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剖析李牧之死:秦王和赵王各怀鬼胎,李牧被活活逼死,细思极恐

剖析李牧之死:秦王和赵王各怀鬼胎,李牧被活活逼死,细思极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68 更新时间:2024/1/19 12:49:21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正如苏洵所说,自李牧被杀之后,秦将王翦纵横天下,再无敌手。秦国灭赵,指日可待。

[var1]

一、李牧怎么死的?

关于李牧为什么被杀,《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云: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秦国用重金贿赂郭开,郭开对赵王进谗言,说李牧要谋反,赵王迁让赵葱代替李牧,李牧不服,结果被赵人设计捉住斩首。

[var1]

那李牧到底是谁杀的呢?《史记·赵世家》记载:

其(赵王迁)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

且不说《史记》的可信度如何,但如果按照《史记》的一整套说法,收受贿赂,陷害李牧的是郭开,而听信谗言,诛杀李牧的是赵王迁的母亲倡后。

[var1]

在历史剧《大秦赋》中,李牧之死皆是郭开一人之“功”,从陷害李牧到诛杀李牧,皆是郭开在暗中谋划,倡后和赵王迁等人完全不知情,其实,这么表达,多少有些肤浅。

二、赵国人是不是傻?

秦国和赵国本是同宗同源,秦国由“商鞅变法”逐渐崛起,赵国则由“胡服骑射”实力大增,在齐国衰微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秦赵两国是诸侯中的“双雄”。然而,因为秦国一直要“东出”,赵国是挡在秦国面前的顽石,秦赵之间终于还是发生了一次大战——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误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导致赵国40万忠魂埋骨于斯。

[var1]

长平之战是赵国最惨痛的教训,长平虽败,赵国人的骨气仍在,随后赵孝成王、赵悼襄王又坚持了20余年。到了秦国灭赵时期,李牧的大军拱卫邯郸,多次打败秦军,秦将王翦和李牧对垒多次,也没讨到便宜。

也许有人会说,李牧的军事实力在王翦之上,笔者不讨论这个问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嬴政若想尽快灭掉赵国,就必须除掉李牧。否则,只要有李牧在,王翦即使能够攻下邯郸,那秦军也将自损八百。所以,秦国故伎重施,效仿长平之战,再次使用“反间计”,利用郭开进谗,进而杀了李牧。

[var1]

问题来了,赵国人傻吗?当年长平之战的教训仍在眼前,赵王会再次中了秦人的“反间计”?李牧身为赵国的防御柱石,赵王杀了李牧,自毁长城,对赵国有何好处?

其实,赵王迁和倡后都不傻,因为杀了李牧,对他们的确有好处。

[var1]

三、李牧的尴尬

李牧身为赵国名将,他的前半生基本上都在赵国北境。赵国是“四战之地”,北临匈奴,南接魏国,西面是强秦,东面是燕、齐。李牧在北境对付匈奴很有一套,曾连年诱敌深入,一举歼灭10万匈奴大军,让匈奴人数十年不敢南下牧马。李牧不仅用兵如神,而且在边军心目中的威望甚高。特别是在廉颇、庞煖之后,李牧就是赵国军方的头号“大佬”。

[var1]

李牧在北境数十载,边军士卒只知有李牧,不知有赵王。对于李牧来说,他若想稳固地位,就不能离开边军。对于边军和北境(代北)的百姓和士卒来说,若想保家乡平安,就必须支持李牧,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秦军攻打邯郸时,赵王迁下令让李牧放弃北境,带着边军驰援邯郸时,代北的边军真的愿意放弃保卫家乡,去帮赵王守卫邯郸吗?而且,当时代北正好发生地震,赵王迁让李牧放弃代北,其实有丢掉负担,不愿赈济灾民之意。在这种情况下,李牧所代表的边军,和赵王迁所代表的赵国王室,就有了较大的矛盾冲突。

[var1]

所以,当赵王迁下诏给李牧,让他收缩边军防守邯郸时,李牧其实是有不同看法的,李牧建议从北路主动出击,攻击秦军,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这样李牧即可以不用离开北境,又可以救邯郸。然而赵王迁焉能拿邯郸城陪李牧一赌呢?

