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丈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李鸿章作为我国晚清时期最耀眼的外交明星,曾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30余年,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东方俾斯麦”。
然而,当1896年李鸿章出访新兴的美国时,看到那里遍地林立、直插云霄的百丈高楼时,却不见了当年作诗的意气风发。还曾一度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说出了一句让人心酸至极的话,哪怕100年后看了也唏嘘不已。
那么李鸿章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外交明星
1821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世家,家里世代在朝廷当官。
如无意外,李鸿章将会通过科举入社,然后在翰林院深造几年,最后成为一名满嘴之乎者也的晚清顽固派代表。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却把李鸿章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在翰林院深造时,李鸿章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故意怂恿工部侍郎吕贤基上奏主战。
吕贤基原来想着通过此举,在咸丰皇帝那里留个好印象,没想到咸丰皇帝居然把他的奏折当真,当即就批准他前去安徽前线,剿灭太平天国。
吕贤基吓得魂飞魄散,最后越想越气,为报复李鸿章,他在咸丰皇帝面前大力举荐李鸿章要拉他垫背,最后咸丰批准两人一起去安徽。
这件事,直接让李鸿章的人生轨迹,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
在前往安徽剿匪途中,他见到了授业恩师曾国藩,后来一直在曾国藩幕府当参谋。
有一天,曾国藩接到上海方面的求救信,想派人前去救援,当时距离南京城破指日可待,湘军上下都等着入城三光 ,没人愿意去。
无奈之下,曾国藩让从未打过胜仗的李鸿章带着部分湘军,跟在老家招募的部分淮军前往上海,开辟敌后根据地。
当时的上海已经是一座孤城,全靠洋人和地方武装的保护,才没有沦陷。
李鸿章来到这座当时最大的通商口岸之后,当然免不了要跟洋人打交道,在这过程中,他对新兴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李鸿章在上海期间,雇佣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在洋枪队的帮助下,李鸿章打得风生水起,最后成功攻占了东南重镇苏州,打败了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
见识过了西方武器的厉害之后,李鸿章开始产生了反思,大清是不是该学学人家了?这为他日后推动洋务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在上海的这段特殊经历,让他成为晚清官场上最早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官员。
更为难得的是,这段经历让李鸿章学会了跟西方人打交道的方法。
这是当时国内很多官员,包括他老师曾国藩这种算是比较开明的洋务派,都无法做到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是通过打交道而实现的,而打交道的风格,往往与交往的圈子密切相关。
在中国官场上与人打交道,难免要沾上那些官僚主义的坏毛病,说话九曲十八弯。
鸦片战争之后,很多中国官员就是用官场上那套术语跟洋人打交道,结果弄得鸡同鸭讲。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就是因为双方在多年的交往中,由于话语体系的不同产生的矛盾累积而成的。
大清官方把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那套拖字诀和踢皮球的绝技,用在了卖国条约的执行上面,弄得英法忍无可忍,最终入侵。
而李鸿章在病入膏肓之前,过早的离开了官场,在上海隔离了一段时间,并且在与洋人打交道过程中,成功切换到了西方的话语体系中。
李鸿章靠着这种深具个人特色的外交方式,在国际舞台上搅动风云,让西方列强叹为观止。
就如同我们今天提起俄罗斯,脑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普京。
当时的世界各国提起大清国,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鸿章。
按理说,外交家的国际声誉,与他所在国家的实力强弱势是成正相关的,但是李鸿章却能够摆脱这一规律的限制。
当时,在世界各国眼中,大清不过是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可他们却认为李鸿章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外交家。
他们对李鸿章的重视,远远超越了对大清国的重视。
有人说,这是因为李鸿章喜欢签卖国条约,所以洋人都喜欢他。可在当时世界上的弱国中,喜欢签卖国条约的人也不在少数。为什么他们单单喜欢李鸿章呢?
这不是区区一句喜欢卖国,可以解释的。
这就好比一家电影公司里,只有一个人学过演戏,最后公司资源全往他身上倾斜,就算这人是个跑龙套的,也能被捧成当红明星。
当时大清外交部门只有李鸿章一个角,你说他能不红吗?
当然,这也坑苦了他。后来洋人要签卖国条约时,都点名要李鸿章来谈,其他人概不受理。
风靡天下
那李鸿章在国际上到底有多受欢迎呢?
我们举个例子,就知道当时李鸿章在国际上的名气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的家底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李鸿章在国内背负骂名,政治声望跌到冰点,大家都骂他“李二先生是汉奸”。
为了让他避避风头,1896年,慈禧安排李鸿章出访欧洲列国。
在出访欧洲期间,李鸿章所过之处,万人空巷,大家都想见见这位驰名国际的东方外交家。
要知道,在1895年之前,中国拥有远东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在西方列强眼里还是个值得重视的大国。
当时西方派往中国的外交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中国通。
可是甲午战争之后 ,人家就再也不愿意把宝贵的外交资源浪费在你的身上,而是直接把驻扎在非洲地区的外交官,全都扔到中国。
英雄无奈
可对于李鸿章,这个来自于战败国,并且已经失去了权柄的大臣,西方国家能够给出如此隆重的待遇,实在是国际外交史上闻所未闻的怪事。
在出访欧洲的时候,李鸿章依旧强颜欢笑,跟国际政要谈笑风生,把酒言欢。
但是,当他乘坐的圣路易斯号来到出访的最后一站美国时,李鸿章脸上的笑容再也撑不下去了。
美国为他准备了空前规模的欢迎仪式。
仪仗队鸣放礼炮19响,各路社会名流齐聚码头要一睹这位东方外交家的风采,就连当时正在度假的美国总统,也要提前结束假期,与李鸿章见上一面。
可面对如此殊荣,李鸿章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因为映入眼帘的高达20多层的摩天大楼,让他心里破防了。
面对此情此景,李鸿章对前来采访他的美国记者,说了一句极其心酸的话:“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贵国竟然建立了很多高楼,我在这里见到了二十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然而在我们大清国,从未见到这样的高楼,我想我们大清国不能够建造这样的高楼。"
要知道,此前李鸿章也是到欧洲列国转了一圈的,那里的高楼大厦还没看够吗?
