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59年07月,毛主席在点评诸葛亮时,真的是在批评诸葛亮吗

1959年07月,毛主席在点评诸葛亮时,真的是在批评诸葛亮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465 更新时间:2024/1/19 5:51:53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主席

1959年7月,毛主席在看一本史书时,看到了这么一段,大意是作者在点评诸葛亮为何失败,他的观点是,凡是在古代能成大事的人,都会先经营好自己已有的一亩三分地,然后再谋求大的发展,而诸葛亮在占据荆州之后,不光没有想着好好经营荆州,然后谋图中原,反而是跑到蜀地窝着去了,光看诸葛亮的这份打算,就知道他是个干不成大事的人。

毛主席看了作者的评价之后,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毛主席认为,诸葛亮在给刘备上《隆中对》时,战略上就已经走入了分兵的误区,所以才会又后来的失败。

有些人看了毛主席的评语之后,就认为这是毛主席对诸葛亮的批评,这种认知是对的吗?

公元207年,常年在外干保安的刘备,因为认为自己不应该干一辈子保安,所以就想找个人帮自己谋划谋划未来,在一番机缘巧合之下,46岁的他找到了27岁的诸葛亮。

诸葛亮虽然远比刘备年轻,也没有刘备的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人家家世渊源,在宏观上要比刘备这个身在局中的人要拎得清,于是他就给刘备上了一个“隆中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核心思想主要有两个:

第一,老刘你不能再打工了,给别人打一辈子的工,你最多也就是混成高级打工仔,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跳出生活的圈层,你必须自己出来创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第二,我之所以让你创业,不是光口嗨,我是有完整的职业规划的;目前行业里有俩人你惹不起,一个曹操一个孙权,因此咱们第一步要拿下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当根据地,然后再准备逐鹿中原;

诸葛亮当时为啥相中的是中间有一定距离的荆州和益州,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呢?

原因其实很简答,因为当时天下基本上都有主了,最肥沃的中原属于曹操,最富庶的江南属于孙权,其余能养一国之兵的地方,就只有蜀地了,所以益州是“隆中对”的核心,但是当时的刘备就是个打工的,以他当时的势力,益州他是啃不下来的。

而刘备当时就在荆州打工,诸葛亮在荆州也有很深的底蕴,因此他俩铁下心来想办法,改天换日应该可行的,只要荆州一拿到手里,益州就不是不能想了。那么荆州和益州之间有一定距离,能不能占据益州之后,荆州就别分兵防守了呢?

还真不行,因为益州在华夏的边缘,如果你就想混个日子,那你闭关锁国的还能夜郎自大几天,但是你要是有更远大的理想,那就必须走蜀地走出来,而荆州就是其中的门户之一,另一个门户是汉中,刘备后来站稳脚跟之后,就玩命的把它拿下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荆州不光是蜀地出川的门户,人家孙权想要北征的重要节点,此外,作为联通东西和南北的重要节点,曹操也是不会随便放弃的,因此刘备要想把荆州拿到手里,其实并不容易,但是如果拿不下荆州的这个重要的根据地,那么刘备就根本没法持续发展,谋图益州甚至是中原。

所以对当时的刘备来说,荆州和益州的关系不是鱼和熊掌,不必兼得,二是胳膊和大腿,少一个你都硬不起来,因此诸葛亮当年给刘备的建议,虽然谈不上有多完美,但是你要想找出一条比他更好的计划,恐怕也不容易。

那么既然诸葛亮当年有自己的苦衷,那么毛主席为何还会“批评”他呢?

其实有些事,不能只看对错。

毛主席的原话,其实并没有批评诸葛亮这个人,他老人家其实是在评价诸葛亮做的这件事有问题,你蜀汉总共才有多少兵,人家曹操有多少兵,孙权又有多少兵,面对这俩敌人,你就是把兵力聚集起来尚显不足,你还敢想着分兵,你不败怎么可能?

那么当时的诸葛亮看出这个问题来了吗?诸葛亮其实一早就知道,要不然他也不会说,曹操和孙权你刘备现在惹不起,那么他明知道自己的策略有问题的情况下,为何还会给刘备上“隆中对”呢?

我党在成立之初,谁敢相信它日后能击溃小日本,打败蒋匪军,就连美国人在去延安考察完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淬炼之后的红军,不也是把重心又放回到国民党的身上了吗?

毛主席当年曾在国民党高层任过职,他不知道国民党的实力,还是没机会有个更轻松的选择,但是最终他老人家最终是如何选择的?

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不弱于丞相大人,而且他最后还逆天的替儿孙铺成了通天之路,按理说他的成就比成就要高于丞相,那么他的名声为何不如丞相呢?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几乎都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时代之势,有时顺之则昌,但还是有人愿意放下私利,去做看起来很不容易的事,那是因为他们有为生民请命的信仰。

诸葛亮傻吗?他缺少眼光和智慧吗?自己就是革命家的毛主席真的是在批评诸葛亮吗?

