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汉(蜀 )、吴三国国号是怎样确立的?

魏、汉(蜀 )、吴三国国号是怎样确立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620 更新时间:2024/1/26 3:23:52

一、从汉到“蜀汉”

东汉末年,神州大地群雄逐鹿。或刀兵相见,或尔虞我诈折冲樽俎,天下势力经过一轮轮整合,只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独大。公元220年,曹操长子曹丕篡汉自立称帝建“魏”。221年,刘备在蜀称延续汉室正统,立国为“汉”。222年,孙权接受魏的称号为“吴王”,7年之后称帝,立国号为“吴”。

三国之中,蜀汉依然延续了前代的国号。但这种延续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直接使用,而是经过反复的构建与宣传。回溯到秦汉之际,前206年,项羽刘邦为汉王。刘邦本是直接灭秦的功臣,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楚怀王与众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与秦军主力对峙之际,刘邦却率军先到达灞上,占领关中。此后,势力最为强大的项羽自然不乐意刘邦受封于要地关中。直接忽略虚君楚王的盟誓。改封刘邦于汉中,立刘邦为汉王。刘邦开始对这一封号并不满意,但萧何向他讲“'天汉’,其称甚美。”然后讲述了“汉”字的含义以及其代表的一系列美好意向,刘邦欣然接受。待东灭项羽,统一全国之后,仍定国号为“汉”。

(影视剧《楚汉传奇》 刘邦形象)

自此,“汉”就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政治符号。王莽篡汉之后,出现人心思汉的局面,各路起义军纷纷打出“兴复汉室”的招牌。最终乱局被刘秀统一,刘秀一脉虽与西汉帝系相隔甚远,但仍继汉统,国号为“汉”。东汉末年,尽管汉帝国名存实亡。但“汉”这一金字招牌在收揽人心方面仍有响当当的作用,至少在名义上还有号令天下的资格。刘备便自称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以“汉贼不两立”的名号讨伐曹操。时隔300余年,刘备是否为汉室宗亲仍存疑。就连南朝宋时期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都感叹道:“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不知以何为元祖以立亲庙。”

但无论如何,刘备终究还是以“兴复汉室”的口号拉起了大旗。刘备本为布衣,没有与曹操、孙权一样的政治积累,但他还是借“汉”与曹、孙形成鼎立之势。但刘备成也“汉”,败也“汉”。以汉自居,就有讨贼的义务,而三国之中,汉最无积淀,实力最弱,却连年不断地对外用兵,国力消耗根本无法与魏相比,最终只能遗恨于历史。

(影视剧《三国演义》 刘备形象)

在称呼蜀汉时,我们仍需纠正一点。不同于小说以及电视剧所渲染,刘备建立的国家为“蜀汉”,以及我们习惯的称呼“魏蜀吴”。刘备建立的政权一直称汉,只是晋代陈寿在编纂史书时,必须站在晋的立场上。晋承魏,所以魏为三国正统。于是陈寿便将刘备汉国的历史根据其占据的蜀地,称为《蜀书》。因此严格来讲,我们并不能说刘备建立了“蜀国”。

二、“代汉者当涂高”

黄巾起义后,东汉帝室渐渐失去皇家权威。继董卓之乱,汉帝沦为傀儡,再难翻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兼并群雄,统一了北方。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216年,进为魏王;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接受献帝禅让,代“汉”为“魏”。那么,曹操为何要称“魏”呢?

(影视剧《军师联盟》 曹丕形象)

元代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的注指出:“操破袁尚,得冀州,遂居于邺。邺,汉之魏郡治所。魏,大名也。遂封为魏公。有谶云:'代汉者当涂高。’当涂高者,魏也。文帝受汉禅,国遂号魏。”可见,曹操称“魏”一方面是因为他发家的根据地是邺城,这里属于汉之魏郡,所以称魏王。另一方面,则与一句“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有关。

谶是两汉时期流行的一种神秘预言,所谓“诡为隐语,预决吉凶。”两汉时期,人们对于儒家经典达到迷信的程度,这时便有一些接受儒家经典的方士假托孔子、皇帝、、舜、禹等先贤,运用阴阳五行、灾异符命的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和阐发,创造了大批的伪书。而这些伪书中,就有大量的谶言,“代汉者当涂高”就是其中一例。“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语源于西汉末年的纬书《春秋谶》,预言取代汉室的人为“当涂高”,但此书并无“当涂高”明确的含义与指代。

