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南互保”的背后:列强的博弈,英国浑水摸鱼的游戏

“东南互保”的背后:列强的博弈,英国浑水摸鱼的游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859 更新时间:2024/1/19 13:01:15

两个月后,义和团不但没有被剿灭,反而愈演愈烈,列强看指望不上清政府遂决定出兵镇压义和团。1900年6月10日,联军在西摩尔的带领下吃了义和团的亏,恼羞成怒之后于6月16日发起了大沽口炮台之战,结果可想而知,大沽口炮台失守,罗荣光壮烈殉国。

6月17日,慈禧太后接到列强攻陷大沽口炮台的消息,又听闻洋人欲让她还政于光绪,终于怒火中烧,立即召开御前会议,不顾光绪帝、张之洞等人的反对,强行决定对外宣战。6月21日,清政府颁布上谕,与列强同时宣战。相对于北方的乱局,东南诸省的局势却是稳定如常,各督抚看到清政府“宣战”和“招团御侮”的诏令,并没有遵守,反而推举出时任督办芦汉铁路大臣盛宣怀与洋人议和,以避免卷入战争,最后共同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这就是“东南互保”的由来。

列强敢与清政府开战,却为何能与东南诸省督抚妥协?

实话实说,这是英国的功劳,这要从英国企图独霸长江流域说起。

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便要求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并霸占了舟山群岛,这已经暴露出英国对长江流域欲图谋不轨。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又规定开放汉口、九江、南京和镇江为通商口岸,在这次的条约中特别强调了“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此后英国对华贸易的据点也就从香港转向了上海。

1872年,英国商会建议英国政府打通长江上游的航路,以便取得更大的利益,于是1876年的《烟台条约》中,规定宜昌为通商口岸,并特别规定:“四川重庆可由英国派员驻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过了1880年,英国对长江流域的侵略活动就更迫不及待了,因为这个时候国际形势有了巨大变化,让它不得不加紧对我国长江流域的控制,原因如下。

1.英国工业霸权的衰落,促使它来依靠殖民扩张来补偿这方面的损失。

2.中国长江流域物产丰富、人口稠密,自然成为攫取利润的最佳场所。

3.列强在中国的活动,威胁到英国在中国的地位。

4.索尔斯伯里和张伯伦执政思想具有强烈的扩张意愿。

1898年1月,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叫嚣声中,英国政府以给清政府贷款为借口,提出由英国资本修筑一条从缅甸到扬子江流域的铁路,企图打通其缅甸殖民地与长江流域的通道,但在法、俄的反对声中这个计划流产,但英国仍然以清政府拒绝其借款为由,要求取得“补偿”,内容之一便是“中国保证不把长江流域让于其他国家。”清政府也被迫满足了这个条件。1898年3月,英国人贼心不死,在强加给清政府的“英德续借款”中,除了以关税为担保外,还规定不足之数以长江流域的苏州、淞沪、九江和浙东的货厘与宜昌、湖北、安徽的盐厘作抵押,这就使得英国人的势力进一步深入到长江腹地。

义和团兴起后,列强们曾经历过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深知农民运动会直接导致他们在华利益受损,故而毫不犹豫的要求清政府限期镇压,甚至在1900年5月后,将军舰开到大沽口外,直接对义和团进行武装干涉。

但是1898年“美西战争”以来,美国在菲律宾陷入了困境,而英国在南非也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所以“八国联军”在开战之初便同时打出了“战争”与“和平”两张牌,试图在华北以武力震慑清政府及义和团,在中国东南则运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伎俩,为此1900年6月20日,侵略军司令部还发出了一则特别的通告。

各国调兵进京者,不过为救援各国人民起见……如有团匪或中国人民敢于阻御者,定即痛加攻击,苟不阻拒,亦断不侵犯地方,为特谕尔中国沿海及沿江等省督抚及一切官员知悉。

6月23日,列强派专人特地在上海张贴这一通告,向东南督抚招降。而以刘坤一、张之洞为首的东南封疆大吏对洋人的意思心领神会,他们一边积极帮着洋人剿灭义和团,一边照会各国领事,明确表示保护外国特权的决心,于是共同签署了互保条约,这就是著名的“东南互保”事件。

