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论宋代台谏特点及对文人贬谪的影响

论宋代台谏特点及对文人贬谪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720 更新时间:2024/1/27 3:56:44

在宋代,台谏发展到新阶段,职权开始混淆,逐渐合二为一。同时,台谏中“风闻言事”的特点开始显露,谏言不再需要真凭实据,仅凭传言与臆测就可以定罪。这样一来,台谏的作用越来越大,与当时盛行的党政相结合,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官员的贬黜。

一、台谏的功能与特点

(一)何谓台谏

所谓“台”是指御史台,其主要职能是监察文武百官,向皇帝报告百官的错漏之处,进行弹劾。御史台中,主要的职位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以及监察御史等等,统称为台官。

而所谓“谏”则指谏院,其主要功能是纠察与指正皇帝的政令以及言行之类,对皇帝进行劝谏。谏院中掌握权力的官员有谏议大夫、拾遗、补缺等等,统称为谏官。比如杜甫就曾被唐肃宗封为左拾遗,所以人称“杜拾遗”。

在唐代以前,台官与谏官职权分开,各司其职。到了宋代,御史台与谏院的职能渐渐混淆,御史台可以纠察皇帝的言行,谏院也能弹劾百官。更重要的是,台官与谏官的选用方式也趋于一致。

其选用流程都是由宰相在德才兼备、资历颇深、品级不低的官员中挑选,而后将名单呈报给皇帝,皇帝亲自确定台官与谏官的人选,最后还需经过中书省授予职权,才能真正成为台谏官。

(二)风闻言事

宋代台谏,最大的特点就是信用风闻言事。

风闻言事并非宋朝独有,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风闻奏事”,设立“巡行风俗史”,巡查郡国,将违礼暴虐之人治罪。

而风闻言事则开始于武则天一朝,在宋朝逐渐成熟。

作为监察官员的一种方式,风闻言事无需亲眼所见,只要听到相关传闻便可以上报天子。

除此之外,风闻言事还有三个特征,一是“不问其言所从来”,不追问消息的来源。

宋仁宗时期,武将王德给皇帝送了几个美人,被谏官王素得知,进行弹劾。仁宗的私事被当场揭开,怒不可遏,追问消息来源。王素则云淡风轻的表示此事出于风闻,无需上报来源,仁宗也拿他没办法。

第二个特征是“不责言之必实”。就是说台谏官只需弹劾,无需核实,就算被证明是谣言,也没有过错。

御史蒋之齐弹劾欧阳修与儿媳妇吴氏有染。欧阳修是两朝重臣,被弹劾的又是足以赐死的罪名,而且这消息毫无依据,宋神宗不信其言,命令他说出消息来源,一来二去找到了蒋之齐的上司彭思永。

彭思永面对神宗的诘问,只说年老昏聩,记不清来源。此事属于谣言,但蒋之齐与彭思永并未因此被治罪。

第三个特征是“不先白台长”。这是指台官和谏官可以跳过御史台与谏院的长官,直接呈报皇帝。此举是为了防止御史台与谏院变成一言堂。

(三)道德攻击

除了风闻言事之外,宋代的谏官还擅长对官员进行道德攻击。官员的政绩高低自有一套通行的标准,而道德上的攻讦则可以通过风闻随心所欲。

上文所言欧阳修政绩突出,无可指摘之处,台谏官便编造他与儿媳妇乱伦之事,试图以此治他的罪。此外,在弹劾的奏本中,多有诋毁之词,如宵小、豺狼、奸邪、小人之类的词语不胜枚举。不论所弹劾的是否属实,先从称呼上对其定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皇帝对涉事官员的态度。

宋代的台谏官对道德攻击如此热衷,难怪宋仁宗时期的官员刘沆会说:“台谏官……专务抉人阴私莫辨之事,以中伤士大夫”。

道德攻击难以自证清白,于是便成为了台谏官党同伐异的工具。

二、台谏与党政

(一)宋代的党争

宋代的台谏制度如此特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有宋一代盛行的党争紧密相连。

其实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便考虑到党争的祸端,加以预防。唐朝时,每当考生中举,都会对主考官感恩戴德,自称“门生”。宋太祖为了预防他们联合,将殿试变为定制,中举者皆由皇帝钦点,由此成为“天子门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结党营私之事。

但是宋朝重文轻武,给文官的权力太过,必然会导致官员相与为党。在宋真宗时期,王钦若与寇准就开了党争,最后以王钦若的胜利而告终。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主张改革旧政,实行“庆历新政”,就自然与旧派势力代表吕夷简产生了矛盾,最后导致庆历新政半途而废。

到了宋神宗时期,党争愈演愈烈。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熙宁变法,因为反对的呼声太多,而被迫废止。高太后主政时期,更是尽废新法,还政于旧党。宋哲宗亲政之后,又将祖母的法令一一更改,重新恢复父亲宋神宗的改革。

