:53

如果要问我们中国哪个历史人物最遭人恨?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绝对是有实力问鼎榜首的人之一。

相信只要是上过初中,学过屈辱的中国近代史的小伙伴,当年在课堂上应该都多多少少骂过她。

我至今记得,当年我上学的时候,学到关于这老太太的内容时,教室里那“口水与眼泪与齐飞,爷娘与姥姥共一色”的大场面。

在我们那一代人里,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骂过慈禧太后的人青少年时代至少是不够完整的。

然而在绝对男权主导的晚清封建社会,慈禧太后能够执掌中国长达48年的时间,即使是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也只是比康熙乾隆稍短一些。

这样一个传说的女人,关于她的精彩故事注定会很多很多。

往小了说有“和荣禄暧昧的那些年”、“与莲英不得不说的二三事”;往大了说,有扑灭太平天国运动,剿灭捻军起义……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在历史课上所知道的——在她的主导下,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大量的卖国条约。

在我们中国印象当中这老娘们儿太坏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慈禧力主对日作战,态度强硬地要求大臣们“不准有示弱语”。

然而与此同时她却又把大量海军经费的钱,花在了自己60大寿的庆典上。

传闻当时有人提议,把钱用到刀刃儿上,先以备战迎敌为要,减少一点给她过寿的钱当军费。

结果慈禧竟因此勃然大怒,当场翻脸不认人,恐吓大臣们说:“今儿谁要让我不高兴,我就让他一辈子不高兴!”

更加讽刺的是,那时候与她对敌的日本天皇,为了搞钱买军舰,连自己的饭钱都给省了。

1900年庚子国难,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老娘们儿扔下满城百姓,自己撒丫子逃跑也就罢了,后来求和时为了讨洋人欢心,竟然在《议和大纲》中明目张胆地宣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结果不但割让了大量的领土,还得连本带息的赔偿列强白银9.8亿两。

还有日俄战争,俄国和日本在中国的领土上大打出手,祸及无辜的中国百姓,她居然明发上谕表示“局外中立”。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是不是感觉有内味儿了?青少年时期的热血,是不是又跟着血压上来了?

这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慈禧;提起来不带几句国骂,都感觉对不起自己。

然而在这些令人发指的恶行之前,慈禧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又是怎么在祖训明令禁止后宫干政的大清,成为一手遮天的“老佛爷”的呢?

慈禧的那些贵人们

如果单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说,慈禧太后的前半生还是相当励志的。原名叶赫那拉.杏贞的她,崛起之路足以让前几年火爆全网的甄嬛都感到惭愧。

因为慈禧的一生,简直就像是为现在流行的“大女主”爽文量身定制的一样。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然而实际上来说,生活有时候本身就比艺术更加大胆离奇,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生活照样敢发生。

慈禧的人生历程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的祖上,可以追溯到跟清太祖努尔哈赤一较短长的杨吉砮,而清太宗的皇太极的母亲,就是出自于叶赫那拉氏,可以说是妥妥的贵族。

只不过叶赫那拉.杏贞的命着实不算好,她的父亲惠征虽然是世袭八旗将军,还曾经做过道台,却在她3岁的时候就病死在了任上(这里顺带辟个谣:吴棠送错奠仪给惠征的故事是谣传,时间根本对不上)。

再好的家世,再高的身份,没活人起来扛家业有什么用?

所以叶赫那拉.杏贞一家,日子一度过的并不富裕,全靠钮祜禄.穆杨阿照顾下度过艰难岁月。

而钮祜禄.穆杨阿的女儿,就是咸丰皇帝的皇后,也就是后来垂帘听政时比慈禧太后还要高半级的慈安太后。

换句话说,慈安和慈禧是打小一会儿长大的闺蜜!

而且需要澄清一下的是,尽管民间传闻说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但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如《翁同龢日记》中记录的情况,慈安太后应该是死于突发性脑血管疾病。

而且慈禧和慈安的关系也比较和睦,并没有太过尖锐的冲突。

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慈安是正牌皇后、皇太后,在她面前慈禧始终只是一个“妾”;第二慈安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性,不喜欢弄权,所以一般都是由慈禧想点子,她负责点头就行。她也很少反对慈禧的意见,基本上慈禧说什么就是什么。

慈禧是和慈安一起选秀女进的宫,从进宫开始慈安的身份就是“嫔”,而慈禧只是一个“贵人”,从一开始就低慈安一头。

不过慈禧和慈安很明显不是现在宫斗小说中,那种一进宫就翻脸的“塑料姐妹情”。

慈安虽然身份地位一直比慈禧高,但是她一直都对慈禧非常好,她当了皇后之后执掌后宫,但她从没有管过还是贵妃的慈禧涉足朝政。

后来无论是慈禧跟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权臣肃顺争权的斗争中,还是震慑恭亲王奕訢的行动中,慈安始终都是慈禧背后的坚定的支持者。

