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代文豪苏轼,明明远离朝堂却为何仍深陷乌台诗案?

一代文豪苏轼,明明远离朝堂却为何仍深陷乌台诗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770 更新时间:2024/1/23 21:04:45

乌台诗案显然是预谋的,此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朝廷虽力推新法,但新法的主导人物王安石吕惠卿章惇等均不在朝堂,那么谁会预谋陷害苏轼呢?变法后期,新党中坚人物均不在朝,变法实际上由宋神宗亲自主导,所以我认为很有可能是宋神宗主导了乌台诗案。

那么宋神宗为什么会一手炮制乌台诗案来对付苏轼呢?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苏轼虽反对变法,他人却不在朝廷,职权也不大,不会对新法的实行起到多大的阻挠作用。宋神宗如果想对付旧党,大可对旧党中的中坚人物动手,例如吴充等宰辅大臣,何必抓住小小的苏轼呢?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东坡肉

第一、苏轼以作品讽刺变法是事实,对于宋神宗来讲,苏轼很讨厌,整天像苍蝇一样嗡嗡乱叫

乌台诗案是新党拿苏轼的诗词作品来打击旧党,在审案过程中难免对苏轼的一些作品进行牵强附会,但苏轼确实写过不少诗词讽刺变法。弹劾苏轼的台谏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虽才学不如苏轼,但都是正牌的宋朝科举进士出身,自然能看明白苏轼的作品所影射的含义。在对苏轼的审讯中,苏轼对此也是供认不讳。苏轼把部分讽刺变法的作品送给王诜、司马光等人,就是因为这些人跟他一样对变法持反对意义。否则苏轼为什么不把这些诗词送给王安石或是和他关系较好的章惇呢?

苏轼在官场上虽混得不好,但在文坛上却是大名鼎鼎,其作品也在文坛上广为流传。王诜曾把苏轼的诗集进行刊印,即《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这部诗词集中刊载了大量苏轼讽刺新法的作品。随着这部诗词集在京城流传,也给变法带来极为不利的舆论影响。

乌台诗案中,苏轼有一百多首诗词被呈阅并作为证据,这些作品都写于熙宁四年(1071年)轼轼被贬到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这8年时间。这么算下来,苏轼每年写下约20首作品存在讽刺新法和朝廷。也就是说,苏轼每隔不到一个月就会有一首讽刺新法或朝廷的诗词作品问世。乌台诗案是因苏轼的《湖州谢上表》引起的,想来他恐怕也不是第一次用这样的口气向朝廷上表。这不管对于新党还是宋神宗而言,都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以苏轼在文坛上的地位,随着这些作品的流传,会导致京城舆论普遍对新法不看好,使得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所以对于新党和宋神宗而言,打击苏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舆论,对新法的推行是非常有利的。

苏轼

第二、在地方推行新法,就算是旧党也要配合

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最常见的问题是,由于党争的关系,旧党对新法的推动并不积极,使得变法推动缓慢。王安石在变法初期曾制订相应的考核制度,将变法的推动作为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但在实施过程中,地方官员也存在站队的现象,即新党的地方官会大力推动变法,旧党的地方对变法敷衍了事。以苏轼为例,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时,曾兴修水利、疏通六井等,但对于变法的实施,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反而沉迷于西湖山水,流下很多诗词作品。想来苏轼对变法已经很反感了,对变法的推行也不会积极配合,甚至还会抵制。

苏轼像

第三、宋神宗需要的是让新党变法,再让旧党对新党形成制衡,而不是让新党把旧党拍死

宋神宗身为皇帝,对朝廷中的结党现象并不欢迎,因为结党必营私。然而,宋朝的结党现象自宋朝初年就已经开始,经宋仁宗、宋英宗两朝,结党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同党派之间的相互攻伐也使得朝堂政事延误,大宋百弊丛生。发展到宋神宗时代时,党争已经是大宋朝堂的一部分。