新党的执政延续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新党代表蔡京还设立了一块元祐党籍碑,对元祐时期的旧党代表苏轼、司马光进行羞辱,并禁止他们的子孙参政。

(二)党同伐异的台谏

新旧两党势同水火,可以随心所欲弹劾官员的台谏官,就成了两党相互攻讦、罗织罪名的最好工具。

沈松勤在他的《北宋文人与党争》中总结了北宋党政三部曲,首先是新帝登基,尽废前政;而后是君主与所支持的一党合力控制台谏;最后是利用台谏制度,击败另外一党。可见台谏在党争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而台谏官可以风闻言事,更是使御史台和谏院成为谣言的温床。党争之时,台谏官大肆编造敌对党人士的谣言,一旦成功,自然能扫除对手。即使失败,也无损于自身,是一本万利的好手段。

除了制造谣言之外,台谏官还时常言过其实、过度臆测,制造了许多处罚过重的冤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进奏院案以及乌台诗案。

三、文人的贬黜

(一)进奏院案

进奏院案发生在庆历四年,时值秋季赛神会,按照惯例,每个朝廷职能部门都要自行准备酒馔庆祝。当时,进奏院的苏舜钦见院中积压的旧纸很多,就将这些废纸卖了几十贯钱,置办了一桌酒席,还请来几位歌妓助兴。

当时一个叫李定的小官也想跟着一起庆祝,苏舜钦见他人品不好,便将其拒绝。李定恼羞成怒,便添油加醋将其此事向御史中丞王拱辰告发。王拱辰一纸奏章,将参与酒会的十二人一并弹劾。

此案的主要罪名,一是监主自盗,即卖公家的旧纸用来吃喝。二是“召妓乐”,即请妓女助兴。三是王益柔写了“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的诗句,被认为是诽谤先贤。四是江休复、刁约、周延隽、周延让服丧期间宴乐,罪加一等。

最后十二人皆被贬官,身为进奏院长官的苏舜钦和刘翼更是直接被削籍为民。这些罪名看似唬人,其实在北宋朝廷屡见不鲜,早已成为官员们的“潜规则”。御史中丞王拱辰之所以抓着此事不放,完全是因为当时以范仲淹、杜衍为首的改革派,与吕夷简为首的守旧派争斗不休。王拱辰身为旧党人士,想要一举覆灭新党。

苏舜钦是宰相杜衍的女婿,宴会在座诸人也多是范仲淹的得力助手。这一案件让改革派实力受损。范仲淹看到了党政的残酷,请求外任。随后杜衍也被罢相,富弼也远离京师,去地方养老。骨干元老一一出走,庆历新政因此夭折。

(二)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在元丰二年,其主角是大文豪苏轼。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初,保守党出身的苏轼就大肆批评新法的各种弊端,备受新党憎恨。

元丰二年,苏轼被调任到湖州担任知州,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其中有两句是“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一句简单自嘲之语,被御史台官员认为是讥讽新法,诽谤圣上。

台谏官李定、何正臣、舒亶接连上书,宋神宗恼火不已,命令御史台彻查此事。

台谏官们在苏轼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对其进行污蔑。比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舜知无术”一句,明明是说自己无能,无法使皇帝成为圣人,却被曲解为讽刺皇帝不学无术。“岂是闻韶忘解味,迩來三月食无盐”一句则被说成是诽谤熙宁变法中的“盐法”,其他的诗句也被捕风捉影,强行解读。

除了苏轼本人之外,与他诗文唱和或者互赠诗文的好友都受到了牵连,涉案人员多达三十九人,司马光、黄庭坚等人都在其列。

四、结语

除了进奏院案和乌台诗案之外,还有青苗狱案,都是通过台谏制度影响文人的贬黜。究其原因,大致是因为台谏官的权力过大,又能无视证据,风闻言事,让许多官员含冤莫白。牵扯进党争之后,制造谣言与言过其实之风越演越烈,让更多的官员深受其害。

但台谏制度之所以能对官员贬黜有如此大的作用,究其本质,还是因为帝王的需要。如进奏院案中,宋仁宗对王益柔的狂悖诗句十分不满,恨不得将其处死,因此牵连了其他涉事人员。

而乌台诗案中,也是因为苏轼多次揭露新政弊端,惹宋神宗不快。青苗狱案中,神宗听闻富弼被弹劾,更是面露喜色。

总而言之,所谓台谏制度,只不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新阶段时,统治者用来加强皇权的工具罢了。

参考文献:

【1】《宋史》脱脱、阿鲁图

【2】《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刘杰

【3】《北宋“风闻言事”研究》王吉

【4】《北宋台谏与党争研究》荀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罗贯中述刘备画虎不成反类犬,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你了解玄德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作如此阐述,真可谓一语中的。诸葛亮五伐中原寸功未立,两次围陈仓而不下,(历史上诸葛亮没有攻下过陈仓)有两个原因一是粮草运输困难,再是诸

