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类钞》载:马褂较外褂为短,仅及脐。国初,推营兵衣之 。
《清稗类钞》载:雍正时,服者渐众。后则无人不服,游行街市,应接宾客,不烦更衣矣。
而清朝入关后,强行推行剃发易服,但是并没有流行起来,马褂由行服演变成便服是在雍正朝时期。清中期以后,马褂更是成为男女常穿的便服, 男女款式略有区别。男女都是圆领,到晚清时期有圆立领, 对襟,身长到胯的位置,有开据,袖长长的到手腕处 , 短的只到手肘处。只是在装饰上女款马褂尤为华丽繁复,且面料更为考究精细。
而黄马褂,它的特别之处,不在于款式,而是它明黄的颜色。在古代,明黄色也就是淡黄色,是帝王专用的颜色,贵族和妃嫔只能用金黄色,也就是深黄色,而老百姓只能用杏黄色。
皇帝能用的颜色,肯定是最名贵的,能穿在自己身上,自然觉得高人一等。所以黄马褂更像是一种荣耀,象征的是皇帝的恩宠。
例如清朝,皇帝身边的侍卫和内大臣,他们是要穿黄马褂的,这象征着他们是皇帝最亲近的人,代表了他们的特殊身份,也代表了他们的高贵。但是,这种黄马褂是跟他们的身份和职位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他们离开这个职位,或者不在皇帝跟前伺候,就不能穿了。
《啸亭杂录》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 ,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
但是相比皇帝钦赐的黄马褂,这种因职位,身份而拥有的黄马褂还是略逊一筹,且这种黄马褂多是因功受封,更具有荣耀性,受赐者可以在一切重大,盛大的场合穿在身上。
例如:乾隆时期的阿桂将军,因平定金川有功,乾隆特赐给他黄马褂,以示荣耀和功绩。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四十一年二月:此次平定金川,实皆阿桂一人功绩,深堪嘉尚,兹班师在迩,特解亲御黑狐腿黄马褂,先行随报赏赐。
还有一种是,跟着皇帝出行打猎,表现好或者献猎物者,皇帝会赏赐黄马褂,但是这种黄马褂只能在跟皇帝打猎时才能穿,有一定的时效性,不是永久性的。
黄马褂除了象征着荣耀,身份之外,在一定的情况下,黄马褂确实也有见官大动作的特权。也就是说,为皇帝办差时,黄马褂就是天子的象征,也就是皇权的象征,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例如,电视剧《鹿鼎记》中,康熙赐韦小宝穿黄马褂,且在赦令里面写有“各省文武官员受命调遣”,这个是有根据的。
但是,御赐的黄马褂并不像电视剧那样常见。事实上在清朝初期,到道光之前,御赐的黄马褂都很少见,直到咸丰后期,晚清的时候,才多了起来。赏赐者不一定都是因为有功而受封,皇帝或者太后喜欢,讨得他们欢心就可以获得。例如,李鸿章过寿,慈禧太后赏赐了他一件黄马褂。慈禧还曾赏赐给她开小火车的司机一件黄马褂。商人胡雪岩也曾得到慈禧赏赐的一件黄马褂。
由此也可以看出,和珅一生能拥有20多件黄马褂,肯定都是因功劳所得,而且和珅又是乾隆身边的大红人,且又兼有皇亲的身份,而黄马褂是可以重复赏赐的,所以根据和珅的权势和地位,拥有20多件黄马褂也不足为奇。但是黄马褂虽然代表荣耀和功绩,却并不具有免伤的权力。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黄马褂代表着身份和地位,也代表着功绩,但是它除了替皇帝办事时,拥有见官大动作的权力,其他时刻,更像是彰显皇恩浩荡,皇帝笼络人心的一种操作简单,又实惠的手段,不像加官进爵那么麻烦,且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