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行程
2023-02-04 11:40
广东
已关注
明末抗清战争之所以多次功败垂成,很大因素是各势力纷纷各怀鬼胎,互不配合,甚至隔岸观火,希望借助清军消除异己,如何腾蛟攻打大顺军“忠贞营”,郑成功坐视李定国败走缅甸后方才挥师饮马长江,致使各军皆被清廷各个击破。这一点直到三藩之乱时仍未改变。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二藩起兵反清,并向郑经发出邀请,意图共同对敌。对此,郑经虚与委蛇,一心借机恢复闽粤沿海郑氏故地,遂打着“援闽”旗号,渡海而西,联络旧部,一时间,“精忠之海澄总兵赵得胜首约,同官刘国轩等皆附于经”,把耿精忠的老窝拿下大半。此时,郑经又狮子大开口,派人请求耿精忠将漳州、泉州二府“借”给郑氏屯兵,耿精忠不肯答应,于是郑经悍然出兵,拿下泉州、潮州、漳州,与耿精忠大打出手,使其陷于南北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
面对这一局势,吴三桂多次派出使者,打算调停两方,约定“画枫亭之界守之”,郑经拒不同意。为了继续维系反清联盟,吴三桂作出重大牺牲,督促尚之信将惠州让给郑经,希望他能帅水师北上,再如乃父一般深入长江,隔断清廷南北动脉,不料郑经收下惠州之后,又出兵夺取汀州,几乎两面包夹耿精忠地盘。其实,这里就能看出郑经战略眼光上的短板,只顾眼前漳泉金厦利益,不能正确分析主要矛盾,坐视清廷从容调兵遣将,与吴三桂对峙于两湖地区。
另一方面来看,郑经其实颇为“精明”,从准“盟友”手中抢些地盘,总比挥师进入长江直面清廷压力来得划算,但也正因如此,当清军主力自仙霞关入闽后,其斗志便大幅下降,开始左右摇摆。此时,康亲王杰书派人送来劝降信:“郑氏害日深而延建又失,跋前疐后,其谁与守?何不束身归于天子以求生,而反贻郑禽乎?”耿精忠犹豫再三,还是决定重投清廷,可以说,郑氏在南线的压力是促使其“反正”的重要原因。
耿精忠投降后,康亲王杰书还修书一封,派朱麟、 庄庆前往厦门与郑经和谈。信中说:“倘转祸为福, 归顺本朝, 共享茅土之封, 永奠山河之固。 传之子孙, 岂不世世食报无疆哉!”而郑经仍引高丽朝鲜例,拒绝和谈,却也逡巡不进,仅是固守沿海据点而已,由此,清廷得以集中主力对付吴三桂军。其后,清廷在福建复设水师提督,并“大开修来馆于漳州,不爱官爵资财玩好,凡言自郑氏来者皆延致之,使以华毂鲜衣炫于漳泉之郊,供帐恣其所求,漳泉之人争相喧述……不终岁,其五鎭大将廖琠、黄靖、赖祖、金福、廖兴以所部降,郑奇烈、陈士恺等继之,林翰、许毅等皆被用,郑氏始上下相猜阻。”
康熙十八年,因吴三桂已于上年病死,其麾下诸将皆无战心,清廷前线压力大减,遂开始在闽粤地区发起攻势。至康熙十九年,全闽皆已收归清廷,郑经退守台湾,从此再未返回大陆。 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水师提督施琅跨海征台,明郑政权灭亡,但其命运其实早已注定,贪小利者终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