1950年,毛主席曾对人说:

“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呢?......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

毛主席当年之所以会批注那句话,其实并不是认为诸葛亮少智,“隆中对”无谋,更不是在批评诸葛亮如何如何,他老人家当年其实是在对苏洵的话做反驳,诸葛亮的失败,不是因为舍荆州而躲进益州,是因为他一开始的战略就出了问题。

如果毛主席在世,他老人家可能会解释,诸葛亮的“隆中对”,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来说,是有问题的,但是,在那种情况之下,诸葛亮没有太多的选择,诸葛亮明知很难为而为之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不畏艰辛,为了信仰而奋斗的最好写照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一位宰相,被李世民杀死后又挖了他的祖坟,他到底犯了什么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尸骨面部复原,天可汗李世民,李世民母亲窦皇后

    唐朝中后期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位宰相,可谓是一步步从贫苦农民爬到了宰相的位置,却因为贪污被皇帝给满门抄斩,他就是元载,要说这位元载的影响力真的是非常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将许多忠良之士加以陷害排挤,最后留在朝中的几乎都是他的心腹!当时宣州有个老人,这位老人一生的愿望就是在朝中谋个一官半职,但是无奈自

  • 典说江苏㊷ | 无所不为:孙权的权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张温,苏州人。有文才,有节操。他的父亲张允,轻财重士,是孙权的东曹掾。张温少有盛名,容貌奇伟,孙权听说后,问朝臣,张温这人怎么样?朝臣答,他是凤毛麟角,无人可比。孙权召见了他,见他文辞占对,样样都做得很好,很是器重他。将他封为议郎,职掌顾问应对,参与议政,指陈得失;又任他为选曹尚书,掌选拔官吏事;后

  • 为什么“不听话,就要打屁股”?原来是唐太宗的杰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将长棍惩罚部位改为屁股。(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杖责则是一种用木棍打人脊背的酷刑,又叫做“仗脊”,受刑者轻则需要卧床旬月、重则瘫痪或者毙命,远比笞刑要严酷。但明清以前,杖责并不普遍,官府执行笞刑的时候更多。据了解,古代的杖责一开始并没有固定位置,不少罪人因此意外被活活打死。古代的杖责基本都是朝

  • 一位蜀汉参军,为何令司马懿差点丢掉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才会选择将司马懿削职为民,那么司马懿他在被削职为民之后,个人由于失去了权威的保护。那么个人的姓名其实也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其实当时在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计谋的时候,那么诸葛亮他就立马去听信了他的计谋,开始让人在墙上张贴有关于司马懿他举兵谋反的一个告示。那当时对方的曹军在听闻了这样一个消息之后,就立马

  • 唐朝在历史上究竟强到什么程度?这9个字,恐怕只唐朝人敢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繁盛的一个朝代,这个时候的唐朝万国来朝,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顶尖。甚至于现在国外的“唐人街”叫做“唐”人街都是因为唐朝的繁荣。那么,那个时候的唐朝到底强到什么程度呢?东瀛、高丽乃至海外更远的国家都纷纷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与技术,中国的丝绸、

  • 李世民发明1种职业,成为古代女人的噩梦,如今却争得头破血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记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任宰相管仲,在他所著《管子.牧民》一句俗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上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历史上历代帝王,都爱玩些新花样,秦始皇炼长寿丹,结果没长寿,把自己早早玩没了,唐太宗李世民也不甘示弱,发明了艺伎这一职业,二百年后安绿山把大唐江

  • 三国杀:蜀汉岂无人乎?盘点蜀势力强将,各个都有绝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谋黄忠虽说蜀汉多菜刀,但是谋黄忠基本可以被评为第一,甚至其余势力的爆发武将(如麹义,界徐盛)在输出方面都没有他这么强。网友戏称谋黄忠记录花色的过程为输入核弹密码,没有良好应对手段的脆皮在看见谋黄忠所记录的花色时,总是免不了心惊胆战。界黄忠,星黄忠这两个版本的黄忠都兼具强中与加伤,不过也会受到某些条件

  • 唐玄宗独宠杨贵妃,却不愿封她为后,原因揭开宫廷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必大家对这个并不陌生,对杨贵妃也都不陌生吧。四大女子之一,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也不为过如果离开了杨贵妃,他都吃不下饭。既然杨贵妃对他这么新的,唐玄宗为何怎么也不肯封她为后呢?杨贵妃受宠,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什么千里送荔枝,营建华清池,这些都是小儿科。最有力的证

  • 三国杀:义薄云天,生死相托!三国里有哪些并肩作战的战友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孙策周瑜孙策与周瑜少年相交,孙坚死后,孙策从袁术处借兵在江东立足,根基不稳,周瑜主动投效,并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在这个过程中,二人所向披靡,孙策得到了江东小霸王的美名,而周瑜则是受到了孙策的重用,二人都得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后来孙策遇刺身亡,托孤孙权时还要嘱咐他“外事不决问周瑜”,不仅体现了他对周瑜

  • 古代一刑罚不疼但很丢人,上官婉儿刑后更加妩媚,如今女子喜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最残忍的莫过于凌迟,侩子手会用刀在犯人身上割上千的刀而不让这个犯人伤,只有到了最后一刀才能让这个犯人伤。大太监刘瑾就是伤于这种刑法之下的,据说活剐了他三千多刀,三个侩子手轮番上阵割了他两天才让他伤,简直触目惊心。明朝的袁崇焕也是伤在这种酷刑之下,当时也是被剐了3000多刀,围观群众竟还争先恐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