由此可见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当代大多数女性所能理解的。

拥有慈安这样一个愿意默默支持自己的“闺蜜”,也是慈禧能够顺利上位,独揽大权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慈禧人生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荣禄了。

可以确定的是,慈禧在入宫之前跟荣禄确实是有瓜葛的。

虽然不至于像民间传说的那样,俩人在慈禧入宫之前就意乱情迷,但是荣禄在慈禧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是她的玩伴,两人年轻的时候应该就已经非常熟悉了(甚至有传闻说他们订过娃娃亲)。

而且在慈禧崛起的关键性事件,跟肃顺等人争权死斗的过程中,荣禄也确实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因为肃顺曾经想在咸丰的灵柩从热河回北京的途中,派人刺杀慈禧以绝后患,正是荣禄得知消息之后保护慈安和慈禧躲掉了这一劫。

而且在“庚子国难”之后,也正是荣禄向李鸿章等人做的指示;只要洋人不要求废后,不要求慈禧还政,一切条件都可以接受。

所以民间传闻慈禧“和荣禄暧昧的那些年”,至少有一部分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

毕竟慈禧26岁就开始守寡,荣禄跟她不但自小关系密切,还曾救过她的命,在工作上又有着密切的来往,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

而且除了荣禄之外,慈禧的人生中还有两个只能算半个男生的人——安德海与李莲英。

尽管多数人对李莲英印象更深刻,但实际上那是因为安德海死的早。

安德海跟从慈禧更早,在慈禧力斗肃顺等人的时候,就已经深受慈禧的信任,担任了替慈禧秘密跑腿儿的工作。

而且安德海做的最出名的一件事情,是他曾娶了一个老婆,还是号称“九岁红”的京剧名角。

他结婚的时候,慈禧还赏了银子,赐了礼物,也算是“随份子”了吧!

可惜安德海为人太过嚣张跋扈,得罪的人太多了,早早地就死于山东巡抚丁宝桢之手。

为了安德海,慈禧还罕见的跟慈安大吵过一架,可见安德海在慈禧的心里的位置有多重要。安德海死了之后,李莲英才成功上位。

李莲英跟慈禧之间的传说,这里真没办法写,因为根本不可能过得了审。

大家只要知道李莲英和慈禧是无鸡之谈,而李莲英这个人的口舌过人,这种事情空穴来风更劲爆就行了。

这个女人不简单

尽管我们对慈禧的印象,大多都是昏庸无能且愚昧。

但实际上慈禧的个人能力,至少要比她的丈夫咸丰和公公道光要强的多。

慈禧专权是不错,可是她接手大清国朝政的时候,内有轰轰烈烈太平天国运动,外有欧美列强虎视眈眈,妥妥的内忧外患,烂摊子一个。

慈禧的公公道光皇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败中屈辱中忧愤而死,而她的丈夫咸丰皇帝更是倒霉,刚一上任就遇上太平天国之乱,南方乱做一团,而洋人也趁火打劫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着他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甚至在他人生的最后关头,还被英法联军吓得逃出北京,连自己的住处圆明园都被英法联军烧了,一直到死都没敢回北京。

慈禧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

很多人说是慈禧断送了大清王朝,其实这是不公平的说法。如果没有慈禧,清王朝应该不会有所谓的“同治中兴”,可能在太平天国这个坎儿上就倒下了!

因为“同治中兴”时期所有的汉族名臣,都是慈禧任用的,如果没有慈禧的支持,他们可能都没有机会上位。

从太平天国运动之初开始,清王朝的皇室和八旗子弟就对汉臣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心理,几乎不愿意让汉臣掌握任何实权。

他们有这种心理也不难理解,毕竟汉臣不是“自己人”,某种意义上反而应该跟“反贼”更亲近。

可是当时的八旗子弟们又文恬武嬉已久,论文论武都没什么人能挑起平定内忧外患的大任,盲目的排斥汉臣让局面越来越糟。

但是慈禧太后掌权之后,大胆的任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臣,在平衡了朝局的同时,也逐渐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

在这些能力较强的汉臣们的努力下,清王朝开展洋务运动,对外关系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这个阶段的慈禧,在国内声望可谓是如日中天,甚至连洋人都夸她治国能力强,手段不一般。

平心而论,如果这个时候慈禧真的就这么死了的话,那对她来说可真是走了“大运”了!

