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狡猾的皇帝主动让位,李隆基心急火燎登基称帝,随后拿下自己姑姑

狡猾的皇帝主动让位,李隆基心急火燎登基称帝,随后拿下自己姑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85 更新时间:2024/1/24 16:12:51

武则天登基为帝,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人。

而她所造成的影响,更是让唐朝在她死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换了三个皇帝。李旦更是再次登基仅两年的时间便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李隆基

虽然在李隆基的治理之下唐朝迎来了最为繁盛的时期,但是也不免让人说李旦是一个狡猾的人,这又是缘故呢?

武则天称帝的余波

武则天以女子自身走上权力巅峰这一行为,不仅让天下的男子大受震惊,也让女子们有了不一样的心思。

神龙元年,武则天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趁此机会入宫发动政变,皇权再次回到了唐中宗李显的手中。

李显曾经被废黜便是因为不成气候武则天都看不起,他二次登基依然没有什么变化。李显的无能让各方女子走到了台前。

他任命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又无视功臣张柬之等人让韦后参与朝政。在这种情况之下,上官婉儿、韦后、安乐公主基本上架空了李显的权力,成为朝中一股庞大的势力。

上官婉儿在跟随武则天的时候,便已经体会到了掌权的乐趣,自然不愿意手中的权力让给他人。而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二人在接触政权之后,也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他们三人把持着朝中的政权,同时通过卖官培植自己的势力大肆敛财,朝中显然成了她们的一言堂。

或许是武则天的先例摆在前面,她们承受的压力已经少了很多;也或许是手握大权的感觉实在太诱人,以至于忍不住想要站上顶峰。

上官婉儿向韦后建议索性效仿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于是韦后母女毒杀李显,并立诏让幼子李重茂为帝,由韦后临朝摄政。韦后独断专政甚至想要效仿武则天的行为终于激起了众人的不满,时任临淄王的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等人入京诛杀韦后以及安乐公主等人,废掉李重茂重新拥立李旦为帝。

旧患已除,新忧又至

太平公主因拥护李旦登基有功,被封为万户侯,成为唐朝最有权势的公主。正是如此,太平公主与皇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早在武则天时期,太平公主便经常与之一起参与政事。由于长相、性格相近等原因,武则天对其也疼爱有加。基本上太平有所求,武则天便有所应,更是为了她拒绝了与吐蕃的和亲。

这让太平不仅过得张扬跋扈,更是极具手段。

李显即位之后,太平公主便走到台前,其足智多谋的手段,让韦后等人也为之忌惮,因此她也是对抗韦后等人的一股势力。韦后等人被诛杀之后,李旦对太平公主更是重用有加。

他不仅经常让太平公主参与到朝政的决策之中,遇到重大问题还会特意让下人去询问太平公主的意见。他的决策以及命令基本上都是询问了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意见之后才做出与颁布的。

李旦对太平公主的宠信,与武则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无上的殊荣,让太平公主在朝中的权势坐大。她一边左右着朝廷的意见,一边通过卖官的方式左右朝臣的变动。

这让即使是身为太子的李隆基也畏惧不已。

太平公主的权势,严重影响到了皇权专制,这让妄想平衡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势力的李旦头疼不已。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

在太平公主散布谣言李隆基身为三子不具备立太子的资格之后,李旦知道这一天迟早来了。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矛盾凸显。

一方面太平公主是他的亲妹妹,另一方面李隆基是自己认定的下一任皇帝。他既无法见到皇权易主,也舍不得亲自动手杀掉自己的妹妹,索性不顾劝阻将皇位传给了李隆基。

李旦既让李隆基有了与太平公主相斗的资本,也让自己不用亲自动手处理这一烂摊子,当真是狡猾。

李隆基即位之后,朝中大部分势力都是太平公主的,许多朝臣都依附于她。为了肃清朝政缩减太平的势力,李隆基大肆打击卖官的行为,姑侄两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一生娇纵惯了的太平公主,自然不能忍受自己处处受限,于是集结自己的势力,试图通过谋反的方式废掉唐玄宗。李隆基自然感受到了自己越加紧迫的形势,在王琚的建议之下决定先下手为强。

随后,太平公主谋反之事被告发,唐玄宗下令肃清太平公主党羽。一场宫廷的变革就此开始,太平公主被赐自尽,其他人尽数被诛杀。

当李旦得知太平公主势力已经尽数被除的时候,他将手里剩下的权力尽数交给唐玄宗,自此退居宫中颐养天年。

尾声

武则天的行为是女子在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但是不得不承认她的行为也间接造成了死后朝政混乱的局面。

李旦再次登基之后,看着太平公主的坐大和皇权的受限,又碍于自己的身份不便动手,干脆成了甩手掌柜,不用让自己亲自面临这一困难。李隆基也没有让他失望,在登基第二年便亲手除去了自己的姑姑,从此皇权尽握一人之手,太平盛世也就此迎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司马光砸缸,当年得救的那个孩子是谁?很少有人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司马光砸缸救的那个小孩是谁,司马光砸缸砸的是谁家的缸,司马光到底砸的是瓮还是缸

