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少说,我们直奔主题,先来说说看这两座皇陵挖掘的难点在哪?毫不夸张的说,即便现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在这两座帝陵面前还是略显薄弱。
秦始皇陵: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宏伟工程
众所周知,秦始皇嬴政就是一个基建狂魔。他在位时,修建了很多大型工程,比如秦直道、长城、灵渠等等,这些工程无一不是“黑科技”,成为千古绝唱。这还不算什么,秦始皇陵更是在他登基后就开始着手修建。
据《史记》记载,修建始皇陵动用民工超过70万人,历时39年才完工。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根据现在学者实地测量来看,秦始皇陵高约51米,周长1700米,总占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大小。
如此宏伟的工程,让所有人都知道,这里面陪葬的奇珍异宝肯定数以万计,从考古专家们已经发掘了400多个陪葬坑,从中出土的文物高达10万余件便能看出,始皇陵的确就是一座巨大的宝藏。事实也证明,历朝历代受到盗墓贼的“青睐”屡见不鲜,比如东汉末年的赤眉军、魏晋后赵时期统治者石勒、唐朝末年黄巢都曾“光顾过”。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时常会听到探索始皇陵的呼声,但迟迟不敢挖掘,这又是为什么呢?说白了,就是秦始皇陵的挖掘难度相当大,主要包括两点:
1、水银含量严重超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古学者们曾对始皇陵进行过大规模的汞含量检测,发现在封土中水银含量十分异常。
而且据专家保守估计,整个秦始皇陵的水银超过100吨!
这恰恰验证了《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句话的真实性。很显然,这是地宫内水银挥发形成的。当然,秦始皇用水银的初衷其实并非为了防盗,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为了证明自己高贵的身份。
因此,每个想要盗墓的人都需要掂量下,自己能否在全是水银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有人说,现在的防毒面具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你能确保探索过程中,衣物不会被割坏?所以,但凡有点脑子的人,应该都不会这么草率的去对始皇陵进行“考古”。
2、地宫里的机关防不胜防。
在文献记载中,有这么一段话:“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说的是始皇陵中到处充满了机关。曾经有位德国专家使用核磁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扫描,探查整个秦始皇陵的墓室构造。从构造的结果来看,整个陵墓的上方,显示出“热异常”,这表示即使过去了两千年,陵墓中的机关还在保持运转,没有失去功能,有了这手防盗的能力,谁还敢盗墓?
因此,从这两点便能看出,想要挖掘秦始皇陵,那估计是比登天还难。
当然,除了秦始皇陵外,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也是一座令人无法探索的皇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乾陵的墓道口根本就找不到。
乾陵,匪夷所思的墓道口
乾陵作为神秘的皇陵,古时候是绝对挖不动的。据记载,唐朝末年黄巢之乱,黄巢打算盗取乾陵,于是动用了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五代十国期间,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只有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为什么历朝历代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却无法找到乾陵的墓道口呢?乾陵位于古都咸阳以西,坐落于咸阳的梁山之上,
因此,乾陵的地宫墓道位置非常不好找,它处于山的腹部,必须要开山而入。一不小心就可能功亏一篑。
就像上文说的,
黄巢就至始至终都没有找到乾陵的入口。据记载,他找了40万人挖了40米宽的大沟,就是没发现墓道口。从现在看来,黄巢是挖错了方向,即便让他挖掉半个梁山也是没有用的。
到了近代,也有军阀想要通过蛮力炸药来堂而皇之的盗墓。但是不管用多少炸药,乾陵始终牢不可破,盗墓口就是无法找到。从这些历史故事可以看出,乾陵似乎有神明相助,躲过了太多的盗墓贼。
然而,在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了乾陵的墓道口。这个消息很快便报告给了当地政府。1960年2月,“乾陵发掘委员会”在陕西成立,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乾陵地宫墓道口,考古队正准备继续发掘时,突然被叫停。原来国务院发出了一份红头文件,要求“
全国帝王陵墓先不要挖
”。
自此,乾陵挖掘工作正式停止,连带着所有的帝陵考古工作全部停滞,包括郭沫若想要对秦始皇陵下手的意图也被打断。为什么国务院会有这份文件呢?这里就不得不提下,中国近代考古历史上的一次灾难:定陵考古。
定陵考古,一场学者不愿提及的灾难
定陵,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而考古队选择开挖定陵的理由非常简单,想通过对定陵的挖掘,积攒“考古”永乐皇帝朱棣长陵的经验。说白了,万历皇帝的陵墓被当成了替代品。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及下文学大家郭沫若。不可否认,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但他有个执念,便是一直热衷于古代文物的研究,经常向国家建议对现存的皇陵进行挖掘,他的建议第一个便是朱棣的长陵,因为他对《永乐大典》充满了期望。
然而明陵地宫的入口没有规律可言,考古队一直找不到长陵的入口。恰好此时,万历皇帝定陵宝城上的城砖有部分塌陷,出现了明显的裂缝,所以考古队便退而求其次,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一发掘酿成了考古史上的一次灾难:由于缺乏科学性的保护措施,很多文物“见光死”,大量精美的丝织品一出土,便失去了本身的色彩,有的甚至直接腐烂,令人十分惋惜。
即便如此,郭沫若依旧不忘他的目的,继续提议对可能存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乾陵、秦始皇陵进行发掘。最终,国务院回绝了他的请求。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对现存的帝陵发掘原则“帝王陵墓不准挖,永远都不会变!”
然而,对于定陵而言,考古学家心中充满了遗憾,这也成了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悲剧,文物保存不当,真的是令人心痛不已。这里其实很想问下,明明知道没有科学保护手段,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呢?
最后想说,秦始皇还有武则天的墓到现在还没有开,主要还是定陵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现在即使有本事开挖古代陵墓,也没技术保存文物。
当然,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考虑:历史好比童话故事一般,给人太多的希望,可能这就是延续一个民族的催化剂。当你打开一个墓葬的时候,有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个童话故事的真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