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拱与张居正之间有什么恩怨?如何评价高拱的改革?

高拱与张居正之间有什么恩怨?如何评价高拱的改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809 更新时间:2024/1/10 9:33:39

高拱,明朝时期大臣,曾担任内阁首辅,对明朝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国历史上是不缺改革的: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这些变法,无论其最终是否有所成就,以及这些成就是否得到了保留,推动它们的主要人物都是后世评说的常见对象。但有这么一位改革之才,明明推动国家实现了多项改革,却没被人记住。反倒是他的同僚张居正,即便改革并未成功也名动古今。这位有些倒霉的改革家,便是在明隆庆年间担任过内阁首辅的高拱。

一、大明中央的一对冤家

张居正之名,你大抵是不陌生的。作为明代中期最有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无论是政绩还是私生活都吸引了很多关注。但高拱于你而言或许是十分陌生的。在张居正被传播甚广的诸多大事中,高拱之名好似都并未与“主角”对应。可事实上,这两人不但早就认识,后来还有许多接触,堪称一对“冤家”。

嘉靖二十一年(1542),高拱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居正也成为进士而进入翰林院。且指导张居正的老师还是重臣徐阶。后来高拱进入时为裕王的朱载垕府中教书,张居正则如其师徐阶一样在翰林院继续蛰伏(中途休假三年游山玩水)。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在徐阶的推荐下,张居正也成为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如此,年龄相差十二岁的高拱和张居正在朱载垕的眼皮底下结识,并因志趣相投而成为朋友。

而总的来说,在明世宗去世,朱载垕继位前,高拱在朱载垕心中的分量要比张居正重得多。可在拟写朱载垕的继位诏书时,时为首辅的徐阶叫了自己的门生张居正,而未告知朱载垕的心腹高拱。再加上高拱在新帝继位后即被提拔为内阁首辅,高拱便与徐阶彻底撕破了脸皮。

高拱与徐阶关系的破裂,使得高拱在成为首辅后很快就遭到了胡应嘉、欧阳一敬等朝臣的攻击。随后,“夹”在徐阶和高拱之间的张居正便作为“代理”首辅上位。隆庆二年(1568)徐阶退休,次年张居正又联手太监李芳,将暂退朝堂的高拱召回。可以说此时,高拱和张居正的关系还不错。但也正是在高拱复出之后,两人因政见不和而越走越远,包括都推动了改革但结局全然不同。

二、张居正的失败改革与对后世影响

隆庆六年(1572),因为与得势太监冯保针锋相对,高拱又被逼出朝堂。同年六月,张居正却晋升为内阁首辅,坐上了老友失去的位子。在这个位置上,张居正在财政、官员考核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开了万历新政的辉煌。

当然,我们都知道,张居正那个以“一条鞭法”为典型的一系列改革最终并未收获显著的积极成效。尽管我们还会说张居正的改革并未改变当时的社会基础,没有治本,也说张居正本人奢靡至极,还有用人失误,但我们也应该肯定这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彼时的社会矛盾,还给后世提供了许多经验和参考。所以对于张居正和他的改革,我们许多人的总体评价还是较为正向明了的。

三、高拱的成功改革与社会评价

回顾高拱的后世声名,我们或许不得不感慨一句——“世事弄人”。在受张居正的帮助而回到中央后,高拱在军事和外交领域推动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建树颇多。但相比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高拱的北疆整顿显然没什么名气。

明代中后期,大明王朝一直受到北方蒙古族的侵扰。

隆庆四年(1570)秋,鞑靼内部爆发矛盾,前线反馈应及时出兵以分化鞑靼势力。最终回复前线这一请求的人正是高拱。头脑清晰的他不仅同意了出兵,还强调要吸取以往教训。事后,为避免鞑靼以进贡为借口再侵扰边境,高拱又提出建设“贡市”,从源头上阻断了一定的侵扰。

同时,高拱还推动了边防前线的发展。他曾先后呈上六道关于军事制度改革的文疏,涉及“一尚四侍”领导体制、军事人才储备制度、边官特迁、休假与内迁制度、惩戒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皆得到了明穆宗的首肯,最终在边疆落地。

隆庆五年(1571)夏,高拱还主导解决了困扰大明王朝许久的赵全,进一步稳固了大明的边防,为张居正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隆万改革”打下了基础。

