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参透了人生的一首词,不愧为千古名篇,读懂受益终生

苏轼参透了人生的一首词,不愧为千古名篇,读懂受益终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698 更新时间:2024/2/4 2:27:30

唐宋时期的文坛上,群星璀璨,光芒耀眼。然而,谁才是你心目中的大文豪呢?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不过,不管谁是你心目中的大文豪,都足以说明唐宋时的大文豪们,在我国文坛上都有非同一般的影响。

在众多大文豪中,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遍观其洋洋洒洒的诗词作品,每一首都影响非凡,而他的很多词作,更是冲向豪放词高峰的绝佳圣品。

苏轼在文学上的天赋,在儿时便从很多地方展现了出来。当其他孩童还在玩泥巴、玩过家家的时候,苏轼已经对古人的那些经典作品表现出了很深的兴趣。当他进入了学堂之后,这些诗词方面的知识他已经悉数掌握,以至于年纪轻轻便成了当时有名的才子。

苏轼入仕之前,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走上很多人都羡慕的仕途,公元1057年,也即是北宋的嘉祐二年,苏轼参加了北宋最精彩的一场“高考”——科举考试,并在有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名家参与的考试中崭露头角,以第二名的好成绩一举拿下了进士。

作为顶级文人的欧阳修,当身为主考官的他第一次看到考生苏轼的作品时,忍不住对苏轼的考场文章大加赞赏。之后,苏轼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欧阳修的门下弟子。而苏轼在文学上的天赋,更是少有人及,只可惜在文学上踏向高峰的同时,他的仕途却不那么顺畅。

考中进士之后,正值苏轼走马上任之际,却传来了苏轼的母亲逝世的噩耗,他不得“请假”回家奔丧。可是没过多久,他的父亲也撒手人寰,他再一次回家尽孝。

等苏轼尽完孝回到京城后,王安石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可面对王安石的变法,很多人都持有反对意见,而苏轼和他的许多好友也有不同的见解,于是年轻气盛的苏轼便站了出来,针砭时弊,指出了变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并抒发了他的一番政治情怀。然而,他却因此而被贬杭州。

后来,苏轼又写下了《湖州谢表》,在这篇《湖州谢表》中,其中就有苏轼表达的对国家对政治的一些看法。而在苏轼的一些诗词中,苏轼豪放不羁的思想和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苏轼的这一篇谢表及一些诗词句子后来便成为了一些人攻击他的把柄,从而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也因此进入了监狱。

从大宋官员一下子过起铁窗生活,这巨大的落差使得苏轼的心理一下子犹如跌进了万丈深渊,他也觉得可能从此就在狱中度过余生了。但事实上,有打击苏轼的人,同样也有为苏轼辩护的人,就拿王安石来说,虽然苏轼与他政见不合,但他其实也是非常欣赏苏轼文学上的才能的。因此,在很多人的尽力辩护下,苏轼最终得以挣脱牢狱之灾,并到了黄州去做官。只是,在经历挫折与坎坷之后,苏轼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正是这种巨大的改变,在黄州,苏轼写出了很多震古烁今的经典名篇,其中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其中之一。一次,苏轼与朋友们一起结伴出游,苏轼穿着便装,与普通的民众并无两样。而过于巧合的是,那天天空乌云聚集,不多时便下起了倾盆大雨,同游的人们四处躲雨,而苏轼却悠然自得地漫步雨中,不慌不忙,泰然自若,一点也不着急,一点也不狼狈。

也正是由于苏轼的内心有了大的变化,所以在这次出游之后,苏轼就更是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在这种心境下,苏轼写出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样的千古名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雨滂沱,倾泻而下,雨点穿林打叶,击打发出沙沙的响声,但是倘若不把这点风雨看在眼下,又何必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呢?因为你再怎样把它放在心上,也不可能避免得了,既然如此,何不把心放宽?该得意时就得意,该放歌时就放歌。

人生看开了,看通透了,就算是穿草鞋、拄竹杖,放下了心中的所有,那自然比骑着快马舒坦,闲适与悠然自得。那样的话,即便是在逆境之中,即便是风吹雨打,即便是一身蓑衣,也能够逍遥自在,笑看人生。

春风微寒,轻微寒冷的风儿使人醉意全无,不过,大风大雨都看开了,细小的寒冷又算得了什么呢?你看,山外斜阳相照,就算是夕阳,也让人感觉温暖无限。此时此刻,再回首笑看来时的路,既没有风雨的寒冷,也没有夕阳的凄惨,只管闲庭信步,做回人生的自我,哪管它是什么风雨交加,哪管它是什么烈日暴雨。

因此,人生之路哪有什么十全十美?人活一世,人生之路免不了风风雨雨,免不了坎坷崎岖,免不了烈日暴雨。而一个人想要健康地成长,必须让自己放开心胸,必须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人生只有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才会最终获得新生。

在苏轼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他把对人生的感悟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出来,并结合自然规律,用了发人深省的短短几句话,就说出了让人无法难忘的哲学道理。所以,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面见了世人之后,苏轼的人生也有了全新的变化。他淡看人生世事,不再怨天尤人,反而接受自己的人生。

苏轼的这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无疑是苏轼参透了人生的一首词,其中的境界,是词人对人生的体悟,对人生的看法,读了不禁让人有所悟,有所感,真的不愧为苏轼的千古名篇,读了使人的境界都不一样。

本文观点:

人生不易,哪有什么十全十美?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你看到别人的风光无限,你看到别人的成功与繁华。或许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他们是负重前行,他们是历尽坎坷。