  • 朱棣一个决定让明朝延续276年,却坑苦崇祯,留下五字含恨上吊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朱棣和崇祯啥关系,朱棣给崇祯留下了后路,明朝朱棣有关的大事

    北京在以前也被称为幽州。在古代的时候,北京是中原民族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防线。在元朝平定南方之后,这里也被作为当时的都城,名叫大都。由此可见,北京虽然偏僻,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北京的战略位置比南京更重要。南京虽然是朱元璋时期定下的都城,但是是当时立足未稳的无奈之举,如今天下一统,迁都也势在必行,

  • 揭秘:古代残酷的殉葬制度被朱元璋采用,残忍害伤妃子为自己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看一些古装剧时会看到皇帝离去了有大量的妃子要陪葬,看的时候也没有多大感触,但是这确实是古代残忍的殉葬制度,拿活人陪葬。人殉简单来说就是用活人为伤人陪葬。古代社会文明程度有限,因而出现了人殉。通常一些氏族首领、奴隶主离去,而和这些人比较亲近的妻妾、子女、奴隶、近侍会陪葬。特别是商朝的晚期,人殉非常

  • 他武力不输给马超,曾救过曹操的性命,为何却会输给吴将韩当?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曹洪不仅对曹操忠心耿耿,而且能征善战,他曾在征讨张邈、吕布时立下汗马功劳,又在官渡之战中抵挡住了张郃与高览的进攻,保证了曹操在火烧乌巢时后方不失。为帅时曹洪能攻城略地,为将时他能抵挡敌军大将的进攻。当年潼关一战,曹操被马超追得丢盔弃甲,曹操手下大将无人能挡马超的锋芒。当时大将于禁仅九回合就被马超击败

  • 古装剧很少出现元朝、明朝的历史,原来是因为这一点,长见识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元朝为什么打不过明朝,元朝与明朝战争的电影有哪些,最近有什么明朝的古装

    元朝不碰倒是真的明朝并非是不碰的作为最近的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明朝其实在前些年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电视剧作品的,像是《神机妙算刘伯温》,《郑和下西洋》,《万历首辅张居正》,《锦衣卫》,《大明天子》,其实如果仔细算算明朝的电视剧还是不少的,但这些电视剧大部分年代都比较久远了,近年来明朝电视剧的热度差倒是真

  • 孙权麾下有一猛将,神射不亚于黄忠,武力不下于孙策,却被雪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东吴真的缺猛将吗?当然不缺,但是却一直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而且武力值也只能算二流级别,如程普、黄盖、韩当、周泰、黄盖、甘宁、蒋钦之流。其实东吴真的不是没有顶级猛将,而是孙权不肯用,也不敢用,此人就是太史慈。太史慈究竟算不算顶级猛将呢?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是个真正的神射

  • 他是战平张飞的曹魏猛将,曾两次单挑赵云,看到魏延却不战而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位悍将便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他曾经战平张飞,并且两次单挑赵云,看见魏延却不战而逃。猛将张郃相信熟悉三国的读者已经猜到今天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了,他就是曹魏悍将——张郃,除了关羽,他跟赵云、黄忠、马超、张飞都交过手。张郃本来是袁绍的部将,曾经为袁绍击败公孙瓒。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

  • 郑成功39岁猝死,为何临终前下令杀死自己的妻子和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郑成功为啥杀妻灭子,郑成功死得很惨,郑成功为什么暴病身亡

    郑成功的人生履历非常传奇,公元1623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到达日本开展贸易活动。当时的郑芝龙已经是东南沿海的大海盗,所以日本政府也极力拉拢,又送豪宅,又送美女。当时的郑芝龙也毫不客气,全盘接收,并且在第二年,郑芝龙娶的日本老婆田川氏就生下了郑成功。也是在这一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开始了在台湾的残

  • 三国乱世里,他是诸葛亮的岳父,其背景更是难以企及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月英的父亲,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老黄还是荆州之主刘表的连襟儿,《襄阳耆旧记》中有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也就是说,黄承彦是荆州望族蔡氏当家人蔡讽的大女婿,刘表是小女婿,也就是说黄承彦是刘表的姐夫,蔡瑁是他的小

  • 古代正直往往得罪人,但为什么正直的包拯没有被人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包拯简介,包拯连铡十八名大官,包拯得罪庞太师全集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正直的人往往都容易受到生命的威胁或者是遭到报复,因为他们表面实际上是在做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在打抱不平成为一个正义的人,可是对于那些内心比较邪恶的人来说,他们是非常不待见这一类比较有正义感的人的。因为这一类比较有正义感的人,他们往往不为权贵更不会接受任何的贿赂,在面对这样的人时,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