(影视剧《长歌行》 刘秀形象)

西汉末年争霸天下的公孙述就利用这一谶纬称帝,他认为他名字中的“述”与谶语中的“涂”对应,均有“路途”的意思,于是便以“当涂高”自居。刘秀在统一过程中,曾写信给公孙述,刘秀在书信中还称:“承赤者,黄也;姓当涂,其名高也。”他承认了此谶言,却否认了公孙述与谶语相对。于是,东汉末,这一谶纬又出现。袁术字公路,因此他认为自己字与谶相应,且认为袁氏为舜后人,为土德,可承汉之火德。加之当时孙策献其传国玉玺,便急忙称帝。此举引发天下人的不满,招致讨伐。

至于曹操利用此谶语的依据,则来自东汉末儒臣周舒的说法,他指出:“当涂高者,魏也,盖'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魏阙”是古代天子、诸侯门上巍然高出的楼观。而“当涂而高”意思为面朝大道的高大建筑物,与“魏阙”的建筑形制相符。因此,代汉者当为“魏”。于是,曹操欣然接受魏这一封号,而曹丕自然也将“魏”作为代汉后建立的国家的国号。

三、顺应时宜的“吴”

相比“汉”、“魏”国号的复杂渊源,“吴”国号的确立历程相对简单。公元221年,曹丕代汉建魏,为了拉拢孙权,他下诏封孙权为“吴王”。关于要不要接受曹魏的封号,东吴朝廷内进行了争论。《三国志》记载:“权群臣议,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受魏封。权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之拜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

(电影《赤壁》 孙权形象)

孙权接受“吴王”称号的背后,是基于历史现实做出的选择。此时的三国局面十分复杂,曹丕、刘备先后称帝。曹魏此时于三国间国力最强,刘备、孙权二家本一直是联合抗魏的状态,但是此时双方却由于地盘的争夺而陷入矛盾。尤其是公元219年,东吴袭杀关羽,更是令两国的关系降到冰点,刘备一直宣扬伐吴之役。对于势弱的孙权来说,此时修好魏国,专心对付蜀汉乃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他接受了曹丕对他的册封。何况江东之地素来称“吴”,对于孙权也不是难以接受。

刘备逝后,诸葛亮再度修好东吴,共同敌魏。等到公元229年,孙权在江东立国已稳,遂称帝,立国号为“吴”。

文史君说:

中国历史上,国号是象征一个国家的政治符号,一定程度也是一个政权政治合法性的诠释。大汉王朝在结束其三百年盛世之后,迎来了三个分立的政权:魏、汉(蜀)、吴。魏以时人相信的谶纬为依据,构建汉魏禅代的合法性。刘备则声称自己为汉皇室后裔,利用炎汉四百年的影响力来拉拢人心。而孙权接受“吴”国号,则略显一点被动,是时势下最明智的选择。可见,国号并不是冷冰冰的历史字符,背后也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权谋纵横,值得我们关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马谡效仿韩信的背水一战,却没学到精髓,焉有不败之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战场之事都是瞬息万变的,没有将军能保证自己常胜不败,然而上司并不会理会这些,他们只看结果而不是过程,因此马谡失街亭,并不能说明马谡就是庸才。根据史料,马谡此人还是有韬略的,有一定的领兵作战能力,当初驻守街亭时虽敌强己弱,但并非没有击败张颌的可能,细看马谡在街亭的排兵布阵,是完全符合兵法之道的,而

  • 三国历史上被低估的九大名将,你认识几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中最强的十大名将,正统三国名将一览表,三国之绝世名将

    TOP9廖化“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话被我们传诵了很多年,其实当事人廖化还是挺有能力的,只是当时蜀汉政权功臣宿将凋零殆尽,硕果仅存的也只有廖将军了,所以这句话才会这样流传下来。廖化,本名淳,蜀汉后期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一个皇帝再昏庸,也不可能对一个普通的七十多岁的糟老

