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仁宗:所有的成熟,都是从放下开始百家故事

宋仁宗:所有的成熟,都是从放下开始百家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930 更新时间:2024/1/20 22:59:28

一部《清平乐》,让宋仁宗赵祯被大家广为熟悉。

在此之前,人们对他的印象,不过是“庸常无能”之君。

他,文没有宋徽宗多才多艺,武没有宋太祖能征善战,治世也比不上前朝的“贞观开元”。

连那些民间的那些“风流韵事”,也没有他的身影。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皇帝,却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君主。

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里,天下太平,国家富庶,民不知兵,士不畏罪,使“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有人说,一个朝代便是一个君主性格的延展,一个王朝便是一个帝王一生的记录。

如今回看仁宗时期,却发现在这太平盛世下,却藏着赵祯善良、克制的一生。

男儿的底色是,慈孝

因为真宗前五个儿子早夭,顺理成章,赵受益便成了太子的最佳人选。

古代皇位继承,讲究子凭母贵,母凭子贵。

而当时赵受益生母李氏,却是德妃刘娥身边的宫女,身份卑下。

而且宋真宗有意立刘娥为后,于是便想出一个两全之策:

把赵受益抱由刘娥抚养,并对外声称赵受益是刘娥所生。

天禧二年,赵受益受封皇太子,成为储君,并改名赵祯,三年之后,真宗驾崩,赵祯继位,便是宋仁宗。

那时赵祯只有十二岁,尚无执政能力,于是刘娥便垂帘听政,辅佐赵祯治理朝堂。

赵祯从小跟刘娥长大,十分敬畏这个母亲,对她的话,言听计从,从没有半点怀疑。

据《宋史》记载:

“终太后世,仁宗不自知为妃(指李宸妃)所出也。”

直到刘太后去世,燕王才将真相告知赵祯,他才知道自己的生母竟是李氏。

然而李氏已过世多年,这让赵祯哀痛不已,十分自责。

未能与李氏生前相认,也就成了宋仁宗一生的遗憾。

知道真相后的宋仁宗,开始将恨意投到了刘娥身上,觉得是她不让彼此母子相见,而此时又有传言说李氏死于刘娥之手。

宋仁宗怒上心头,一边派人包围了刘娥家人住宅,一边让人打开棺椁,验明真相。

(宋仁宗)

棺木打开,却见到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地躺在其中,容貌如生,安详平和,而下葬规格,也同皇后一般。

这时,赵祯这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刘娥,随即昭告天下,宣告刘太后的清白。

可百姓只觉这是官家掩盖真相的推辞,于是便依靠想象,编写了这段宫廷秘史,也就后来我们熟知的“狸猫换太子”。

其实,这是宋仁宗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大怒,他天性仁孝宽裕,从小便懂得“持谦秉礼”。

《文献通考》记载,赵祯年幼时,每次有宾客拜见,他便会放下太子的身段,亲自出门迎接、送行。

执政后的宋仁宗,依旧对所有人都以礼相待,他的仁慈宽厚,让众大臣心生温暖。

所有文臣武将都相信,有这样一位贤明君主,未来势必会迎来“繁荣盛世”。

明君的美德是,克制

世人皆说,皇帝手握生杀大权,是天下共主。可身为一国之君,自己的抉择影响着万千生灵,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候连爱恨自由都不能自主。

仁宗皇帝在位42年,从未踏出过京城一步,他害怕自己出城,会给百姓带来麻烦,也害怕自己的行为,会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对君主而言,克制是最大的美德。因为克制里不仅有对自己的约束,还有对他人的善良。

北宋魏泰《东轩笔录》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

一年春天,宋仁宗在花园里散步,他有些口渴,便回头看了几次,可周围的人都不明白他什么意思。

直到回到宫里,宋仁宗才对嫔妃说:

“我好渴,快去拿水。”

嫔妃不解,明明外面有水,为什么非要忍住回来才喝?

宋仁宗说道:

“我回头看了好几次,也没找到掌管茶水的人,若当时询问,他必定要被怪罪,所以我就忍着回来了。”

为满足一己私欲而肆意妄为的皇帝很多,但像仁宗这样体谅他人甚至“委屈”自己的君王,却实属罕见。

宋仁宗并不是在乎口欲物欲之人,他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便是如何成为一代明君。

自己任何的欲望冲动,都要为这个前提让路。

宋仁宗喜欢音乐,却害怕表现得太过热情,而让群臣失望,所以只能借着改革雅乐的名义投身其中;

他不忍因为自己的热闹打扰到百姓快活,于是宫中只能冷冷清清,任由民间宴乐之声传入宫中;