宋神宗支持变法,使得朝廷之上支持变法的大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党派,即新党,而反对变法的大臣就形成了另外一个党派,即旧党。由于宋神宗的支持,新党显然会获得更大的权力,为了推进变法,就毫无避免地对那么不配合变法的旧党进行打击。如果宋神宗硬起心肠,沉重打击旧党,使旧党不能成为变法的阻碍,变法的推动岂不更容易?然而一党独大,势必威胁到皇权,甚至会威胁到大宋江山。所以宋神宗会让支持变法的王珪任宰相,也会提拔反对变法的吴充等人,然后坐视两党在朝堂之上进行斗争。当新法要推行时,宋神宗也会允许反对声音的存在,两党在朝廷中就形成制衡。

我相信宋神宗一开始是打算借乌台诗案严惩苏轼的,苏轼坐牢期间就曾感到非常恐惧,就是因为知道到事态的严重性,感觉到宋神宗起了杀心。只是乌台诗案扩大化后牵连到太多的旧党中坚人士,使得宋神宗不得不慎重。宋神宗不愿意让旧党失去制约新党的能力,最后对苏轼等涉案人员的处理也只能高拿低放。

王安石诗作

宋神宗主导了这场乌台诗案,最初的目的是为变法扫除舆论影响,推动变法的实施。事态扩大化并不是宋神宗所预料的,也是案件本身的性质发生变化。然而对于苏轼而言,这都是一起冤案。宋朝以文人治国,言论相对自由开放,朝廷也从来不会以言论治罪。在党争频繁的宋朝,文人在作品中攻击别人的做法比比皆是。苏轼在诗词作品中批评朝政这种做法也并不违反当时法律。

乌台诗案可以说是宋朝第一场文字狱,也开了个很不好的头。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英年早逝,宋哲宗继位,拜司马光为相,旧党人士纷纷重回朝廷。为打击新党,旧党人复制了乌台诗案的做法,炮制车盖亭诗案,利用蔡确在车盖亭写下的十首诗,对新党的人疯狂打击,其打击力更大,打击范围更广。宋朝也是在这种党争之中逐渐衰败,并走向灭亡。

更多文章

  • 妖将射死老虎,乾隆:除了后妃,要啥都行。海兰察:胖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海兰察与胖宫女,平定准噶尔乾隆有多残忍,乾隆评价海兰察

    满朝文武都在想:“海兰察这回又要发达了。”不料,海兰察一句话惊呆了群臣,也逗乐了乾隆。在乾隆皇帝引以为傲的“十大武功”中,海兰察就参与了其中7个。1755年,准噶尔叛乱,小兵海兰察,正扛着板斧砍木头,突然,敌军主将巴雅尔,正骑马路过。海兰察想都不想,抡起斧子上马大战。令人震惊的是,巴雅尔很快体力不支

  • 14本完本宋代历史穿越小说,三百载岁月,有金戈铁马也有文采风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十大必看宋朝穿越小说,有关宋朝的穿越小说排行,十部必看经典穿越历史小说排行榜

    对外,从北宋时期的辽、西夏,两宋之交后的金,乃至于此后的蒙古,一直被强势敌国入侵;对内,虽然经济繁荣但内部矛盾重重。同时,两宋时代是对士大夫阶层最为友好的朝代,文人墨客众多,文采风流极盛。因此,众多宋穿网络历史小说出现。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12本完本宋穿网络历史小说,这些小说从不同时代、不同维度解

  • 家世、生娃、抱大腿,清朝后宫的嫔妃们,怎么做才能顺利晋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后宫嫔妃等级庶人,清朝妃子选秀流程,清朝福晋和嫔妃

    在这场争夺男人的棋局中,笑到最后的人才是正确答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一个妃子的晋级之路,到底是简单还是艰难。一个女人在后宫中想要活下去,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跟自己的“老板”搞好关系,只有自己被看重,在宫中才不会受到欺辱。不过搞好关系的途径有很多,其实第一条就是得宠。宫中尽是一些拜高踩低的人,一个妃子不得