只是可惜,在改革后,高拱因为党争而以谋逆之名再度被逼出朝堂。之后张居正又带着一系列改革措施“夺走”人们的视线,高拱及其改革成就便逐渐蒙尘。

不过有趣的是,在张居正也退休后,二人偶然相见而冰释前嫌,重归于好。结果高拱又写了一本《病榻遗言》,揭露张居正在位时的种种擅权之举。在高拱去世后,这本遗言被出版,使得万历皇帝提前了对张居正的清算。互相帮扶又互相针对,这或许就是天生的冤家吧。

标签: 高拱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有文武状元,为什么文状元那么出名?武状元却籍籍无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文状元,武状元,历史解密

    翻开中国的科举史,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在科举过程中,文状元名人辈出且青史留名,比如柳公权、文天祥、杨慎等,但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武状元,却鲜有出名的将军,你能想出一个吗?按道理说,对中国这样的战斗民族来说,战斗频繁发生,武状元是有用武之地的。战斗的机会很多,武状元起点那么高,成为一代名将和青史留名

  • 古代丫头需要随时足老爷和少爷 她们是如何伺候主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丫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丫头是如何伺候主人的,随时满足老爷和少爷的需求。古代中国人们奉行男尊女卑的教条,女性地位低下。从来没有哪个封建家族的老爷是女性,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不过,这世界从来只有更惨而没有最惨,相较于女主人,丫鬟的地位就更为低下。在

  • 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为何会如此伤心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大清晚期,中兴四臣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论对大清朝的影响力,张之洞是没办法和前面三位相提并论的。而若论军事之外,在政事儿上,对大清朝的军政推动和影响力,首推李鸿章。李鸿章的淮军,海陆支撑着帝国三十年。这是湘军,没有做到的。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终于不用东躲西藏了,她带着光绪坐火车会

  • 朱由校在木工方面的造诣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朱由校在木工方面的造诣有多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古代帝王和现在政治家最大的不同便是现代政治家必须要通过层层筛选,经历多种政治活动才能当选为管理国家的政治家,而古代帝王则不然。他们只是因为身上流淌着皇家血液,便被认为天生的王者,生下来就是管理国家的料,这也致使皇帝们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皇

  • 嘉庆有哪些特质?乾隆为何把他确定为接班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之所以与雍正处置曾静谋反案大相径庭,有他周密的考虑。他在青年时代目睹了这场文字案的前前后后,他清楚认识到:父王想将诽谤公布天下,以获清白,却 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对曾静谋反案和吕留良文字狱案的公开审讯和批判,实际是把父王自己推上审判台;雍正的“华夷之别”的新释、十大罪状的自我辩解、皇 宫中的秘

  • 黄巢之乱结束后,大唐是怎样的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黄巢之乱结束后,大唐是怎样的局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如果仅从简单的实力对比来看,黄巢之乱后的大唐帝国还有机会中兴,唐僖宗并不是汉献帝。汉献帝上位前,宦官团队已被人连根铲除了,这样一来,他就丧失了与自己利益根深蒂固的团队。在这种背景下,汉献帝所能依赖的就只有朝臣和军人两大势力,但这两大

  • 东吴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与孙权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孙吴集团占据江东六郡,又有长江天堑为险,按理来说是不会这么快灭亡的。但可惜的是,孙权晚年昏庸无能,其后代子孙为了皇位又自相残杀。到了末代皇帝孙皓继位之时,他更是荒淫残暴,一手加剧了东吴灭亡。对此,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之时,便总结了两点根本原因。“孙权横废无罪之子,虽为兆乱,然国之倾覆,自由

  • 宋朝历史上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历史上最大的危机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开始的时候,赔偿求和还可以保得国家周全,可伴随着金国的崛起,求和的方式也已经慢慢失去了作用,毕竟人家金国的野心是要入主中原的,怎么会因为眼前的一点利益而妥协呢?北宋末年,金兵开始大举南下,想要灭亡宋朝,后来在军民的团结抗战下,总算是暂时逼

  • 金匮之盟是否能为赵光义正名?其中存在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光义,北宋,历史解密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晚上,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突然驾崩。二十一日,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是宋朝第二位皇帝。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皇帝代表着最高权力,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诱惑力是很大的。因此很多人挤破了头甚至为此不惜把家族

  • 古代风险系数最高的职位是唐朝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风险系数最高的职位是唐朝太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中宗李显太子李重俊李重俊是李显的第三子,按理说太子之位本不是他的,可是命运使然。先是他的大哥邵王李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魏王武延基私下里议论张氏兄弟擅政之事,于长安元年(701年)被武则天处死。后来在神龙元年(705年),李重俊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