为什么到美国看到了摩天大楼之后,就如此的沮丧?
其实,真正让李鸿章伤心的,不是那些高楼大厦。
他此时心里想的是当年那些人,为什么只有我李鸿章成了失败者?
这几年在网络上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今天到底是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难说,但是19世纪60年代,绝对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影响日后100年历史的很多大事件,都在那十年时间里集中爆发。
话说自19世纪40年代,英国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独霸天下,不同程度冲击了世界各国。
与之关联的比如美国的棉花、中国的通商口岸、俄国的克里米亚战败、德国的自由主义革命,这些都为二十年后的巨变埋下隐患。
到了60年代,20世纪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的中、美、俄、日、德五个国家,也开始奋起直追。
日本启动了明治维新,中国引领洋务运动,美国爆发南北战争,普鲁士的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一统德意志,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当年奋起直追的五个国家里头,美德两国人成功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跻身强国行列。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更是在不久前把李鸿章的北洋舰队打得全军覆没。
沙皇俄国方面也通过废除农奴制,国力大增,成为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有力竞争对手。
唯有中国30年洋务运动功亏一篑。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对中国国运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没有之一。
它意味着在往后的岁月里,中国只能被动挨打,直到下一个历史风口到来为止。
此时,李鸿章看着纽约的摩天大厦,再想想北京的小平房,心中又怎能不感慨呢?
至于李鸿章失败的原因,在那句感慨中,他也已经给出了答案。
他并没有说中国人建不了摩天大厦,而是说有些事情在中国是做不了的。
当时中国的国力虽然贫弱,但是在北京城里建几栋20层高的摩天大厦,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为什么最后一栋都没有建起来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有拦路虎。
这些拦路虎,就是晚清时期的顽固派。
李鸿章在推行洋务的时候使出了十分的力气,最后能用在实事上的,能有两分力气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而另外那八分力气,全都用来跟顽固派内耗。
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下大家的某些客观印象。
晚清的很多顽固派,其实并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也已经睁眼看过世界,而且有些人看得比洋务派还要透彻,正因为看得透彻,所以才要顽固。
过去有一部十分火热的电影叫做《十月围城》,里面的大反派阎孝国就属于这类人。
他是一个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结果却活成了一个封建制度的忠实信徒。
又比如说当时有一个叫做刘鸿锡的人,此人是晚清守旧派阵营的代表人物,平生专门跟洋务派过不去,李鸿章等人要修一条铁路,他都要出手横加阻挠。
按理说,这种人肯定是对新事物懵懂无知的小丑才对。
可你要是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
他曾经到过欧洲去进行过深度考察,在他现在遗留下来的文件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制度看得非常透彻。
他是这么说的:洋人是商人组建的政权,官商互相保卫,用商人的财力养护军队。
资本当国,执剑经商,这不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吗?
我们前面说过,刘鸿锡是反对修铁路的,
但是在他的遗留文稿中,他对火车铁路是这样描述的:古今之奇观,绝世之巧术。
既然明明知道新事物的好处,那为什么还要如此激烈的反对呢?
很简单,正因为他们看清楚了,才知道如果西方制度引入中国,会引发天下大乱。
封建讲究的是君权神授,多元一体,这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统治逻辑。
官僚体系,士绅体系,三纲五常的儒家文化,都是围绕它配置的。
可是,西方现代制度讲究的是君权民授,执政者的权力来源于百姓。
所以这个软件跟三纲五常,士绅体系这些硬件是无法兼容的。
你能跟一个现代国家的人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在旧中国行,而且大家都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他让你死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如果强行引入西方制度,那么就意味着现行体系里那些东西都要被推翻。
引入火车、轮船这些硬件,那么它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软件,而中国方面的软件与它是严重冲突的。
故而顽固派要反对李鸿章,不停地给他拖后腿,所以这些人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糊涂。
说回李鸿章,其实他跟顽固派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他也是要坚决维护君权神授这套软件。他们之间唯一的差别,就是李鸿章尝试着在不改动软件系统的情况下,用西方的硬件移植过来试试。
即便如此,双方之间也依旧发生了强烈的排斥反应。顽固派的态度是连试都不让试一下,李鸿章是如牛重负夹缝中腾挪,自然难成气候。
而且,当时作为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并没有改革到底的诚意,人家是迫于局势,不得不捏着鼻子,让李鸿章他们去死马当活马医。
可是一旦这种尝试触及到他们的底线,也就是所谓的祖宗大法,那么最后一定会被喊停。
你说修铁路,弄几条轮船,我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可你要是在北京城里修建摩天大楼,那不行,万一你站在楼顶偷窥我紫禁城怎么办?我皇家还有何尊严可言?
再说,就算不在北京修,你平民百姓的楼也不能比我天子高,这是违制,要杀头的。
这就是为何李鸿章感慨,在大清无法修建摩天大楼的原因啊!
参考资料来源:
《李鸿章传》·2009年1月1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