  • 苏州这座古寺,曾为南宋太尉家祠,千年五次改名,一碗素面有禅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老街的形成与日渐繁华,可上溯至一代南宋名臣王皋及其家族的到来。宋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王皋举家南迁,追高宗于明州(即今宁波),高宗封他为殿帅府太尉。此时,恰遇高宗扈从统制苗傅、刘正彦作乱,王皋闻讯后,及时会同张浚、韩世忠率军平定叛乱,并护送高宗驻跸平江府(今苏州),高宗嘉奖其功,封王皋为柱

  • 60岁老人河边散步被女子搭讪,2000元买下清朝贵妃雕像,追悔莫及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女子开口就问王大爷要不要宝贝?清朝的,是个贵妃,可值钱呢,说着就从手提袋里掏出1个用纸包着的小铜人。王大爷接过来一看,心中不由大喜,这贵妃明眸皓齿,貌美动人,看起来栩栩如生,和她对视几下似乎都能感到眉目在传情。王大爷觉得这应该真是清朝时期的东西,他留了一个心眼,问女的这东西是自家的还是别的什么地方弄

  • 明朝功臣都有免死金牌,被朱元璋处死时却没人用,因为用了也白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拥有这张金券的人,即可以免除一切因祸害,意外,罪名而诱发的死罪。那么,有人会想,那这些人一辈子便都不用死了吗?可以活得逍遥自在了?其实不然,因为大部分拿了这个券的人,最后都被杀得光光的了,这是何解?难道这个券没有用?非也,要知道,不论是什么券,即便拿到现代,要使用要生效也是有前提的,比如限期、限人,

  • 清朝灭亡后,满清八旗贵族6大姓氏,都改成了哪些汉姓?有你姓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这满清八旗贵族的6大姓氏分别为:完颜、马佳、佟佳、富察、费莫、那拉、乌雅、爱新觉罗、瓜尔佳、钮祜禄。对于清朝历史上的10大姓氏,他们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而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这些贵族姓氏随着朝代的结束而纷纷改姓,今天小编就先列举其中这满清八旗贵族中的6个最出名的姓氏,里面可有你的姓?1.帝姓-爱新觉罗爱

  • 秦朝发明的这一法律虽不人道,后世元明清都在用,据说很有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在远古时期,是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可是在七雄鼎立的时,战火纷飞,礼仪并不能带给人们以土地和强盛,于是七个国家纷纷变法,首先提出来的是秦国的商鞅。商鞅可以说是我国法制的鼻祖,条条框框都规定的面面俱到,法度之刻薄,让人们不得不谨慎行,所以秦朝一直以来被称为“暴秦”,商鞅也死在自己所定的法治之下。在这众

  • 李鸿章首次见全自动机枪,没先问价而是问了句话,洋人听后沉默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李鸿章作为晚晴名臣,确确实实为清朝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在面对强国的不平等待遇,他也毫不畏惧。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第一次见到全自动机枪时,说了一句话,直接让外国人沉默了。李鸿章是晚晴“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虽然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他内心还是希望清朝强大,因此他多次外出采购武器,他认为国防强大才是真

  • 魏忠贤有一优点,明朝老百姓很喜欢这点,崇祯临死前才悟到这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崇祯是怎么搞倒魏忠贤的,崇祯厚葬魏忠贤真相,对魏忠贤在明朝的评价

    要解决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得从魏忠贤的一生事迹说起。作为一个阉人,他和其他的太监一样,都是出生于贫苦大众人家,都是为了谋求有口饭吃而进宫。不过,比其他的小太监幸运,魏忠贤的仕途比较顺利,可能是人员比较好,一直以来都可以依靠身边的主子上位,最终触及到了皇权的边缘。那时候,魏忠贤几乎掌握了朝政上下的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