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896年李鸿章初次访美,看到20层高楼,说了句极其心酸的话

1896年李鸿章初次访美,看到20层高楼,说了句极其心酸的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575 更新时间:2024/1/21 8:00:23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丈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李鸿章作为我国晚清时期最耀眼的外交明星,曾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30余年,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东方俾斯麦”。

然而,当1896年李鸿章出访新兴的美国时,看到那里遍地林立、直插云霄的百丈高楼时,却不见了当年作诗的意气风发。还曾一度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说出了一句让人心酸至极的话,哪怕100年后看了也唏嘘不已。

那么李鸿章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外交明星

1821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世家,家里世代在朝廷当官。

如无意外,李鸿章将会通过科举入社,然后在翰林院深造几年,最后成为一名满嘴之乎者也的晚清顽固派代表。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却把李鸿章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在翰林院深造时,李鸿章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故意怂恿工部侍郎吕贤基上奏主战。

吕贤基原来想着通过此举,在咸丰皇帝那里留个好印象,没想到咸丰皇帝居然把他的奏折当真,当即就批准他前去安徽前线,剿灭太平天国。

吕贤基吓得魂飞魄散,最后越想越气,为报复李鸿章,他在咸丰皇帝面前大力举荐李鸿章要拉他垫背,最后咸丰批准两人一起去安徽。

这件事,直接让李鸿章的人生轨迹,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

在前往安徽剿匪途中,他见到了授业恩师曾国藩,后来一直在曾国藩幕府当参谋。

有一天,曾国藩接到上海方面的求救信,想派人前去救援,当时距离南京城破指日可待,湘军上下都等着入城三光 ,没人愿意去。

无奈之下,曾国藩让从未打过胜仗的李鸿章带着部分湘军,跟在老家招募的部分淮军前往上海,开辟敌后根据地。

当时的上海已经是一座孤城,全靠洋人和地方武装的保护,才没有沦陷。

李鸿章来到这座当时最大的通商口岸之后,当然免不了要跟洋人打交道,在这过程中,他对新兴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李鸿章在上海期间,雇佣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在洋枪队的帮助下,李鸿章打得风生水起,最后成功攻占了东南重镇苏州,打败了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

见识过了西方武器的厉害之后,李鸿章开始产生了反思,大清是不是该学学人家了?这为他日后推动洋务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在上海的这段特殊经历,让他成为晚清官场上最早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官员。

更为难得的是,这段经历让李鸿章学会了跟西方人打交道的方法。

这是当时国内很多官员,包括他老师曾国藩这种算是比较开明的洋务派,都无法做到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是通过打交道而实现的,而打交道的风格,往往与交往的圈子密切相关。

在中国官场上与人打交道,难免要沾上那些官僚主义的坏毛病,说话九曲十八弯。

鸦片战争之后,很多中国官员就是用官场上那套术语跟洋人打交道,结果弄得鸡同鸭讲。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就是因为双方在多年的交往中,由于话语体系的不同产生的矛盾累积而成的。

大清官方把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那套拖字诀和踢皮球的绝技,用在了卖国条约的执行上面,弄得英法忍无可忍,最终入侵。

而李鸿章在病入膏肓之前,过早的离开了官场,在上海隔离了一段时间,并且在与洋人打交道过程中,成功切换到了西方的话语体系中。

李鸿章靠着这种深具个人特色的外交方式,在国际舞台上搅动风云,让西方列强叹为观止。

就如同我们今天提起俄罗斯,脑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普京。

当时的世界各国提起大清国,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鸿章。

按理说,外交家的国际声誉,与他所在国家的实力强弱势是成正相关的,但是李鸿章却能够摆脱这一规律的限制。

当时,在世界各国眼中,大清不过是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可他们却认为李鸿章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外交家。

他们对李鸿章的重视,远远超越了对大清国的重视。

有人说,这是因为李鸿章喜欢签卖国条约,所以洋人都喜欢他。可在当时世界上的弱国中,喜欢签卖国条约的人也不在少数。为什么他们单单喜欢李鸿章呢?