说白了,赵王迁需要的不是李牧,而是李牧的边军。若李牧不是军中的大佬,赵王迁早就收拾李牧,找他人取而代之了。

四、李牧是不是忠臣?

关于李牧是不是忠臣的话题,对于很多李牧粉来说,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被骂。所以,我先给出结论:李牧是忠于赵国的,但并不一定忠于赵王迁。原因有三点:

其一,当初赵悼襄王(赵偃)立倡为后,李牧是坚决反对的。《列女传》记载:

倡后者,邯郸之倡,赵悼襄王之后也……悼襄王以其美而取之。李牧谏曰:“不可。女之不正,国家所以覆而不安也……”

李牧反对赵悼襄王立倡为后,后来,赵悼襄王废掉长子公子嘉,另立倡后之子公子迁(赵王迁)为太子,李牧也是反对的。

[var1]

所以,当赵悼襄王去世后,倡后和赵王迁当政,李牧和邯郸的关系本就紧张。只是当时外有强敌(秦国),李牧和赵王迁都不敢轻易打破他们之间的平衡,否则会被秦国趁虚而入。

其二,后来,赵王迁听信谗言,派赵葱到军中取代李牧时,李牧是什么表现呢,《史记》云:“李牧不受命。”李牧之所以违抗王命,无外乎三个原因:第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第二,认为赵国缺了自己就会亡国;第三,自己宁愿违抗王命,也不希望离开边军。

《战国策》里,赵王迁派韩仓去军中质问李牧:

“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

意思是说,大王向你敬酒,你双手却紧握匕首。

[var1]

可见李牧赵王迁的态度。其实,李牧难道不知道违抗王命的后果吗?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根本原因还是他对赵王迁的不信任。

其三,很隐晦的一点,就是公子嘉。《史记》记载,秦国攻下邯郸后,公子嘉逃走,到了代地称王,延续赵国宗庙,史称代王。

在赵悼襄王时期,李牧是支持公子嘉的。后来李牧被杀,王翦合围邯郸,赵王迁和倡后尚且不能逃走,为什么公子嘉能逃出邯郸呢?为什么公子嘉要选择去代地称王呢?别忘了,代地可是李牧的老窝啊。

[var1]

笔者推测,赵王迁继位后,李牧的边军和公子嘉或许还有某种敏感的联系。

所以说,李牧是忠于赵国的,但他未必忠于赵王迁。

五、秦赵心照不宣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已经使用了一次离间计,他为何会故技重施,再一次用离间计杀李牧呢?秦国怎么笃定赵国会中计呢?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国也知道,李牧虽然强大,但李牧和赵王迁之间不是铁板一块,边军和邯郸之间的隔阂,就是秦国的可乘之机。

[var1]

而对于赵王迁来说,李牧虽强,依靠的是边军的力量。若换一个听话的将领(例如赵葱)去代替李牧,边军的势力仍在,自己的王座反而更稳。只是,赵王迁没想到的是,边军离开李牧,战力大打折扣。

所以说,不仅秦王想杀李牧,赵王也想杀李牧。秦王和赵王各怀鬼胎,二者联起手来,一代名将李牧就这样陨落了。

[var1]

本文问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看法。本文参考《史记》《战国策》《列女传》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统一六国它是最大功臣,如今是陕西人心头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内容提要: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战争年代粮食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想要赢得战争不仅要有好的策略和强大的兵力,填饱肚子更是前提,秦统一天下有一半的功劳要归于这道美食,流传至今它仍然是陕西人的最爱,它究竟是哪道美食呢?跟着笔者往下看。[var1]秦统一六国顺序秦一统天下的历史想必各位读者都相当熟悉了

  • 袁术和袁绍为何不联合起来?他们联合起来不早就是天下最大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袁术与袁绍的实力对比,袁绍和袁术哪个厉害,袁术与袁绍关系

    首先,两人存在嫡庶之争中国古代是个宗法社会,讲究的就是一个名分,在一个大家族中,嫡庶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嫡子将继承爵位,也将集成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庶子就得需要靠自己的打拼。红楼梦里,嫡子贾宝玉众星捧月,庶子贾环则是被丫头欺负,充分体现了嫡庶之分。而在袁绍这个家族中,袁术虽然是弟弟,但他是嫡子,袁绍是

