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38 更新时间:2024/2/7 13:05:54

徐达是在朱元璋投奔红巾军首领郭子兴之后,募兵时跟随了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带着淮西二十四将,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徐达也位列其中。徐达不但忠诚,而且作战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深受朱元璋信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封赏,徐达仅次于李善长,位居功臣榜第二位,获封魏国公,并允许世袭罔替。

徐达共有四子、四女。

长子徐辉祖,在徐达去世后,袭封魏国公。次子徐添福早卒。三子徐膺绪,世袭指挥使之职。四子徐增寿(按照《明史》排行老四,按照《明实录》排行老三),在洪武年间受封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职,也就是被建文帝朱允炆在大殿上当众砍杀的那位。

徐达四女中,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安王朱楹;小女儿民间传说叫做徐妙锦,因为在姐姐去世后,不愿嫁给朱棣为皇后,出家为尼。

原本,徐增寿不会死,可是机缘巧合之下,他却被建文帝亲手诛杀。被当朝皇帝亲自执剑,砍杀于金銮殿之上,这也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荣誉。这件事,还要从朱元璋选定继承人说起。

朱元璋身为吴王之时,就将长子朱标立为了太子,建立大明称帝后,立刻又将朱标立为了太子。朱标还得到了朱元璋的特别培养。原本,大明朝一二代皇帝之间的交接,应该会很顺利。可是,因为父子之间治国理念的差别,朱标压力巨大,壮年之时就病逝了。

朱元璋原本还可以从诸儿子中选择一位继承皇位,他却固执地按照嫡长制,在有皇长孙时,应该优先立皇长孙为原则,立了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就引发了燕王朱棣的不满。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急于削藩,终于逼迫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为名,攻打南京。

徐达家族也分为了两派。一派以长子徐辉祖为首,因为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在他看来,忠君就应该忠于朱允炆。而另外一派,就是以徐增寿为首,暗中支持燕王朱棣。

这就奇怪了,难道徐增寿仅仅是为了一个变数未知的国公爵位,就支持朱棣造反?这风险也太大了吧。实际上,并非如此。徐增寿是为了姐弟情义,所以,支持了朱棣。

原来,朱棣的正妃徐氏和徐增寿是同一个母亲谢氏所生,即这两人是真正的同父同母的亲姐弟。徐增寿肯定和姐姐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他无条件地站在了亲姐姐一边。这种情况下,他选择支持自己的亲姐夫朱棣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按照《明史》的记载,朱允炆曾经怀疑朱棣要造反,还问过徐增寿的意见。徐增寿当然一口咬定,燕王已经富贵已极,不可能造反的,用以替朱棣开脱,同时麻痹建文帝。当朱棣真正起兵后,特别是最后一次燕军直指南京都城时,徐增寿作为内应,数次将京师的情况暗中传递给朱棣。此举,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朱允炆派出的军队,数次败给了燕军。建文帝也不是傻子,很快就觉察到了徐增寿的异常反应。

不过,朱棣大军的动作的确比较迅速,很快渡过长江,包围了南京城。建文帝也急了,“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徐增寿面对朱允炆的诘问,拒不回答。建文帝见状,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盛怒之下,直接亲手持剑将徐增寿砍死于大殿之上。

朱允炆砍死徐增寿之后,到底逃往了哪里,史书上没有记载,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但是,徐增寿的尸体却被攻入了皇宫的朱棣寻获了,“王入,抚尸哭”。王,即燕王朱棣。

对于朱允炆而言,徐增寿是逆臣贼子,谋逆叛君,罪当诛,应该被万世所唾弃。对于朱棣而言,徐增寿则是自己登上皇位的功臣,应当名留青史,为万世颂扬。立场不同,对于一个人的判定就不同,徐增寿就是一个历史的明证。到底是错是对,是忠是奸呢?恐怕并无严格的好坏之分,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再看后事。朱棣作为一代明军雄主,除了残暴的一面,还是有人性一面的。他并未诛杀坚定支持建文帝的自己的大舅哥徐辉祖,仅仅是将其禁足魏国公府,不让出门。而对于因为支持自己而牺牲的小舅子徐增寿,朱棣则是不顾徐皇后的反对,执意加封定国公,并允许世袭罔替。定国二字,徐增寿的确配得起了。

从此之后,徐达后人有了两个国公的爵位。魏国公为朱元璋所封,世居副都南京;而定国公由朱棣所赐,居住在新都城北京,爵位也都世袭到了大明朝灭亡为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死前,决定将万里江山还给李唐,只因为狄仁杰说了这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14岁进宫被李世民封为才人,李世民很喜欢她的聪明,但是也从她杀“狮子聪”看出他的野心,所以李世民一直不肯重用她,还在去世后将她安排去感业寺出家为尼。无奈,她得到太子李治的倾心,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当上了皇后。本来李治的资质就比较平庸,好多国家大事都由武则天裁断,而武则天也确实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 宋朝妇女为什么参与慈善活动,其影响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时期慈善事业的特点,宋朝灭亡后的女人下场,宋朝女人那点事儿