人生其实就像阳光一样,你看到的是万丈荣光,其实仔细地剖析开来,它是七色光,人生也如阳光一样,那些沧桑与艰辛,那些坎坷与挫折,其实也是人生的七彩光中的一种。

所以,我们只有像苏轼一样看开了,看透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才能像苏轼一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我们只有像苏轼一样看淡坎坷、看淡挫折,我们才能像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只有像苏轼一样积极地面对人生,做回自我,管他风雨雷鸣,我自闲庭信步,我们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读苏轼的一首诗词,我们都能体会到与众不同的一种美,每读一首苏轼对人生体悟的词句,我们心灵都会跟着得到飞升,受到安慰,而在品读苏轼诗词的同时,我们也似乎看到了苏轼奋斗的一生,经受考验的一生,和心灵得到升华的一生。

而在苏轼的《苏轼诗词合注》当中,这里更是集中了他各个时期的诗词作品,都是其优秀诗词的代表作的合集,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仅仅是其中的一首。当我们在这本诗词合集中读过苏轼所有的诗词之后,我们不仅会了解到这位大文豪非同凡响的一生,还会提升我们个人的文学修养,提高我们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也会提升我们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东晋、南宋国祚过百年,为何南明会很快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看起来南明政权的时局境况还是挺不错的,为何短时间内就败给了清军了呢?一、无休止的内斗,内耗严重明朝的党争,在万历后期,朱标贯穿于明王朝的整个政治生活中,而南明小朝廷完美的继承了整个弊端。就在南京政权酝酿建立之初,就已经因为立福和立潞起了争议,它所代表的的是两个利益集团为争夺新政权垄断地位的斗争。后来

  • 为何在唐朝以后,北方的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一、逐渐进步的少数民族政权1、并不“强大”的匈奴秦汉时期的匈奴在军事上十分强大,在汉初一度威胁到汉政权的稳定,但自身有不少致命弱点。疆域虽大,但没有稳定的农耕经济,经济基础薄弱,气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一场大雪灾就对他们形成致命的打击。另外他们作战模式也非常单一,根本不能攻城略地,对中原王朝无法形成根

  • 赵构为何定都杭州而非南京或长安?选择长安是否就能称西宋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西宋,赵构为何不想统一中原,巢湖西宋名人

    赵构为什么选择定都杭州,而非“四塞之地”的关中长安?或者“六朝古都”的南京呢? 首先我们来看关中的长安。关中自西周开始,秦、两汉、隋唐二千多年来一直都是王霸之地,周武王从关中起兵,会盟天下诸侯,东出函谷,一举而夺天下。周公旦对关中的评价是:“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在周人眼中,关

  • 中原大地已经分裂280多年,为何隋文帝能在4个月内,完成大一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雄才大略且短命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北魏分裂后,东西魏很快被北周和北齐代替,北齐君王昏庸,上层官场一片混乱,北周虽然经历两任皇帝被杀或废黜,但宇文邕继位后,最终铲除宇文护,掌握实权,并推行一系列措施,使得国家兴盛,国泰民安,国力剧增。后来趁着北齐国力渐衰、官场混乱之际,大举进攻北齐,最终统一黄河流域。

  • 刘伯温临死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中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但就是这样一个才情并茂的谦谦君子,最后却病死在榻上,让人徒生悲凉。临死之前,刘伯温的一个举动让众人疑惑不解,他居然送了朱元璋一筐鱼。那么,刘伯温这一生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又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少年壮志却不得酬 刘伯温出生于元末的浙江省,在这个风景优美、文化繁荣的地方

  •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自古以来最血腥的叛乱,是如何被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一个如此了不起的历史时代,承载着那个朝代的辉煌,没想到繁盛一时的盛唐奇景,却因为一场叛乱而结束,这就是安史之乱,为何这场叛乱发生在盛唐时期,他又是如何被平叛的呢?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青年时期的李隆基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唐中宗李显儒弱无能,造成韦后乱政,甚至李显也是死于韦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危难关头,

  • 元朝国祚到底多少年?注意是元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朝国祚有几年,国祚什么意思,宁夏元朝实业和元朝置业

    最近一段时间,淮下书生总是在网络历史圈,听到这么一个观点,说元朝国祚不止98年,而应该是365年。网络历史圈某些观点1635年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向后金投降并献上传国玉玺,才能算元朝真正的灭亡。这里注意一下,这个传国玉玺也并不是真正的秦国那个传国玉玺。额哲派人献玉玺言归正传,也就是说按照他

  • 唐朝在历史上是最强大最富庶的时代,却为何没有大规模修建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最富庶的郡县,唐朝修建长城了吗,古唐朝

    唐朝的价值取向和其它中国古王朝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最直观的,唐朝的服饰,袒胸露乳,和古代中国的价值取向甚至可以说完全背道而驰的。再比如,唐朝时华夷之辩这种思潮很少,大量来自今天伊朗、阿富汗、朝鲜和日本的“移民”在朝中为官,甚至是做高官。这其实涉及到唐朝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这里小编不想去和人争论唐朝皇族

  • 岳飞的仁义忠诚、民族英雄名号与如今的华夏各族一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人首先是自私的,绝大多数人在自身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才愿意坚持正义,而当时宋朝皇帝自宋徽宗昏庸已久,常发生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事件,很多的官员、民众为保护自己早都把仁义忠诚抛到坟地去了,很多官员都先想好投降之路了。秦桧就是往这个方向走到了极端,更是这些类群极端之首,他夫妻两人在经历靖康之变,两个

  • 湖南澧县发现澧水流域首座明代壁画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湖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谭远辉介绍,北室的龛里面写了字,是一些吉语,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子孙昌盛、爵禄封侯这十六个字。现在用肉眼看,上面的还看得清,下面的已经看不清了,用红外拍出来还是看得比较清楚。据介绍,壁画墓在中国北方发现较多,南方并不多见。此次发现的墓葬受盗墓影响,并未发现棺椁和随葬品,但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