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战争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字记载,或痛斥,或感慨。但无论以怎样的口吻描述,战争都是绝对残酷的,它的残酷不只是来自军人的伤亡,更是来自老百姓惨遭破坏的平淡生活。家天下的历史背景下出来的军队,自来就带着一种大爷的气质,打起仗来生死不明,所以他们奉行的是纯粹的利己主义。
这种利己主义危害有多大呢?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个小故事基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题目叫《张氏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来读一下。
在文章的第一句话,蒲松龄就点明了一点:
“凡大兵所至,其害甚于盗贼,盖盗贼人犹得而仇之,兵则人所不敢仇也。其少异于盗者,特不敢轻易杀人耳。”
只要行军打仗,军队所经之处,其危害比流寇强盗都大。 这不是危言耸听,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只要是贼,老百姓便可以堂堂正正的起来反抗;然而,朝廷兵马一到,无论他们做什么,老百姓只能逆来顺受,稍有反抗便以乱臣贼子论处。而军队唯一比强盗好一点的地方就是,他们对杀人这件事还不是太随便。被洗劫一空,妇女也未能幸免,成了士兵们淫乐的工具。
这不,清朝康熙年间的平三藩战事中,清军所过之处便造成了极大地危害,老百姓家的东西被洗劫一空,妇女也未能幸免,成了士兵们淫乐的工具。
清朝大家都知道,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由于汉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清朝统治者对汉人管控是相当严格的,尤其是清朝前期,为了巩固自身政治上的特权,满清统治者还拉上了曾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人,双方和亲不断、深度交融。
清军是以旗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最早是满八旗,后来又加上蒙八旗,再后来有了汉八旗,康熙平三藩中,满蒙的八旗兵还算是精锐部队,战力暂且不说,忠诚度绝对杠杠的,《张氏妇》一文中出现的军队便是清军中的蒙古兵。
这些蒙古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当时正值雨季,农田里积水成洼,老百姓无处躲避,都逃进了高粱地中,这些蒙古兵便脱了衣服骑着马进去搜人,很少有能够逃脱的。
张氏妇却不怕,也不出去躲,就在家里住着,她在厨房里挖了一个大深坑,表面用茅草覆盖,再在上面盖上一张席,然后若无其事的开始生火做饭。不一会儿,烟火引来了俩蒙古兵,张氏妇带其中一个进到里面,指着地上的席让他躺上去,蒙古兵不知是计,结果陷入深坑。张氏妇立马在坑上又盖上茅草和席,另一个蒙古兵进来后听到有嚎叫声,却找不到人在哪,张氏妇以手指席,蒙古兵一脚踩空也陷进去了。
然后张氏妇往坑里扔上大量薪柴,点火焚烧,火势一大,房子都引着了,等火熄灭后,废墟下一阵阵焦臭味,张氏妇解释说自己把两头猪藏在地窖里,结果遭逢火灾被烧死了。
没有了房子,一家人生活更没着落了,张氏妇干脆领着女儿就在大路旁的树荫下坐着,往来的蒙古兵经过时总是叽里咕噜的调戏一番,路两旁没有什么遮蔽物,这些蒙古兵倒也不敢乱来,就这样相安无事的过了几日后,来了一个极下流的兵痞,张氏妇含笑相迎,偷偷地用针扎这个兵骑的马,蒙古兵怕马跑了,便把缰绳拴在自己大腿上,张氏妇便用一个大铁椎猛扎马的脖子,马吃痛狂奔。等这匹马被其他蒙古兵截下时,缰绳上只剩下血淋淋的一条腿了。
就这样,张氏妇凭自己的聪明才智保全了自己的清白,由此也足以说明古代兵患有多严重,战火一起百姓流离,封建王朝的军队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的,百姓?蝼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