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两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康熙为什么要放过她。
康熙放走郑春华有两个原因。
第一,郑春华与太子的绯闻是家族丑闻,康熙不想让这件事公诸于众。
《雍正王朝》中,康熙意外发现太子与郑春华有染,但从两人来看,这绝不是第一次。康熙偶遇真的这么巧,旁人不知道吗?
从康熙身边人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太子和郑淳华的事情,皇宫里的人和康熙身边的人想必都知道了。但他们并没有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顾及康熙和朝廷的面子。
以郑春华身份低微,这也不算什么。大家都装作不知道,什么都没发生。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种事情在贾府里经常发生。用贾母的话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天下人皆如此。
当然,对于康熙本人来说,这件事情并不好办。所以当康熙看到郑春华和太子见面的时候,并没有第一时间让涂立臣去抓他们,而是默默的退了下去。因为要是被康熙抓到他们两个,那可是天下皆知的事情。到时候,其他皇子肯定会借机为这件事做文章,事情就更难办了。
出于这种考虑,康熙事后也只是责罚郑春华去服装局。毕竟康熙晚年还是很仁慈的,不给个足够的理由就把某个妃子赐死是不可能的。
第二点,康熙留下郑淳华是为了牵制太子。
胤礽太子为何落得如此窘境?毕竟他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康熙故意让其他皇子与太子争夺皇位。如果没有康熙的刻意纵容,没有哪个皇子敢与在位三十多年的太子争夺皇位。毕竟,一旦康熙死了,胤礽太子继位,这些皇子就要由新皇帝收拾了。
康熙为何要这样做?
因为他没有别的办法。权力是很无情的东西。如果康熙不这样做,太子的势力会越来越强大。这种情况下,肯定有不少大臣站在太子一边,毕竟康熙迟早要要的。新帝即位,拥护他们都有功劳。再这样下去,康熙皇帝就真的名存实亡了。所以,康熙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只能让诸侯夺位,让下面的权力分散,从而巩固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力。
其实不止是康熙皇帝,历史上的很多皇帝都面临着和康熙皇帝一样的困境。比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因为秦王李世民权势太大,影响力超过了太子李建成和皇帝李渊。最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晚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诸侯夺位,太子李承乾未能顺利继位。
对于这一点,后面康熙选立新太子时的表现,大家可以理解。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主动要求下面的人选出新的太子。只是让康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八爷在朝中可以这么有权势,而且朝中十之八九都举荐了他。
按照当时的标准,八野立贤下士的名声非常好,能力也很强。朝廷里那么多人举荐八爷,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看八爷这么受欢迎,应该立马立八爷为新太子。事实上,康熙内心不安,不想让八爷当太子。
另外,太子的师傅王振提醒康熙,无故废太子,就是诛而不教。于是康熙只好再次扶起胤礽太子,稳住局势,避免朝中八爷独揽大权。这个时候留下郑春华是很有用的,因为康熙随时可以利用这个女人来牵制太子。
由此可见,康熙对权势是非常敏感的。他不会让太子党强大到挑战他的皇权。
且看雍正为何又要杀郑淳化。
郑淳华的害处,胤礽亲王也知道。于是他自以为聪明,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计策。他先是鼓动十三爷杀了郑春华,又拿这件事威胁十三爷。可惜被吴先生识破了他的算计。十三爷重情重义。他见郑春花可怜,心生怜惜,救了郑春花。
然而,雍正和吴先生却没有十三爷那么纯洁。他们两人留下郑春华的目的其实和康熙的目的是一样的。雍正也想利用郑淳化在某个时候打出这张关键牌,扳倒胤礽太子。
八野他们也知道这一点,他们知道郑春华没有死,也知道郑春华躲在雍正府里。不过,他们并没有想过这张卡要怎么用。
出乎雍正和吴君意料的是,太子胤礽很快又被废了。在这种情况下,留下郑春华其实风险很大。因为十三爷杀了郑春华,他一直被关起来。雍正不可能拿十三爷给自己挡枪,而他暗中包庇郑春华的事一旦被揭穿,责任就难逃了。
郑春华毕竟是康熙的妃子,一个躲在后宫的皇子妃子,怎么都成不了。如果搞不好,雍正可能前功尽弃,落入万劫不复之地。
雍正知道这一点。但他的顾忌却在十三爷身上。他怕杀了郑春华,伤了十三爷的心。毕竟,十三爷是雍正夺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雍正一拖再拖,也不知道怎么对付郑春华。
直到太子的师傅王杰认识了雍正。不得不佩服王振,不愧是太子的师父。他尽忠义智辅佐胤礽太子,可惜胤礽太子无用。哪怕王杰拼命争取到胤禛太子复原的机会,但胤礽太子复原后依然如此,无怨无悔。
此时的王杰只好改宗投靠了与太子相近的雍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杰提醒雍正不能留郑淳华,他也表示愿意这样做。既然如此,雍正自然是允许了。就这样,王杰逼死了郑春华,然后自杀了。
最可怜的其实是郑春华,他成了各种人物在权力斗争中使用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