这不是区区一句喜欢卖国,可以解释的。

这就好比一家电影公司里,只有一个人学过演戏,最后公司资源全往他身上倾斜,就算这人是个跑龙套的,也能被捧成当红明星。

当时大清外交部门只有李鸿章一个角,你说他能不红吗?

当然,这也坑苦了他。后来洋人要签卖国条约时,都点名要李鸿章来谈,其他人概不受理。

风靡天下

那李鸿章在国际上到底有多受欢迎呢?

我们举个例子,就知道当时李鸿章在国际上的名气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的家底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李鸿章在国内背负骂名,政治声望跌到冰点,大家都骂他“李二先生是汉奸”。

为了让他避避风头,1896年,慈禧安排李鸿章出访欧洲列国。

在出访欧洲期间,李鸿章所过之处,万人空巷,大家都想见见这位驰名国际的东方外交家。

要知道,在1895年之前,中国拥有远东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在西方列强眼里还是个值得重视的大国。

当时西方派往中国的外交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中国通。

可是甲午战争之后 ,人家就再也不愿意把宝贵的外交资源浪费在你的身上,而是直接把驻扎在非洲地区的外交官,全都扔到中国。

英雄无奈

可对于李鸿章,这个来自于战败国,并且已经失去了权柄的大臣,西方国家能够给出如此隆重的待遇,实在是国际外交史上闻所未闻的怪事。

在出访欧洲的时候,李鸿章依旧强颜欢笑,跟国际政要谈笑风生,把酒言欢。

但是,当他乘坐的圣路易斯号来到出访的最后一站美国时,李鸿章脸上的笑容再也撑不下去了。

美国为他准备了空前规模的欢迎仪式。

仪仗队鸣放礼炮19响,各路社会名流齐聚码头要一睹这位东方外交家的风采,就连当时正在度假的美国总统,也要提前结束假期,与李鸿章见上一面。

可面对如此殊荣,李鸿章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因为映入眼帘的高达20多层的摩天大楼,让他心里破防了。

面对此情此景,李鸿章对前来采访他的美国记者,说了一句极其心酸的话:“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贵国竟然建立了很多高楼,我在这里见到了二十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然而在我们大清国,从未见到这样的高楼,我想我们大清国不能够建造这样的高楼。"

要知道,此前李鸿章也是到欧洲列国转了一圈的,那里的高楼大厦还没看够吗?

为什么到美国看到了摩天大楼之后,就如此的沮丧?

其实,真正让李鸿章伤心的,不是那些高楼大厦。

他此时心里想的是当年那些人,为什么只有我李鸿章成了失败者?

这几年在网络上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今天到底是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难说,但是19世纪60年代,绝对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影响日后100年历史的很多大事件,都在那十年时间里集中爆发。

话说自19世纪40年代,英国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独霸天下,不同程度冲击了世界各国。

与之关联的比如美国的棉花、中国的通商口岸、俄国的克里米亚战败、德国的自由主义革命,这些都为二十年后的巨变埋下隐患。

到了60年代,20世纪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的中、美、俄、日、德五个国家,也开始奋起直追。

日本动了明治维新,中国引领洋务运动,美国爆发南北战争,普鲁士的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一统德意志,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当年奋起直追的五个国家里头,美德两国人成功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跻身强国行列。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更是在不久前把李鸿章的北洋舰队打得全军覆没。

沙皇俄国方面也通过废除农奴制,国力大增,成为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有力竞争对手。

唯有中国30年洋务运动功亏一篑。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对中国国运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没有之一。

它意味着在往后的岁月里,中国只能被动挨打,直到下一个历史风口到来为止。

此时,李鸿章看着纽约的摩天大厦,再想想北京的小平房,心中又怎能不感慨呢?