他不忍因为自己口腹之欲而影响后世子孙,于是便只能忍着自己的欲望,不去想日日夜夜惦记的羊肉。

所有的帝王都是为了自己而活,只有宋仁宗是为了他人、百姓、苍生而活。

这是他的善良,也是他的智慧;是他的本分,也是他的用心。

这份“仁”,这份克制,让所有人看到了宋仁宗身上的光辉之处。

无数仁人志士,都向着宋仁宗靠拢,不求名留千古,只是想为这天下尽一份微薄之力。

帝王的本色是,仁德

整个仁宗朝,被评为“鉅公辈出,尤千载一时”。

尤其是嘉祐二年的科举选拔,更是被称为自科举制诞生以来的“千年科举第一榜”。

那一届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理学家张载、未来熙丰变法中的骨干吕惠卿和邓绾,文武双全的王韶皆在那次科举中脱颖而出。

贤臣名士集聚朝堂,与宋仁宗共治天下,这恐怕也是读书人最为辉煌的时刻了。

宋仁宗心性恬淡,对权力名誉看得极轻,只要有真才实学,哪怕是侮辱过自己的人,也要委以重任。

苏轼的弟弟苏辙考取进士时,道听途说,便在试卷里写下侮辱仁宗的话语。

考官们看后,都非常愤怒,打算给苏辙治罪。

但宋仁宗听说此事后,却说:

“朕设立科举考试,便是要这直言之士。苏辙一个学生,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予功名。”

结果,苏辙反倒因祸得福,考上了进士。

朝堂之上,宋仁宗为了监督百官和约束自己,设立了台谏制度,只要有所矛盾,台谏官便可以直言以对,纠弹过错。

虽然各朝各代都有御史言官,可多为天子耳目,是帝王平衡朝堂变化的一种手段。

可在仁宗时期,台谏官不再是朝廷附属,而是一个与朝廷平行的机构,这也赋予了他们拥有直面皇帝的权力。

宋朝李纲曾在《上渊圣皇帝实言封事》中讲道:

“立乎殿陛之间与天子争是非者,台谏也。”

敢和皇帝在大殿之上争论,还不用担心后果的,想必也只有宋仁宗一朝了。

宋仁宗不仅对自己百姓下属行事体贴,对临国君王也是心怀敬意。

1057年秋,辽朝派使朝见宋仁宗,并求取赵祯的画像一副。

朝臣担心画像会被辽人使用巫蛊之术诅咒,纷纷建议拒绝这个请求。

辽道宗耶律洪基为迎接画像,罢朝三日,沐浴更衣。

当他见到宋仁宗画像后,连忙叩拜,并对左右说:

“我若生在大宋,愿意为大宋天子作一马夫,保护他的周全。”

辽国皆被仁宗德行所征服,宋仁宗去世后,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世人皆说,宋仁宗赵祯性格平平,功绩平平,既没有流芳百世的赫赫战功,也没有挑动人心的机变权谋。

可正是这么一个“平平无常”的帝王,却缔造出了“天水一朝”的繁荣盛世。

《大学》中讲到:“为人君,止于仁。”即为人之君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宋仁宗一生,温厚善良,克己复礼,生怕因为自己的原因而牵连他人。

为了天下太平,他忍得了臣下的无礼,听得进逆耳的忠言,甚至愿与士大夫共治;

为了百姓安康,他设立“宽恤民力司”,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只愿改正国家的弊端。

有人说他软弱无能,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可苏轼却评价他:“天容玉色,仁皇情种”。

宋仁宗一生惦念的,从不是权力欲望的掌控,君临天下的威风,而是求仁得仁,复无怨怼的幸福。

制度在他看来不过是让人民幸福的手段,皇权在他眼中也不外是平衡矛盾的工具。

他看似权力被士大夫瓜分,却依靠着自己的智慧,左右着朝堂政策的走向;

他看似从不乾纲独断,耳根极软,却依靠自己的能力,让国家蒸蒸日上。

他在世时,被世人批评,可是他离去时,“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

“四十二年如梦过,东风吹唳洒昭陵。”是宋人对他的怀念,更是对他功绩最好的认同。

也许宋仁宗是“俗人”,但绝不是“庸人”;他是“凡夫”,却从不是“懦夫”。

他缔造的那个风华绝伦的时代,历经千年依旧让人向往;那些北宋风貌,文化古蕴,时值当下仍旧令人着迷。

人生在世,一时“仁”易,一世“仁”难。

“一以贯之”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可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做到。

只论这份骄傲,便足以慰藉宋仁宗看似“平凡”的一生。

图片|豆瓣《清平乐》剧照,网络

更多文章

  • 一文读懂|五代十国时间线,看懂史上最大乱世更迭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介于唐宋之间,起点是朱温灭唐朝,终点是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大中原地区。五代与十国是并立的,并立的维度是地理区划。五代是指定都在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十国则是中原地区之外割据政权。从实力上看,五代要强于十国。▲五代十国形势图一、黄巢手下大将朱温造反两次,开启五代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

