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墓中出土“水晶杯”,并非盗墓贼遗落,其实古代早就有玻璃了

战国墓中出土“水晶杯”,并非盗墓贼遗落,其实古代早就有玻璃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459 更新时间:2024/1/25 20:55:40

后经专家鉴定,战国墓中的“水晶杯”确实是水晶制作,并非现代玻璃杯,这才让大家深信,这“水晶杯”确实是战国时期的物。其实,在战国墓中出现玻璃杯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因为在战国末期,我国就已经有玻璃了,而且很有可能还是自制玻璃;如果追溯玻璃的起源,更是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已经有玻璃出现,所以,在公元前4000前之后,中国出现进口玻璃也就并不稀奇了。

[var1]

战国墓出土水晶杯

从文物寻找玻璃起源

1975年,陕西宝鸡曾出土多件西周时期的玻璃管与玻璃珠,证明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玻璃出现。

同时,在全国很多地方的战国墓葬中,都出现了大量的玻璃,例如湖北地区随县曾侯乙墓、江陵雨台山第3号与第278号墓等等,不仅这些贵族大型墓葬有玻璃出土,在战国的一些小型墓葬中,也有玻璃出现。足以证明,在战国时期,我国对玻璃的制作和使用已经具备一定的广泛性,并不仅限于贵族群体。

[var1]

剑身一面玻璃镶嵌,一面绿松石镶嵌

在一些著名的墓葬文物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玻璃的身影,例如越勾践与吴王夫差的宝剑上都有玻璃镶嵌,尤其是在勾践的宝剑上,可以看到镶嵌的玻璃有明显的人工变形工艺,勾践宝剑上的玻璃花纹,有明显的模具造型,这样的痕迹让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玻璃已经了自己加工的能力,可见,在当时已经具备了一些工艺加工技术。

那么,这些墓葬中的玻璃,究竟是我们自制玻璃,还是以进口的方式从外国进口而来呢?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最早出现玻璃的西亚入手,看看我国玻璃与西亚玻璃是否是相同之物。

[var1]

越王勾践宝剑镶嵌的玻璃

进口与自制之争

我国最早发现玻璃的区域是新疆地区,由于新疆地里位置特殊,难免让人联想到新疆从西亚进口玻璃,这个猜测也并非无稽之谈,毕竟在史料中有进口玻璃的记载,在古代时,最早的玻璃被称为琉璃,是玻璃的一种。

“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后汉书》

在汉代,这种进口琉璃的情况已经有所记载,从文中可以看出,最早的琉璃与珊瑚、琥珀等物品并列记载,可见,早期的玻璃是以奢侈品形式存在,并非应用到千家万户。而战国墓葬中大量发现的玻璃都是小型玻璃珠的形式出现,当时普及的应该是工艺最简单的玻璃珠,而非大量的玻璃工艺制品。

[var1]

蜻蜓眼

由此可知,新疆的琉璃极有可能是进口自西亚,而战国墓葬中发现的玻璃则未必是来自西藏或者进口。

为了更准确的弄清新疆琉璃与战国琉璃是否进口自西亚这一问题,我们换一个视角,从两种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着手分析。

经过化验分析,我们得知西亚的玻璃普遍为钠钙玻璃,新疆的玻璃也是钠钙玻璃,可见新疆的玻璃确实有非高的可能是进口自西亚。而战国墓中的玻璃却并非是钠钙玻璃,而是铅钡玻璃。

这个结果让很多专家学者眼前一亮,这战国墓玻璃成分明显不同于西亚玻璃,也就是说战国墓玻璃极有可能不是进口而来。经过专家学者的多方研究和全方面慎重的考察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玻璃自创说。

[var1]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玻璃牌饰

这一说法在20世纪70年代问世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声音表示,你无法证明战国墓玻璃是自创;也有另外一个声音表示,证明了并非进口,那自然就是自创。两种观点争论不休,却都不能说服对方。于是,这战国墓中玻璃究竟是自制还是进口,一直都没有定论。

古代玻璃制作

尽管不能确定是自制玻璃,但是勾践宝剑上镶嵌的玻璃成分与西亚玻璃成分明显不同也是事实。随着出土文物越来越多,发现湖北出土的玻璃制品与江西地区出土的瓷釉化学成分极为相似,难道我国最早的玻璃制作技术来自瓷釉制造技术吗?

