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一生中只有六个儿子:太子刘据、齐怀王刘闳(早逝)、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和少子刘弗陵。
征和元年(前92年),影响极大的巫蛊事件开始,而这个事件发展到后来,很多人牵涉其中,长安城内人心惶惶,贱人江充为了一己之利,将太子刘据牵扯进事件之中,引起了汉武帝的反感,刘据斩杀江充却被人诬陷谋反,汉武帝愤怒之下要抓捕太子,太子无奈逃离长安,后死于非命。汉朝继承者之位空出。
大哥和二哥都去世,让汉武帝三子燕王刘旦看到希望,觉得是时候轮到自己,于是主动请求回长安侍奉父皇,而汉武帝看出他想要太子之位,直接没有同意他的请求,还将其封地削减,以示惩戒。四子刘胥对政事从来都不上心,直接被排除在候选继承人之列。五子刘髆本来自己没啥心思,但是有一个坑货舅舅李广利,在李广利一系列作死动作后,导致自己家被灭族,刘髆在惊恐之中去世。这样折腾下来,汉武帝的继承者便只有幼子刘弗陵。
汉武帝很喜欢自己的小儿子,但是在洞察一切之后,汉武帝反而对立幼子为帝迟迟不能下定决心,对于幼子刘弗陵,汉武帝非常不放心:孩子年纪小,孩子的老妈钩弋夫人也非常的年轻,一旦孩子继承帝位,钩弋夫人势必会临朝听政,谁都不能保证钩弋夫人不会成为第二个吕后。
经过再三考虑,汉武帝决定立刘弗陵为太子,于此同时,赐死钩弋夫人,命冠军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辅助朝政,这便是“立其子、杀其母”的做法。我们且不说,汉武帝死前的这个决定开启了西汉权臣主政的局面,光是“立其子、杀其母”这个做法就开启了一个恶劣的先例。这样的做法虽然在两汉、三国、晋朝没有被历代统治者效仿,但是到了数百年之后的北魏,这竟然成了一项“基本国策”。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主政之时,决定立长子拓跋嗣为太子,但是为了避免后宫干政,他想起了汉武帝的做法,于是亲口告诉自己的长子:杀死你的母亲刘贵人,是为国家长久之计。当时拓跋嗣才十几岁,接受不了为了皇位舍弃母亲的做法,整日哭哭啼啼,最后干脆逃走。拓跋珪转而想立清河王拓跋绍为太子,也是将儿子叫到面前,说了同样的话:杀死你的母亲贺夫人,是为国家长久之计。就在拓跋珪准备动手时,被贺夫人知道消息,贺夫人悄悄派人去向儿子拓跋绍求助,拓跋绍干脆组织了一批人进宫,杀了自己的父亲。
拓跋嗣得知父皇死讯之后,在大臣们的帮助下杀掉了拓跋绍与贺夫人,登基成为北魏的第二代君主。拓跋嗣很不赞同自己父皇立其子、杀其母的做法,但作为儿子又不能武逆自己的父亲。他一直犹豫,所以在立儿子拓跋焘为太子的时候,并没有立刻杀死他的母亲杜氏,后来杜氏死的比较早,没有看到儿子做皇帝。于是“子立母死”就成为北魏的一项“基本国策”。
当初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要求“立其子、杀其母”,完全是为了杜绝后宫干政,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阻止后宫干政,因为小孩子亲生母亲被杀,但是也需要其他女人照顾,一旦孩子做了皇帝,养母也就地位尊崇,一样可以进行后宫干政。所以,北魏的后宫干政在历史上是非常严重的,真是有点讽刺,也是一个悲剧。
延昌四年,“立其子、杀其母”被北魏宣武帝元恪废除,结果废除后第二年他就死了,6岁的儿子继位,小皇帝的母亲疯狂的干预朝政,最后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小佛在想,北魏难道自带后宫干政“基因”?其实想来,还是皇帝短命,等不到儿子长大就死了。
参考资料:《魏书》、《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