尽管现在对《东南互保条约》的解读有着与旧时不同的见解,但我更相信这还是湘、淮军阀与列强的一种妥协,说到底都是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并不是现在许多人认为的保国、爱国。

如果说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是东南互保事件中扮演了“盟主”角色的话,那么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和吴淞清丈工程局督办沈瑜庆则是扮演了与列强联系的“中间人”角色,他们这些人与英国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湘淮军阀和盛宣怀等买办商人他们在政治、经济上与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故而张之洞才说出“战必亡,不战可以不亡”之语。

他们认为“以中国今日之兵力,其与西人比较,万不当一。”故而要求东南各督抚,一定要“即速与各国订保护长江之约”,另外还要想“扶危定倾之至计。”慈禧太后发来急电告诫他们“甘心从逆,竟作汉奸”是要受到“严诛”,但是他们却断言该旨意“非两宫所自出”,刘坤一更是对众人说:“关于北京下达的命令,谁敢说这不是俄国政府的指示呢?”因此他们认为不应该接受北京的乱旨,而应该推行东南互保,这样才能与“各督抚互相勉励,联络一气,共挽危局。”这样的官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大家与列强的利益是一致的,保护好洋人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就是保护了自己的利益,那么唯有联合起来对抗中央政府,大家的利益才会得到保证。

所以在6月21日清政府宣战的上谕传出后,刘坤一和张之洞等人的谈判活动加速进行起来。6月24日,盛宣怀致电李鸿章、刘坤一和张之洞,提出清政府“招拳匪以外御”和“宣战”的上谕务必不要声张,而且“须趁未奉旨之先,电饬上海道与各领事订约,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6月26日上海道余联沅与盛宣怀与列强领事照会,议定了《东南互保章程》九条和《保护上海城廂内外章程》十条。

用“卖身契”来形容这十九条规定也毫不过分,要知道英国人长江自由航行主要规定的是商船,即便有军舰闯入但也属于非法的,清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过可以让其军舰驻守长江中游城市,而这十九条中却承认其可以在口岸驻军。另外“租界”原本是由清军保护的,这次第一次承认租界可以洋人自己驻军保护,开创了侵犯中国主权的新格局。上海制造局、火药局的军火可以敞开供应列强“剿匪”之用,事实上这些军火最后全部用在了中国人身上,如聂士成之死、大沽口到北京一路的血案等等。

所以这样两份章程,得到了侵略者们一致好评,6月27日,列强领事团致函余联沅,对东南各督抚表示感谢,并对他们的“雅意致以最高的赞美”。所以说,这样一份章程从哪个角度而言,对国家来说都是弊大于利,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那些认为东南督抚们稳住了各国,保存了疆土,对中国有再造之恩的言论恐怕是不妥的,这几乎已经是盖棺定论的东西了,为什么现在又要拿出来推翻呢?

《东南互保章程》,除了大清官员们的妥协外,更是列强博弈的结果。

尽管英国将中国的长江流域视作不容置疑的势力范围,但如此广阔的水域英国独占是不容易实现的。

首先、英国没有如此庞大的军队可以对长江流域实行“有效占领”。其次、列强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德国和美国对长江流域都有野心。

且不说英国有没有这么庞大的人力能不能对长江流域进行占领,就拿德国和美国来说,他们是取代了英国工业霸主的新兴工业大国,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有着无比强烈的诱惑力,而长江流域更是中国市场的重中之重,任何一个正常国家队不会看不到这点。鉴于英国的政治地位逐渐下滑,其经济霸主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他列强想从英国人手中分一杯羹是完全有可能的。

对于英国人在长江流域的强势,其他列强也毫不示弱,纷纷声称他们在此享有与英国的同等权利,要求在长江流域有行动自由,并提出“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除了俄国自始至终都在反对英国在长江流域的独占活动外,美国针对英国更是早就策划好了“门户开放”政策,并别有用心的提出了所谓的“尊重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为自己的侵略活动铺平道路。列强当中,对英国的计划反对最激烈的是欧洲第一大国德国。