从瓷釉制造技术和玻璃制作技术来看,他们制作的工艺只是差在制作玻璃需要容器,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在商朝我们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术。

[var1]

西汉蓝色玻璃手镯

既然有技术,那么是否能够增进玻璃的透明性呢?这是人们在战国时期考虑的问题,他们想起了春秋时期有人利用铅丹与硝石助熔的特性制作药材,是不是铅丹与硝石在制作玻璃的时候,一样有助熔的作用呢?经研究,这种想法被证实,一种叫做“蜻蜓眼”的半透明玻璃被制作出来,这也是我国现今探索到最早的铅钡硅酸盐玻璃。

到汉代的时候,已经能够制作一些面积比较大的玻璃了,例如在山东即墨存有32.5厘米×14.8厘米×3.5厘米、重量为5.25千克的铅钡硅酸盐玻璃。而铅钡硅酸盐玻璃正是在我国春秋到汉代时期逐渐普及,技术也逐步提升,除了使用铅降低其温度,提高其 流动性外,还逐渐尝试使用硝石精进玻璃制作工艺。到汉代,已经有钾硅酸盐玻璃出现,这一点在广东、广西出土的玻璃文物即可证实。

[var1]

清代猫碟纹料器鼻烟壶

到了唐朝时期,得益于“吹玻璃”技术的传入,钠钙硅酸盐玻璃的制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代逐步开始用氧化钙替代氧化铅,此时的炉温已经能够达到1400度高温。

到了元明清时期,玻璃的制作得到大力发展,元朝开始,基本上都是钾 钙硅酸盐玻璃了。早期的玻璃制作厂也开始出现,主要的玻璃厂有两个:故宫皇室玻璃厂、 淄博琉璃厂。

尽管如此,在当时的玻璃制品一般都是发簪、鼻烟壶等小件居多。

玻璃从“珍宝”到“普及”

玻璃在古代一直被视为珍宝,也一直都是贵族才能拥有的物件,这一点从勾践宝剑上镶嵌的玻璃就能看出来,玻璃在古代价值不菲,一直到唐朝才有所改观,即便如此,唐朝的玻璃制品价格仍然居高不下。

[var1]

扶南大舶从西天竺国来卖颇黎镜,面广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明视之,不见其质。问其价,值钱百万贯。——《梁四公记》

从《梁四公记》中可以看出来,唐朝时一面外来的“颇黎镜”,仍然要价动则“百万贯”。

直到民国初年,玻璃才真正从“奢侈品”走到民间普及,当时的玻璃厂发展迅速,仅湖南省就有300多家,江苏省也有200多家。

一直发展到今天,玻璃制品花样繁多,品质极高,价格实惠,走进了千家万户,正如我朋友所说的那样,即使在超市购买一箱牛奶,都会赠送一只品质上佳的玻璃杯,而这样的一个玻璃杯,如果拿到古代,则无异于绝世珍宝!

综上,大家可以看出,其实“玻璃”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所以在战国墓中看到“水晶杯”也大可不必惊呼,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战国墓中出土的“水晶杯”确实是以水晶材质制作,并非我们理解的“玻璃”。玻璃在古代深受追捧,主要作为装饰品和工艺品为主,并未得到广泛领域应用,实为憾事。

△文/野史日记

参考文献:《梁四公记》、《后汉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南北朝·梁国篇(502年-560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梁朝历代帝王,中国古代各朝代帝王名字,古代中国历代帝王