至于李鸿章失败的原因,在那句感慨中,他也已经给出了答案。

他并没有说中国人建不了摩天大厦,而是说有些事情在中国是做不了的。

当时中国的国力虽然贫弱,但是在北京城里建几栋20层高的摩天大厦,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为什么最后一栋都没有建起来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有拦路虎。

这些拦路虎,就是晚清时期的顽固派。

李鸿章在推行洋务的时候使出了十分的力气,最后能用在实事上的,能有两分力气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而另外那八分力气,全都用来跟顽固派内耗。

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下大家的某些客观印象。

晚清的很多顽固派,其实并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也已经睁眼看过世界,而且有些人看得比洋务派还要透彻,正因为看得透彻,所以才要顽固。

过去有一部十分火热的电影叫做《十月围城》,里面的大反派阎孝国就属于这类人。

他是一个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结果却活成了一个封建制度的忠实信徒。

又比如说当时有一个叫做刘鸿锡的人,此人是晚清守旧派阵营的代表人物,平生专门跟洋务派过不去,李鸿章等人要修一条铁路,他都要出手横加阻挠。

按理说,这种人肯定是对新事物懵懂无知的小丑才对。

可你要是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

他曾经到过欧洲去进行过深度考察,在他现在遗留下来的文件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制度看得非常透彻。

他是这么说的:洋人是商人组建的政权,官商互相保卫,用商人的财力养护军队。

资本当国,执剑经商,这不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吗?

我们前面说过,刘鸿锡是反对修铁路的,

但是在他的遗留文稿中,他对火车铁路是这样描述的:古今之奇观,绝世之巧术。

既然明明知道新事物的好处,那为什么还要如此激烈的反对呢?

很简单,正因为他们看清楚了,才知道如果西方制度引入中国,会引发天下大乱。

封建讲究的是君权神授,多元一体,这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统治逻辑。

官僚体系,士绅体系,三纲五常的儒家文化,都是围绕它配置的。

可是,西方现代制度讲究的是君权民授,执政者的权力来源于百姓。

所以这个软件跟三纲五常,士绅体系这些硬件是无法兼容的。

你能跟一个现代国家的人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在旧中国行,而且大家都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他让你死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如果强行引入西方制度,那么就意味着现行体系里那些东西都要被推翻。

引入火车、轮船这些硬件,那么它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软件,而中国方面的软件与它是严重冲突的。

故而顽固派要反对李鸿章,不停地给他拖后腿,所以这些人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糊涂。

说回李鸿章,其实他跟顽固派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他也是要坚决维护君权神授这套软件。他们之间唯一的差别,就是李鸿章尝试着在不改动软件系统的情况下,用西方的硬件移植过来试试。

即便如此,双方之间也依旧发生了强烈的排斥反应。顽固派的态度是连试都不让试一下,李鸿章是如牛重负夹缝中腾挪,自然难成气候。

而且,当时作为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并没有改革到底的诚意,人家是迫于局势,不得不捏着鼻子,让李鸿章他们去死马当活马医。

可是一旦这种尝试触及到他们的底线,也就是所谓的祖宗大法,那么最后一定会被喊停。

你说修铁路,弄几条轮船,我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可你要是在北京城里修建摩天大楼,那不行,万一你站在楼顶偷窥我紫禁城怎么办?我皇家还有何尊严可言?

再说,就算不在北京修,你平民百姓的楼也不能比我天子高,这是违制,要杀头的。

这就是为何李鸿章感慨,在大清无法修建摩天大楼的原因啊!