因为这个时期的慈禧,虽然也有一些过错,但是总体上却还是一个用人有方,举止得当的称职统治者;至少比她的死鬼丈夫咸丰强的多。

如果这个时候慈禧死了,历史对她的评价虽然不至于跟武则天相提并论,但至少也是相对正面的积极评价,绝不可能会像现在这样,留下滔天的骂名。

慈禧名声的转折点是哪里呢?很明显就是“戊戌政变”。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慈禧在光绪皇帝大婚之后的第七天,宣布归政于皇帝,自己退居颐和园。

但是这个时候光绪皇帝还很年轻,所以大臣们又上书请求慈禧继续“训政”,再辅佐光绪皇帝几年。

慈禧象征性的推辞了几次之后,也就同意了大臣们的请求。在此后的两年半里,光绪皇帝以事前请示,事后报告的方式,在慈禧的监督下处理政务。两年半之后,慈禧宣布正式归政于皇帝,自己不再干涉皇帝。

而且这一次慈禧为了表明自己归政的决心,还处理了一个叫屠仁守的御史,因为他上书恳请慈禧继续训政。

然而光绪皇帝的亲政之路并不顺利,“甲午战争”失利之后举国沸腾,光绪皇帝也着急上火的想搞维新变法,最终却因为变法而触怒了慈禧,又被夺回了权力。

虽然大家普遍对慈禧阻止光绪皇帝的变法意见很大,但真的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应该会有自己的看法,这里就不多说了。

毕竟历史这东西,有时候很难用简单的对错黑白来表达。但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打断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变法的后果,却毫无争议是极为糟糕的。

从慈禧个人的角度来说,逃脱了的康有为等人恨她恨的要死,大家所知道关于慈禧那些不堪入目脏臭绯闻,大多都是他们搞出来的。

比如康有为就曾公开宣称,慈禧和荣禄在咸丰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就偷偷整活儿,甚至还在咸丰皇帝的灵前怎么怎么,把慈禧说的比《金瓶梅》里的潘金莲还要生动活泼……

从大局上来讲,“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对“变法”二字反应极为激烈,以至于连李鸿章这样忠于她的人,都被排斥了。

这直接导致了她的身边只剩下一群神神叨叨的老顽固,他们不但盲目激进的排外,还不肯睁眼看世界,造成了清廷中枢与世界严重的脱节。

以大学士徐桐为例,此人竟然不信世界上有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国家,认为是洋人杜撰出来骗大清钱的。

他有一番著名的奇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的旁边,基本都是见识跟徐桐相差仿佛的人。

所以“戊戌政变”之后,清廷不但各项革新严重受挫,反而大踏步的朝着封建迷信倒退。

偏偏这个时候慈禧又怕自己死后,光绪皇帝重新掌权会跟自己算“旧账”,所以想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当皇帝,却被洋人们拒绝。

端王载漪为了儿子能当皇帝,便联合守旧派大臣们利用义和团排外,同时蛊惑慈禧。

根据戴玄之先生在《义和团研究》中的记载,载漪甚至通过假造洋人照会称慈禧必须归政光绪皇帝的方式,欺骗恐吓慈禧发布所谓的“宣战”诏书,向“彼等”洋人宣战。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网络上常有人说慈禧向“八国”“十一国”宣战之类的,其实根据诏书的原文来看,慈禧的“宣战”并没有明确的对象,通篇只有模糊的“彼等”字样。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清廷中枢水平下降的有多么厉害,不但严重的与世界脱节,甚至连骂人都找不准对象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没啥可说的了,再多说也不过是让人多骂她两句“老妖婆”罢了。

写在最后

尽管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喜欢用够不够“聪明”来形容,但实际上有时候聪明未必有用。

慈禧一生发动三次政变,打破清代“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你能说她不聪明吗?可是她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孔子曾经曰过: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很明显慈禧就是不懂这些,才吃了这么大亏,一身的骂名大概是永远都洗不掉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争皇位,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韬光养晦,不料乾隆却比他多活30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乾隆最信任的十位老臣,乾隆最佩服的两个人,乾隆最聪明的一段

    一代帝王,乾隆大帝,当政60年,87岁才去世,成为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当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也是正因为乾隆如此悠长的寿命,终结了他弟弟的皇帝梦,此人就是爱新觉罗·弘昼。一个表面庸碌,实则心怀大志的皇子。弘昼,出生于1712年,是雍正皇帝的第五个儿子,也是乾隆的弟弟。22岁的时候,被雍正