早在1898年,英国就与列强有了一系列的妥协。如英国支持德国在黄河下游的特权,换得德国对英国对长江流域的承认。1898年4月又提出了英俄两国瓜分中国和土耳其的计划,换来俄国不对长江流域投资铁路等等。所谓的《英德协定》并没有满足德国的胃口,德国外交大臣在国会发言说:“中国长江流域的问题仍然是当前的中心问题,既然我们没有独占的希望,我们的任务至少应该阻止英国的独占。”于是当英国军队开入上海时,德国联合法国也将军队开进上海。在军队施压的同时,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外交攻势,要求英国发表“公开的、明白的以及有拘束性的宣言,声明不论以任何代价,将绝对坚守门户开放政策。”

此时英国陷入了外交困境,德国不断在中国增兵,对英国构成严重的威胁,甚至俄国也完全有可能与俄国联合在一起,另外美国、法国也是与英国有着深刻利益冲突的国家,除了这些英国还不得不考虑几个问题。第一,“英布战争”还在继续,英国不可能再派遣多余的军事力量来中国解决问题。第二,从英国的全局来看,其殖民地和资本输出主要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而不是亚洲,因此不可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第三,在欧洲英德矛盾突出,英国一边同德国谈判,一边将大量军队调回国内,以预防战争的到来。

所以在这些综合考量之下,英国人便频频与盛宣怀接触,以期望在接下来的事态中取得先机,而清朝官员刘坤一和张之洞是典型的亲英派官员,故而这才有了对英国有利的《东南互保章程》。一方面是英国与其他列强的博弈,一方面是东南官员与列强的妥协、投降,这才产生了这么一个特殊的事件。

基于这些考量,英国企图军事独占长江流域的野心最终以英德妥协而告终,两国缔结了侵犯中国主权的《扬子协定》,英国借此协定向列强表明英德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并以此反对沙俄在满洲的政策。这中间有着英俄矛盾,有着英德矛盾,有着德法矛盾,也有着法俄矛盾,诸多的矛盾混杂在一起,这才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对长江流域东南各督抚进行了妥协,表面看起来是东南督抚的“救亡图存”之举,实则是列强各自为了利益作出的妥协和湘、淮军阀为了利益对列强作出了妥协。

结语

义和团运动出现之前,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活动,无论是公开的或是秘密的、得逞的还是未得逞的,其轨迹都是要将长江流域变成第二个埃及,而东南各督抚的行为可以称得上是投降二字了,这是英国、美国等列强国家报刊书籍中直言不讳的。但近几年有些人别有用心的将个别的、偶然的、孤立的现象拿出来直言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东南互保”是救国、爱国,按照此逻辑,下面的意思便是列强对长江流域的政策是正确的了?虽然“东南互保”在客观上避免了长江流域陷入战乱,但却将军事压力全部推向北方,从大沽口到北京城,那累累血案岂是假的吗?历史需要深究,但不能指鹿为马,歪曲事实,用中国传统的一个成语“开门揖盗”来形容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对列强妥协再合适不过了,八国联军侵华算是侵略者,缔结“东南互保”的各位大人们,难道不是帮凶吗?

参考资料:《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刘坤一遗集》、《中国近代史》、《愚斋存稿》《义和团档案史料》等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东南互保与英国的情况,请点击下方搜索:东南互保与英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宫川东一:母亲49岁时才知道是孙中山女儿,我27岁才知道是他外孙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91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宋庆龄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当时正是孙中山先生事业低迷期,宋庆龄的到来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与鼓舞。两人期间除了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外,爱情也在渐渐萌芽,当这个爱情破土而出后,宋庆龄的父母坚决反对,但这没能阻止两人的发展。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在日本成婚,更

  • 慈禧临终时抓走100个小孩,孙殿英炸开慈禧墓后,罪行才被揭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孙殿英死时后悔盗慈禧墓,孙殿英啥时候挖慈禧墓,孙殿英为什么盗慈禧的墓还抛尸

    慈禧太后掌握了国家的政权,这些财富就相当于被她一个人控制了。这个女人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权位最高的女人,也是最作的女人。慈禧生前非常歹毒,做了很多错事,杀了很多无辜的人,但对于这些她并不在乎。慈禧生前就开始用国库中的钱给自己修陵墓,因为作恶太多,所以临死前的慈禧也开始害怕了,害怕到了阴间被那些让她杀死的