    1.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萧何二十五世孙,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在位48年(502-549),博通文史,才思敏捷,文笔华丽,为“竟陵八友”之一。建都建康,留心政务,纠正弊政,加强集权,宽待宗室,授诸王以实权,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勤政爱民,政治安定,经济复苏,开创盛世。后怠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五代十国·南楚篇(907年-951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1.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在位23年(907-930),907年,被朱温封为楚王,定都潭州(今长沙)。927年,被后唐封为南楚国王。上奉天子,下奉士民,不兴兵戈,保境安民。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赋税,经济繁荣。享年79岁,谥号武穆王。2.希声,字若讷,武穆王次子,在位2年(930―

  • 成都挖出扁鹊医书,为什么刚一出土,扁鹊就被移出了历史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扁鹊医书出土后被踢出教科书,扁鹊为什么叫扁鹊,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

    说到神医,华佗想必是被人提及最多的人物,其次就是张仲景以及孙思邈,但还有一位号称是神医的人物,近些年来的讨论却是越来越少了,这个人就是扁鹊。其实大家可能还注意到的是,扁鹊不仅讨论度越来越少了,还被移出了历史课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扁鹊是否存在,在历史上都是一个争议性不小的问题。[v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五代十国·后唐篇(923年-937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1.李存勖,小字亚子,代北沙陀人,生于晋阳,晋王李克用之子,在位3年(923-926),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灭后梁,取河南、山东等地,定都洛阳,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但沉湎于声色,治国乏术,用人无方,纵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

  • 怪不得课本上从来不提,廉颇和蔺相如晚年的生活,原来是这个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公元前262年,赵王听信奸臣之言,把本在战场上的廉颇换成了赵奢的儿子赵括,结果这场长平之战赵国以失败告终,白起在这场战争中坑杀了45万赵军,赵国也因此开始走向衰败。而因为蔺相如的足智多谋,才在“渑池大会”上保全了赵国的利益和赵王的尊严。由于蔺相如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而升官,这引起了廉颇的不满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五代十国·吴越篇(904年-978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吴越皇帝顺序表,历朝历代帝王一览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

    1.钱镠,字具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在位28年(904-932),保境安民,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兴修水利,田塘众多,土地膏腴,扩大垦田,岁熟丰稔。享年81岁,谥号武肃王,庙号太祖。2.元瓘,原名传瓘,字明宝,太祖七子,在位10年(932-941),

  • 战国七雄,秦国的实力并不强,为何能接连吸引商鞅、张仪等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仪是怎么评价商鞅的,战国七雄为啥秦国只灭了六国,大秦帝国商鞅与张仪

    [var1]嬴政 剧照然而一开始的秦国实力并没有这么强大,秦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离不开秦国历代先王的苦心经营,更离不开以商鞅、张仪为代表的能臣名将们的出谋划策,那么,为何这些人才会在那时放弃比秦国实力更强大的诸侯国,反而甘愿委身于前期实力不强的秦国呢?群雄争霸,实际上是人才争夺战西周末年,王室衰微,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唐朝篇(618年-907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历代皇帝及评价,唐朝历代帝王介绍,唐朝皇帝历史演变图

    1.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在位8年(618-626),617年起兵于晋阳,率兵南下,攻克霍邑,斩宋老生;招降关中孙华起义军,夺取长安。拥立炀帝孙杨侑为帝,尊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封唐王。618年,炀帝遇弑,迫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建都长安,年号武德。击败陇西的李轨和薛举父子、击退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五代十国·南平篇(924年-963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1.高季兴,原名季昌,字贻孙,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在位4年(924-928),被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江陵(今荆州)。截留各国贡品,又为获取赏赐而向诸国称臣,反复无常,被诸国称为“高赖子”。926年,高季兴截获蜀地入朝贡物,又向后唐索地,妄图扩大地盘。后唐罢黜其官爵,发兵征讨。败,辖地日蹙,向

  • 唐高宗李治有8个儿子:5位不得善终,两位当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日(683年12月27日),唐高宗去世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牵涉到唐朝内部争斗等原因,李治的8个儿子大多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一、李忠李忠是唐高宗李治庶长子,母为宫人刘氏。永徽三年(652年),李忠被册立为皇太子。显庆元年(656年),在武则天成为皇后,李忠随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