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南明不缺名将,而缺的是一位镇的场面的宰相。如果有张江陵或者是李善长,大明重现隆万中兴不是不可能,即使有秦桧王导,也可以南北分治,明末可以担当相国角色的只有洪承畴,史可法能力不够,刘玄初资历不行,可以洪承畴认贼作父。南明的文臣确实差了点,张煌言、堵胤锡、文安之这些相对好一点的精英也没能起到更大作用。明末官场逆淘汰,胜出的不是史可法黄道周之类的道德君子,就是洪承畴孙廷铨之类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张江陵没有机会了。体制外的孙可望郑成功是经世之才,不过一个道德下作,一个寿命太短,可惜了华夏。
话说郑成功之死才是最可惜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君子复仇十年不晚,为何要跟自己斗气郁闷而死?只要撑到三藩之变,不信没有机会卷土重来。就算实在恢复中原无望,大不了闯南洋开创汉人海上商业帝国,机会总会有的,总比最后所创立基业被昔日手下小罗喽屎壳郎灭掉,可惜可叹。还有李定国,在当时永历被杀、南明覆灭的绝望环境下,大可以孤注一掷率最后的兵马一举攻灭缅甸自立为王割据一方(缅甸国王背信弃义配合满清杀害永历帝,也该有此一报)。
等到三藩之乱时再图恢复中原,实在不行在滇缅边境打游击保存住最后一线希望。虽然实行起来太难,但只有自己活下去才有机会实现抱负,死了就真的灰飞烟灭了,连自己的儿子也最终背叛临终遗志投降了满清。假如郑成功可以和他父亲活的差不多,多活20年,郑成功不一定成为秦皇汉武,不过满清肯定没有机会了。厦门海大战之后满清水师全军覆没,没有10年时间根本就不能建立强大的水师,明郑有至少十年的窗口期,期间郑军可以再来几次南京之役广州之,胜了对满清就是灭顶之灾,败了从容退回台湾。如此满清不得不在万里海疆设防,汉族军阀势力就会做大。
吴三桂们也会生出鼎可问也的心思,实际上三藩之乱的时候,满清还没有消化各路军阀,一旦郑军有所突破,国内就会群雄并起。满清能保存种族就不错了。郑成功、李定国这两位抗清大英雄都英年早逝,还有悲剧人物李自成,莫名其妙地死在九宫山,手下的几十万精兵猛将群龙无首各自为战最后被满清各个招安击破杀害。
如果能够活下去,把闯字大旗继续扛起来,只要几十万大顺子弟兵还在,后面的历史如何发展真不好说,甚至将来杀回北京未必就是奢望。可惜郑芝龙胸无大志,郑成功有心无力、郑经志大才疏,郑氏集团三代领导人各有各的问题,最终便宜了满清。接班的出岔子导致全局崩盘的例子还有吴三桂三藩之变时,自己行将就木,儿子吴应熊被干掉,老吴彻底歇菜之后孙子吴世璠年幼压不住台面,导致本来一片大好的反清形势付之东流。
再往前还有李自成意外被杀后,没有儿子继承大位重整局面,结果几十万大顺子弟兵群龙无首、无疾而终。崇祯在煤山自尽后,三个儿子也没逃到南方重整旗鼓,最后南明帝系被搞乱,客观上导致了南明的一蹶不振。张献忠意外被清军射杀后,虽然没有儿子但四个义子倒是十分争气,能够把西南抗清大旗扛下去满清得天下运气成分太大,就像赵烈文所说,得天下太易了。李定国是岳武穆之类的完人英雄,不过不是刘裕朱元璋之类的枭雄,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雄不足。
综上,我认为,只有郑成功有权谋,有眼光,有视野,有实力,甚至作为唐王嗣子继位也是合法的,只可惜天不假年。仔细回忆满清崛起的整个过程,不得不承认运气实在好到无法用常理解释,就甲申年的形势来说,哪怕像袁崇焕这样的能活到甲申年取代吴三桂的位置,以他撞南墙不回头的性格,兴许会在两面受敌的绝望环境中率关宁铁骑在山海关跟多尔衮拼个玉石俱焚,万一能在乱军中击毙多尔衮没准历史真能改写。就算做不到至少让多尔衮退层皮,像卢象升那样悲壮牺牲成为真正的民族英雄,能做到这点满清入关问鼎北京也不会那么容易。又或者李自成东征山海关时如果能集结20万大军,那估计山海关大战的结局至少是个平手,满清想入主中原同样不容易。又比如假设崇祯真能在李自成攻克北京前逃到南京重组朝廷,让李自成和满清在北方互斗,估计最差的结局就是另一个南北朝,将来中华想要翻身同样机会很大。只可惜全都偶然了,让满清不费吹灰之力地摘了落地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