    在古代,妇女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以男权为主的中央集权王朝,很多时候,妇女仅仅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丝毫没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虽然是在强调两性平等,但仍然对女性有很多歧视,这是社会的弊端,且不能自己更替的,但女性开始为自己争取了,女权主义不断崛起,

  • 史上劳苦功高的5位皇帝,李世民、康熙未上榜,第一名非他莫属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上最强皇帝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怎样的皇帝,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倒霉的皇帝

    他们坐在龙椅上的那一刻,就意味者可以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利。而这个权利的背后似乎并不轻松。先不论功过是非,史上最勤政负责的皇帝莫属下边这几位了。第五名隋文帝杨坚人们常常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奠定了大唐省事的基础,其实唐朝太多制度沿用了隋文帝杨坚的制度,隋文帝功高盖世,要不是杨广急功近利,用兵无度,动摇了隋朝

  • 中国冷兵器的巅峰,宋代失传,日本保留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古代冷兵器前十名,中国最厉害的失传兵器,古代冷兵器哪个最强

    唐刀并非一把刀,而是各种刀的统称,分四种:曰仪刀,曰鄣刀,曰横刀,曰陌刀。仪刀,顾名思义,礼仪性的,是装饰用的,实用性不强。鄣刀是短刀,用的也不多。横刀属于佩刀,也比较常见。威力最大,最常用的就是陌刀了,陌刀属于长刀,是步兵对付骑兵的重武器。日本的武士刀就是唐刀就传过去改良的结果,但是在日本却传承了

  • 此人是安史之乱始作俑者,在盛世揭竿而起,最后差点颠覆一个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平叛安史之乱的功臣,安史之乱有多吓人图解,王承业安史之乱

    能武的将领也好,能文的军师也罢,这些人都守护了一方国土,一个朝代,为国为民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揭竿造反的这些人,或许给统治者敲响了警钟,或许引起了朝代之间的更迭,他们存在的时代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众所周知,百姓揭竿起义无非是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要么是没饭吃了,要么是被压迫了,总之就是过不下去了,而这些造反

  • 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当时朱祁镇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年少气盛,看不惯当时瓦刺部落时常侵扰明朝疆域,因此在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偏信太监王振,决定御驾亲征,拼凑了二十万大军,开始了御驾亲征。但是在行军途中,由于朱祁镇听信王振谗言,导致错误指挥,发生“土木堡之变”大军被瓦刺部落全部歼灭,全军覆没,朱祁镇也被俘虏。很多人

  • 上官婉儿一个决定差点颠覆大唐王朝的命运,她知道结果后追悔莫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上官 婉儿,上官婉儿人生经历简介,上官婉儿历史上是个怎么的人

    上官婉儿本是宰相上官仪的孙女,由于上官仪起草了流放武则天的诏书,武则天掌权后获罪被杀,刚出生的上官婉儿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奴。婉儿从小生长于掖庭,一生跌宕起伏,她从一个婢女逐渐登上秉国权衡的舞台,远非一般吟诗作赋的小女子,他必定有着不同寻常的政治手腕。上官婉儿凭借她的聪明才智,八面玲珑周旋在武则天、武

  • 老人自称朱元璋后人,捐出600年前朱元璋画像,专家:这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本人真实画像,历史书上朱元璋画像,历史上的朱元璋画像

    大家知道么,最近在山西的一个县里面,有一个非常普通的老人跑到了警察局,说要报案,称自己家里一个非常珍贵的宝贝丢了,但是他县里面其他的村名都是觉得他疯了,因为他如此普通的家庭,家里怎么可能会有宝贝呢,一定是他老糊涂了。并且不仅是村民们不相信他的话,连他报警之后警察们也都对于他的话表示不信,老人那叫一个

  • 诗仙李白最狂的两句诗,无法只选其一,千年来都没人可以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李白一生写过无数的诗,每一首都可以称得上名诗,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才华。可是,他所写的狂诗也有很多,但是具体哪一句比较狂,也不能确定,毕竟每个人都看法都不一样,选择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在小编看来,下面这两首诗可以说是很狂了,但是,小编也很难分出个第一第二,大家来看看吧。其一,“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

  • 欧阳修评价4个字,带偏所有人,学者:这个皇帝不是窝囊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对欧阳修的简短评价,欧阳修的特点和成就,欧阳修对天下兴衰有怎样的看法

    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欧阳修作为史学大家,对唐高宗的这番评价,足见对其的否定。尤其是“贻祸邦家”这4个字,甚至可以将唐高宗列为“昏君”之列。后人大多认为李治是一个不争气儿子,懦弱的丈夫。唐高宗晚年,朝廷大权几乎被武则天所掌控,甚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