    中国古时有着许多给人带来正能量的事迹,比如我们熟知的孔融让梨,小小年纪就懂得敬老爱幼,这不仅仅是孔融本身的品德好,也取决于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像是乐于助人,尊敬师长等等,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同样也是和孔融让梨一样妇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司马光砸缸,我们从小就受到了老师的教育,告诉我们要

  • 宦官囚禁皇帝,血洗屠杀长安城──唐文宗与他功亏一篑的甘露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文宗一登基就致力改弦更张,打算振兴前朝积弊。 这样的他,为何最后如囚徒般受制宦官? 一切得从那起事件说起宝历二年(827 年),唐长安城里的宦官,杀害了年仅十八岁的唐敬宗,推立敬宗的大弟,李昂为帝,即唐文宗。在此之前,文宗早已盼望振兴穆宗、敬宗两朝积弊。 如今终于得到机会的他,一登基就致力改弦更张─

  • 宋徽宗喝醉将妃子睡错了,幸运捡到100多年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徽宗干了多少荒唐事,宋徽宗嫔妃下落,宋徽宗被俘后生了多少小孩

    当时宋朝之时,因为国家整个都是处于一种重文轻武的局面,便和周围国家战争里常常被打败,甚至是还出现了很多皇室成员被俘掳的场面,这就是“靖康之变”。就是这场战乱让赵构在南边当了皇帝,也就是说,这个最后留下的唯一一位皇子保全了宋代之后一百多年的江山,那个时候赵构实在南京当官的。改元建淡,之后南宋的王朝还有

  • 刘裕:中国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打遍大半个中国无敌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裕杀了司马家多少人,宋武帝刘裕电视剧,刘裕有多猛

    刘裕像,来源于网络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江山分裂、战乱纷仍的时期,在这段动荡的历史中涌现了很多军事才能出众、战斗力爆表的牛人,如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沈庆之、桓玄、拓跋焘、宇文泰、陈霸先等,而这些人中,前三个是刘裕的手下,桓玄则是他的手下败将。作为南朝宋开国皇帝的刘裕,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强,但事实

  • 明朝的东厂和锦衣卫遇鬼杀鬼,遇神杀神,崇祯吊死时,他们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东厂和锦衣卫,锦衣卫与东厂哪个厉害,历史上锦衣卫东厂西厂

    在很多影视剧的作品中,东厂和锦衣卫的官吏武功都非常的高,他们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在他们的眼里,无论是皇上的亲戚,还是在朝的文武百官,那都是不把他们的眼里。所以这些文武百官在他们的眼里都可以随意的欺负他们。东厂和锦衣卫在明朝的官场中可以说是群雄霸气的。他们在明朝官场的地位也是非常的高。在1644年的时

  • 东晋 衣冠南渡 11个皇帝,要不没有掌握实权,要不就英年早逝(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与之前的

  • 苏轼写的这首词,全宋词里面仅此一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苏轼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宋词十首,苏轼都写过哪首诗

    平时十月幸莲汤,玉甃琼粱。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苏轼见到华清宫遗址,想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于是自创此调,写了这首词来咏叹玄宗和贵妇的故事。唐玄宗在天宝四年册封杨玉环为贵妇,自此到天宝十四年,每年十月都要临幸华清宫。华清宫的温泉由玉石砌成,

  •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白痴皇帝,竟然都出自晋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他做这皇帝22年,并没有享到几天清福,先是被司马道子玩弄于股掌之间,后又被桓玄所控制,最后被急于篡位的刘裕杀死,期间艰辛痛苦,非常人所能忍受。幸好他是个白痴,并不知道所发生的一切,也算是不幸中的天幸了。司马德宗即位后不久,桓玄就打败司马道子,成为左右东晋政局的新一任权臣,他初入建康之时,还装做样地黜

  •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贬秦桧,身为太上皇的高宗为何不反对?来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秦桧陷害岳飞造成冤狱,已是人所共知,从当时到今天,骂他的人数也数不清,虽说有些人别有居心地为其翻案,却迷惑不了人民群众的眼睛。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这样一个下三滥的奸臣,居然得了善终,活到66岁才死,死后还被追赠申王,谥号“忠献”,简直就是天大的讽刺!当然,大家都知道,杀害岳飞之事,秦桧是直接凶手,出力

  • 李白之谜(135)-李白受到皇帝的征召可能是哪些人举荐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写道:“白久居峨眉,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动京师。”这是李白的“自述”,魏颢的“转述”,当是事实的真相。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冬,元丹丘以“道流”身份受邀入京,助力玉真公主的道教活动。李白闻讯,即刻赶到元丹丘的隐居地颍阳山居,作诗二首。其一是《秋日炼药院镊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