  • 郭德纲为什么敢调侃历史名人司马迁、蔡伦和郑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听这些包袱还是需要有一些门槛的,恐怕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不懂得笑点在哪里。司马迁是因为仗义执言,为将军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而遭遇牵连,被皇帝赐死;但是那时还有个奇怪的制度,交钱或者交命根子就可以免死,司马迁因为为官清明所以交不起钱,只能交了命根子。蔡伦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一,其最大的功绩是发明

  • 唐朝胡风文化的流行,与李家血统有关吗?它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胡风胡食胡服在唐朝广为流传,唐朝的胡风盛行这里的胡指的是,胡风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评价

    唐朝作为中国历代王朝中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和汉朝并称汉唐,是中国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王朝之一。而唐朝之所以强大,不仅是因为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还因为他拥有极为开放的文化环境,对待外族文化并不排挤,甚至乐于接受。因此唐朝的文化是多元的,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又引入各种的外国文化,其中胡风文化在唐朝就相当流

  • 徽柔的悲剧从出生就注定,官家韩琦道出要害,曹皇后也深受其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韩琦简介及生平事迹,曹太后和韩琦,韩琦秦香莲

    《清平乐》中的感情线主要有两条,一条属于帝后,一条属于公主徽柔和宦官怀吉,与帝后的先苦后甜不同,徽柔怀吉反其道而行之,先甜后苦,前面有多甜,后面就有多虐,成为了cp粉心中的意难平。作为宋仁宗最宠爱的女儿,官家曾许诺要让徽柔成为天下最快乐的姑娘,殊不知公主的万千宠爱是他给的,而她的悲剧也是她造就的。而

  • 他有多少个老婆?可以编成一个“师”, 西晋第一位皇帝司马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司马炎与西晋的关系图,司马炎的西晋王朝,司马炎一生有多少个妃子

    确实如果不是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估计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他会有这么多老婆。这个皇帝就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他的名字叫司马炎。司马炎当皇帝的道路上并没有遇到什么挫折,算是比较轻松。别人为了当皇帝打的头破血流,但人家司马炎命好,他的爷爷司马懿和他的老爹司马昭在他继位之前就把所有的道都给他铺好了。在公元265年,

  • 历史上真有包拯吗为何说包拯是地府阎王他头上真有月亮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包拯每次的形象都是脸黑黑的,而且额头上有一个月牙,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包拯这个人吗?这个真正的包拯头上也有月牙吗?而且有很多的神话剧中都将地府的阎王身份,说成是包拯,这是怎么回事呢?历史是真的有包拯这个人的,而且他的形象真的是一个铁面无私、廉洁公正的好人,不过真正的包拯额头上,是没有月牙儿的。包拯为什么

  • “桃李满天下”的故事,还是狄仁杰最让人赞叹,不用问元芳怎么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桃李满天下”是对长期致力于教学事业的人的赞颂,把学生称为“桃李”有一个典故,出自《韩诗外传》。战国时魏国大臣子质得势时曾培养、举荐过很多人,后来他得罪了魏文侯混不下去了,就独自跑到北方去。赵国的国君子简接纳了子质,一天子质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当年帮助过的人良心都被狗吃了,到了关键时刻没有一个肯为他

  • 论元朝宗教治理时代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样的基础因素铸就元朝的政治统治过程当中必然存在一定的民族特色,而这个特色便显化为宗教治理。元朝之前,蒙古族宗教治理的实现基础便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其先民在蒙古国时期不断征战和扩张的壮国方式以及采取的政策、法规以及多元宗教的传播都让蒙古国进入元朝时期开始实行特有的治理方式。

  • 宋孝宗赵眘,张浚张栻父子创造的“乾淳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转载 贾健美聊一聊2018-12-20 09:56关注大家好,给大家推荐宋孝宗的“乾淳之治”。宋孝宗赵眘,是宋太祖赵匡撤的七世孙。由于建立南宋的宋高宗赵构没有子嗣,就从太祖的后人里选择了孝宗。在南宋的皇帝里,宋孝宗被认为是最杰出的皇帝。他在位27年,为抗金英雄岳飞平反,一改赵构重用主和派的做法,起用

  • 顾炎武注重实际和经世致用,传承了南轩先生的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编者按:顾炎武的思想和张南轩的思想高度一致,传承了南轩先生的思想 顾炎武注重实际和经世致用,既反对程朱理学也反对陆王心学举报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分享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颇有研究,在清初诸儒中,他极其推崇顾炎武,十分敬慕他的为人,深信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同时,梁启超还极力称道顾炎武的学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