  • 慈禧五世外孙女照片曝光,网友:太像了,可以想象慈禧年轻时的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慈禧第五代孙女照片,慈禧小时候真实图片,慈禧十八岁照片复原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历经了二百七十六年,在这清王朝中,英雄人物数不胜数,慈禧不仅是晚清的掌门人,还自诩为清朝第一美女,慈禧就这样美着美着,将大清败光了。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是让她臭名昭著。姝宏,是一位教师,每天都要面对众

  • 康熙58岁时,14岁的美女为其生下一个阿哥,康熙却无动于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她就是康熙后宫中并没有名分的色赫图氏,这个姓氏不是满族的大姓,较为少见,所以由此也可以知道色赫图氏的出身很一般。根据历史记载,色赫图氏的父亲是一名员外郎,官位并不大,而康熙这个人又比较看重身份,一般出身低微的人进入后宫之后是很难获得晋封的。因为出身低微,色赫图氏在入宫以后没有任何的名分,地位实际上就

  • 作为公主的丫鬟,凭什么让乾隆相中,做了乾隆54年的儿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乾隆的第一个试婚宫女是谁,乾隆最爱的妃子,乾隆最宠爱的小公主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时候,男尊女卑的思想十分严重。在古代的时候,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在加上生产水平跟不上。官僚和地主对土地的压榨,让很多农民百姓的生活过的十分贫苦。在古代的时候,在发生一些天灾人祸,可想而知,那样的生活该有多么疾苦。但是为了生存,为了吃饭。所以当时卖儿卖女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将自己的儿女卖

  • 吴三桂反清,开始占据半壁江山,为何惨败落幕?一个原因不可忽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转眼之间,康熙亲政之后,开始谋划撤三藩。这可是要革掉吴三桂的命,双方兵戎相见。开始战役对吴三桂极其有力。一方面吴三桂是武将出身,善于用兵,手下兵士都是多年追随的铁杆,万众一心。另一面,经过几十年的舒服日子之后,八旗兵已经严重堕落,战斗力直线下降。吴三桂快速占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与清廷对视多年

  • 孙殿英盗入乾隆墓后为何要将乾隆牙齿全给敲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孙殿英这个惯犯我们先不讲乾隆皇帝,先讲另一个人:叫做慈禧太后。孙殿英曾经盗过慈禧太后的墓,这一点大家知道吗?只不过在盗墓的时候,有传言说孙殿英跑到了慈禧太后的背后,并且从她的屁股里面拿出来了一个小宝物。这件事情是真是假有待考证,但是在古代的时候的确有这种情况,那就是有一些人习惯性地把一些珍宝塞在自己

  • 战国出土的竹简被清华教授破译,揭开了夏朝存在的真实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老梁讲夏朝完整版,夏朝遗址在广东,夏朝10大美女

    夏朝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这可能是人们眼中再普通不过的常识。然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却十分的令人困惑。我们都知道,西方历史学讲究的是统一的纪年考究方法,一切李氏王朝都需要以出土和文字的准确记录。不然的话,如果没有这些明确的数据,那么西方的历史学家是不会承认的。而古老的夏王朝是没有类似的史书记载

  • 禹王神槊为何会被称为槊中之霸?除了李存孝还有谁用过这杆神槊?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常茂禹王神槊图片,李存孝的兵器禹王神槊,禹王槊

    【传奇的澹台家族】宝马配英雄成就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而一杆神兵利器也造就了众多的传奇人物,被称为神槊无敌的武学奇人澹台恭,他的先祖就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澹台灭明,这位弃文习武的盖世英雄,靠着自己的悟性与不断演练,他将杜家枪与霸王槊融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傲视群雄的三十六路霸王槊。这套绝世的槊法能够无敌

  • 礼崩乐坏的导火索,西周三世之乱,两位天子惨遭横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周代礼崩乐坏的根源,礼崩乐坏是哪个时期发生的,礼崩乐坏形成在哪个时期

    先说周厉王被国人驱逐,厉王即位时,周朝已经历经250余年,王室的土地人口随着分封制的进行是越来越少,没有了土地让周朝的财政非常吃紧,厉王是一位年轻想有一番作为的君王,据出土的西周文物上文字的记载,厉王两次南征,平定了汉江的虎方和淮夷的鄂国,吓得刚刚崛起的楚国去掉王号俯首称臣,但这两次大规模的用兵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