参考资料来源:

《李鸿章传》·2009年1月1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梁启超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八国联军侵华时,蒙古为什么不去支援大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满蒙联姻”,其实并没有表面那么和谐。 明末清初时,当时的蒙古其实仍然致力于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荣光。但是自从蒙古帝国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故之后,这个理想就几乎成了空想。当林丹汗想实现蒙古内部统一的时候,努尔哈赤先完成了女真的统一,建立了后金汗国。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惧怕被林丹汗吞并,便依附后金,

  • 电视剧《走向共和》第一幕:李鸿章品尝着鱼,此时,属下进来汇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鸿章个人简介,走向共和第一集 李鸿章,俾斯麦李鸿章

    “中堂,丁汝昌又来信催银子了,说是咱们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原设大小炮位均系旧式;经远、来远尚需尾炮;威远,需改换克虏伯新式后膛炮。”中堂大人吃着鱼,淡淡地回了一个字:“哦”。属下接着汇报:“大人,前些日子传闻的,日本制定征讨清国策的消息,已经被证实了。日本人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攻占朝鲜,作

  • 他是民国无数青年的“女神”,收情书到手软,百年后才知是男儿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清末民初正是我国历史中较为特殊的时期,因为那时有很多封建思想与新思想的冲突,还有日积月累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变革。在那样一个动乱时期曾诞生一位奇女子,他用奋笔激扬的文字写下动人篇章唤醒沉睡民众,这个人就是松陵女子潘小璜。虽然现在社会我们对这个名字非常陌生,但是在百年之前,他在全国的名气都非常大,他曾刊登

  • 清朝时期的小学课本,看到过的人很少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一册清末小学国文课本,看完后你会对那时候的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这就是由清朝学部编制的小学“国文教科书”,要说明的是,学部是1905设立的,这时候的清政府已经结束了科举制度,这也意味着“八股取士”的教学已经彻底在历史上消失。学部的教育工作者都来自哪里呢?他们都是来自当时的“官费留学生”

  • 慈禧绞尽脑汁,却一辈子都斗不过慈安,是因为慈安做到了这三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七年(1881年)4月8日,李莲英兴冲冲地向慈禧禀报:“老佛爷,好消息,太后在钟粹宫 薨逝了。”慈禧听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长舒了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对李莲英说:“好事,好事,我被她约束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李莲英说的这个太后是谁,权倾一时的慈禧为何还要受她约束? 咸丰二年(1

  • 75年军统周养浩被特赦,刚出狱门就露出真面目:欲重返蒋介石麾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周养浩作为国民党战犯,为何却对共产党和毛主席感恩戴德?在解放战争胜利时,周养浩被捕入狱,前期的改造工作进行得十分不顺利,周养浩甚至被称为“顽固的反动分子”。但是,在后来,周养浩却变得积极异常,主动交代自己的历史问题。是什么原因让周养浩一反常态,直至被特赦才揭下其虚伪的面具呢? 一、书生杀手罪滔天 面

  • 她才是努尔哈赤的首任老婆,疑因入赘被施以家暴,最后被其抛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努尔哈赤之所以隐匿,与努尔哈赤早年的生活有关。努尔哈赤刚起家的时候,实力特别弱,而童嘉的父亲坦巴彦非常有钱有势,为了得到坦巴彦的支持,他就加入了坦巴彦家族。因为坦巴延家族比较强大,所以想要嫁给童佳,就必须嫁入他们家族。但努尔哈赤是谁?他是一个称霸世界的英雄。让他娶亲,无异于侮辱他,所以他与佟佳的联姻

  • 她是汉人出生,却成为了满清第一位汉人贵妃,深受雍正喜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皇帝挑选妃子,是看参加选秀的女子的家世背景。这种思想在清代更为突出。谁都知道清朝是被满清控制的。挑选。皇帝的妃子虽然都是满人,但是也有汉人的妃子,雍正皇帝的后宫也有汉人。那个时候汉人不受尊重,所以很多汉族女子进宫都不能成为高贵的妃子,但凡事都有例外。念氏是汉族。入宫后,她成为汉朝第一位妃子。

  • 清朝科举制度及状元全国分布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开

  • 清朝的“宰白鸭”到底有多残忍?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引言窦娥冤不冤?《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所写的著名杂剧。讲的是弱势妇女窦娥遭无赖陷害,被昏官屈打成招的悲剧故事。因冤魂不散,感动天地,六月夏天,竟然飘起了鹅毛大雪,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