  • 秦二世竟不是末代秦王,真正的末代秦王其实是贤君,在位仅46天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二世死后谁当了皇帝,秦二世皇帝介绍,秦二世是什么样的君主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铁骑之下,秦王朝最后的辉煌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成了废墟,王子皇孙,转眼沦为刀下残魂。秦二世胡亥却有幸逃过此劫,因为他早就被其最信任的中丞相赵高给逼得自尽了。可能有人会认为,随着胡亥的自尽,秦王朝便已经绝祀,其实不然,最后一位秦王其实是位贤君,可惜在位仅46天。

  • 蜀汉灭亡,大多数君臣得到善待,唯有关羽被诛灭全族,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当年关羽守荆州的时候,率军攻打襄樊,将曹仁打得落花流水,没有半点还手之力,于是,曹操派于禁前去增援,庞德作先锋打头阵。据说,庞德出征前是抬着一口棺材的,誓死斩杀关羽!可惜的是,结果很悲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被擒,庞德被杀,仇恨的种子从此种在了庞德儿子的心中。此战过后,

  • 盘点春秋战国时期最顶尖的十大军事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国十大军事家,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有哪些,战国七雄时期著名军事家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是圣贤、大仙、隐士、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百科全书巨人辈出的年代,也是诸子百家应运而生的时代,诞生了502家学派。这时期的人才就像天上的繁星——无穷无尽,多的数不清。就光军事家能留下名字的就有几百个。今天我们从几百位军事家里挑选最顶尖、最厉害的十大军事家。排名不分先后。一 孙

  • 刘备称汉中王时,为何不给诸葛亮升官?2年后才知刘备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上的刘备不重用诸葛亮,历史上刘备真的说过让诸葛亮自立,历史上的刘备时刻防着诸葛亮

    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后,诸葛亮因功被封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同时还赏赐给诸葛亮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此后,诸葛亮的官便暂时定格了,即使219年也没升官,这是为什么呢?其一,汉中之战,诸葛亮一直在后方,功劳被掩盖了。汉中之战中,刘备集合了几乎全部的力量,在前线和曹军交战,其中魏

  • 廉颇败给郭开,李牧败给韩仓,岳飞败给秦桧,为何名将斗不过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仓,李牧廉颇赵括谁年纪大,廉颇与郭开的故事

    [var1]廉颇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将领,成名在李牧之前。他一生伐齐、征魏、讨燕,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赵王封为信平君。长平之战中廉颇率大军和秦将王龁相持了整整3年,王龁束手无策。此时秦王派人重金贿赂赵王身边的奸臣郭开,郭开因为廉颇曾在宴会上斥责过自己而怀恨在心,于是乘机向赵王诬陷廉颇避战自保,赵

  • 刘备失去此人之后,统一天下基本没戏,就算是诸葛亮也无力回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飞死后诸葛亮才真正看清刘备,刘备赵云诸葛亮最强搭配,刘备死前把阿斗拜托诸葛亮的成语

    东汉末,一直到三国时期,一直都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时期。三位雄主当中,可以说只有刘备是从底层爬上来的,他虽然名义上有贵族的身份,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贵族,帮助刘备走到后来的人中,谋士法正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即便是说刘备对于法正的信任,比之对于诸葛亮的信任还要更高,看起来也是没有问题的。法正在最

  • 为什么说,刘禅是被误解的“昏庸”,这4点,足以证明他的英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其实纵观他的一生,从中也可看出他的大智慧和处世哲学!一、养精蓄锐,利国利民与刘备的征伐相比,刘禅治下的国家更重视农业生产,这在当时那个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时期,可以说是最英明的决策。刘备去世后,刘禅登基即位,拜诸葛亮为丞相。实际上来说,当时刘禅接手的不过是刘备托孤白帝城后的烂摊子。

  • 三国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为何不发兵救援?原因是这6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为什么不救,正史三国关羽有没有败走麦城,三国关羽为什么败走麦城

    一切还要重头说起,曹操自南征大败而归之后,其地位受到动摇,内部一些反曹势力频有举动。侯音据宛城反,“与关羽连和”,以为内应,给关羽北伐创造了一定条件。最为关键的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争夺汉中失利,建安二十四年春,刘备率军争汉中。夺下汉中,刘备声势正旺,之后才决定了进军北伐。在当时关羽北伐正合时机,是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