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一般人看来,这显然是道光对孝全的特殊恩宠。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恩宠又是对佟佳氏的寡情。实际上,道光就是一个特别寡情、寡恩的人:她的后宫总共有嫔妃二十三人,其中居然有十三人有过被降级的记录,道光的寡情可见一斑。而在此背景下,孝全以不同一般的速度提升,也就特别耐人寻味了。
孝全生于1808年,比道光小了26岁。钮祜禄原本就是满洲大姓,孝全也自然占了出身上的优势。不仅如此,孝全又从小生长在苏州,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孝全虽是旗人,但也同江南的大家闺秀一样,饱读诗书,擅长刺绣,气质上已经具有江南女子的温婉和灵气了。所以,在1822年选秀时,十五岁的孝全就被道光一眼看中,而且起步就是嫔,封号“全”。
孝全入宫后,又充分发挥了来自苏州的优势,她将江南的七巧板带入宫中,成为宫廷中最受欢迎的玩具,她还将苏式点心和各种小吃带入宫中,这一切都给了道光前所未有的体验,也就愈发宠爱孝全:入宫三个月后,孝全就晋升为全妃。1824年,只有17岁、入宫尚不满两年且未生育子女的孝全,仅仅因为怀孕,就晋升为全贵妃,这个晋升速度,在清朝后宫史上,都是特别罕见的,其中的恩宠,自然无需多说。
1831年,孝全生下皇四子奕詝,因为之前的皇子全已去世,奕詝也因此成为实质上的长子,由此也确立了孝全不可动摇的地位。两年后,皇后佟佳氏去世,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孝全的皇后之路了。
刚当上皇后的孝全,只有二十七岁,正是一个女人风华正茂的年纪,又是儿女双全,又有皇帝恩宠,按理说,她应该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了。可也就是孝全成为皇后以后,她的烦心事越来越多,原本顺风顺水的道路逐渐不平坦起来。
就在孝全正式成为皇后的前一年,静妃生下皇六子奕訢。说起静妃来,她比孝全小4岁,入宫也比孝全晚了三年,出身也比孝全低,但在宫中受到的恩宠,却仅次于孝全。这还不说,静妃的生育能力又特别强,先后生下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皇六子奕訢,不过皇次子、皇三子都不幸夭折,只留下了奕訢。而这个奕訢,从小就聪明伶俐,这不免让孝全有了些许担心。
毕竟,清朝立贤不立嫡,孝全虽居中宫之位,但并不能保证她的儿子就能成为储君。况且,相比奕訢,孝全的儿子奕詝就显得愚笨了一些,孝全对儿子前途的担心,也就是人之常情了。野史说,孝全曾毒杀奕訢失败,虽不可信,但孝全视奕訢为眼中钉,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也就给孝全平添了一件烦心事。
除了静妃这母子俩,孝全与她的婆婆孝和的关系,也颇让孝全头痛。说起孝和太后,并不是道光的生母,但在嘉庆去世,一时没找到立储锦匣时,孝和虽有亲生儿子,却以皇后的名义,下旨让道光即位,这让道光感动不已,因此,在道光登基后,待孝和如新生母亲一般,这婆婆的话,也就颇有些分量了。而在孝和看来,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女人又会读书,又会写诗的,可不是什么好事,这也注定了她和孝全的不和。在孝和六十大寿时,孝全曾写诗祝贺,孝和却对道光说,女子以德为重,整天卖弄才艺,恐不是有福之人。
实际上,孝和考虑的是,读了书的女人就有了干政的能力,而孝和也并不是多心,孝全确实有过干预朝政的行为。根据《清史稿》记载,孝全入宫前,其家中曾得到宗室禧恩的资助,在孝全成为皇后以后,她就有心关照禧恩,这禧恩也因此得到提拔,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根据野史,孝和、孝全的婆媳关系最终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有毒杀说,也有被逼自杀说,反正,孝全的死与孝和是分不开的。这些已经无可考据,根据正史记载,1840年正月,33岁的孝全突然暴亡,正值盛年却死得如此蹊跷,也难怪各种传闻漫天飞。
而孝全的死,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也产生了影响:在道光最终确立储君时,选择了资质平平的奕詝,而放弃了聪明又有见识的奕訢,尽管有着各种考虑,但道光对孝全的亏欠感,是促成这一选择的重要原因。此后的历史也已经证明,这个选择是完全错误的,大清帝国最终走上了无可挽回的道路。(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