  • 为何康熙这样看重苏麻喇姑,而苏麻喇姑却不愿意嫁给康熙?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等到她该出嫁的年龄,康熙却一门心思的想娶她当皇后,为何她却情愿削发为尼姑?在深宫中的女子谁不想登皇帝的龙榻?也因此康熙娶了赫舍里,并且爱对了人!苏麻喇姑是孝庄皇后赐给康熙的,本是奴婢之身,嫁给康熙不合乎礼数,倘若嫁给康熙,那么苏麻喇姑就会被困在后宫,而这个机智的姑娘并不愿意这样活着,选择出家!看上去

  • 科举落榜士子,凭借一本书成就“太平天国”,人生事迹写进教科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是清朝末期的一场农民起义运动,领导人是洪秀全。总共历时1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绝对的地位,那么太平天国是谁发动的呢?我们都知道是洪秀全。那么洪秀全是何方神圣呢?常规

  • 吴三桂如果不起兵反清会怎样?三个结局一个比一个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吴三桂为何起兵反清,吴三桂反清成功会怎样,吴三桂起兵反清最后结局

    在吴三桂的帮助下,短短一年多时间满清军队势如破竹攻占了大半个中原地区,镇压了各地抵抗军队,在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而作为满清入关的功臣,吴三桂也被论功行赏封为平西王,作为异姓王帮满清王朝镇守云贵地区,好不威风。不过让他手握重兵占据云贵地区,满清朝廷并不放心,在满清朝廷统治稳固以后,满清朝廷便下令削藩,

  • 李鸿章的罪与功,你认同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李鸿章出生于官僚家庭,长大后,便走起了父辈入仕的老路。21岁那年,李鸿章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但次年却在会试中落榜了。不久,因为父亲的关系,李鸿章便成了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同一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不错。李鸿章的人生轨迹,同老师曾国藩挺像。两人都是二次才考中进士,入朝当官。当太平天

  • 孙中山小女儿孙婉晚年在澳门穷困潦倒,邓小平得知后:应予以照顾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出发前,他找来蒋介石,在同其谈话中特意叮嘱:此次赴京北上,是为革命,是为救国救民而奋斗,虽然明知道很危险但非去不可,此行能否归来也尚不一定,望学生诸君完成吾未竟之志。说完这番话,孙中山就从广州乘船出发,踏上了他的北上之路。结果最后一语成谶,先生此行再无归期。儿子女婿只能北上进京,见他最后一面,而小女

  • 明末清初第一名将洪承畴,为何选择投降大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末洪承畴为什么投降,洪承畴投降小说,洪承畴归顺了大清过得好么

    洪承畴是明末名将,以骁勇善战而出名。皇太极知道他的能力很强,想要统一中原就少不了洪承畴的帮助。所以洪承畴被抓之后,皇太极当时派了众多的谋士做说客,千方百计地想要让洪承畴投降清朝,但是这个洪承畴却软硬不吃。当时洪承畴身边有一个仆人被皇太极收买,他告诉皇太极洪承畴性子刚烈,金钱、权利都不能动其心,只有见

  • 明清时期,李定国和吴三桂在磨盘山血战中分出胜负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三桂回忆撤藩则必死,磨盘山战役,李定国决战磨盘山

    吴三桂一路追杀几百里,没有任何守军阻挡,认为李定国肯定跑远了,所以当他进入磨盘山也没太在意。就在吴三桂要进入埋伏圈时,南明降将卢桂生告诉吴三桂有埋伏,而此时清军前排部队已经进入二伏,吴大惊,命令精甲兵搜杀伏兵,一道伏兵队长窦名望见伏兵被识破不得已发炮参战,随后二道伏兵也发炮响应救援。顿时短兵相接,喊

  • 慈禧三次入棺是真的吗,历史上是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是因为慈禧墓遭遇被盗,以及后续正常的古墓文物清理保护需要,尸身被两次移出棺木,所以才会有三次入棺的情况出现。慈禧太后是在1908年病逝的。这位虽不是帝王之身份,但却掌控了大清王朝实际权力的太后,死后的葬礼极为奢华,陪葬了很多奇珍异宝和文物古董,陪葬品的价值足以让人震惊,也因此,慈禧墓后续成为众多贪财

  • 当年的年羹尧帮过雍正,手中掌握不少权力,为何还能被皇帝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即使在雍正面前也不收敛,最终逼得雍正将他除掉。因为康熙儿子比较多,所以雍正的登基之路也走得很艰辛,其中年羹尧就是帮助雍正登基的重要功臣。雍正登基后,对年羹尧大加封赏,对年羹尧也表现出特别的尊重,目的也是想让臣子们知道自己对功臣的态度。可惜,年羹尧未能意会到雍正的用意,而是狂妄自大,开始迅速膨胀,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