  • 东汉的建立,离不开豪强世族支持,为何还会发生“党锢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东汉两次党锢之祸,党锢是什么意思,党锢之祸

    尽管从皇帝的角度来说,更希望把皇权掌控在自己手里,但东汉的皇帝却发现,想要把王朝延续下去,那他们就必须与豪门世家达成妥协,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采取皇家与豪强子女通婚的方式。也正因为外戚原本就有强大的势力,想让他们站在皇帝的角度考虑利益得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朝所出的股肱重臣

  • 秦亡时六国后裔要复国,晋朝灭亡时,魏蜀吴三国后裔为何不复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灭亡后六国复国,夫差死后吴国有复国吗,历史上秦灭六国的下场

    [var1]事件回顾我们先看看,在秦国即将灭亡的时候,一些所谓的起义,他们都是打着怎样的旗号呢?首先是陈胜,陈胜打的旗号是公子扶苏的名号。其次,项羽打的旗号是楚人的旗号,因为曾经项梁的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与此同时,刘邦和项羽相差不大,毕竟他最开始也是打的楚国的旗号。[var1]而张良

  • 不为人知的昌平君,险些挡住秦国统一的步伐,逼得秦始皇孤注一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始皇为啥抹杀昌平君,昌平君个人简介,昌平君反秦

    时间已经到了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军灭了韩、赵、魏,三国已是囊中之物,成为秦属颍川郡、邯郸郡、东郡。下一个还有些实力,能与秦掰一掰手腕的目标就是楚国。大殿上,文臣们气定神闲,统一六国是既定的方针,事态按部就班地顺利发展。老将王翦则神色凝重,“兵者,国之大事。”每一场胜利都是将士们的鲜血换来的。一个年

  • 汉朝和亲把女子送给匈奴,匈奴想要礼尚往来,汉朝皇帝急忙说不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既然汉朝的皇帝不喜欢匈奴的女人,那自然是因为那边的女人长得丑,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深究之下,你会发现这个想法过于纯真、简单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成因。首先,在汉朝帝王看来,匈奴本来就是一个该灭掉的番邦,但是因为当时汉朝的力量还不足以把这个种族一举歼灭,因此也就只能够采取先讨好

  • 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失败,原来是因为这些虫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赤壁小乔和曹操吻戏,赤壁小乔和曹操做了什么,曹操兵败赤壁缺粮杀马充饥

    一般人认为曹军失败是因为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但是近年来,有的论者提出了许多关于火攻的质疑。他们认为,曹操之所以失败,原来是因为军队遭遇了疾病瘟疫,导致战斗力丧失,更为详尽的是,他们说是血吸虫病造成曹军赤壁战败。血吸虫的理论是根据史籍提出这一论点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叙述赤壁之战时,并未提及

  • 此人堪称三国谋士的败类,出的馊主意把主公给坑死,还不知道悔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最机智的谋士,三国演义小兵喊主公死了,为什么谋士不自己当主公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一片树叶成就不了一片森林,一颗星星照亮不了一片夜空。在三国时期,每个卓越领导者的身边都少不了人才辅助,文臣武将是左膀右臂,而谋臣的地位更加显得重要。谋士们眼光天下,有神算预测的奇异能力,深得主子的信任和重用。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三国霸主之一的刘备。除了孔

  • 康熙祭拜孔子因一字不下跪,大臣用黄布遮住,康熙立马下跪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中国古代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开始了祭拜孔子的先河,之后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独尊儒家思想开始,历朝历代统治者开始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建立孔庙,祭拜孔子。[var1]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他们要更好的治理国家但统治者,统治占据大多数的汉族,必须依靠文化思想,而绝不是

  • 韩信如果自立门户能否赢过刘邦?答案是不能,因为韩信有一个缺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吕后要杀韩信韩信为什么不反抗,韩信vs韩信,天赐韩信vs梦泪韩信

    汉高祖刘邦的成就离不开底下的文臣武士们,萧何向刘邦举荐了韩信,这一重要的“举荐”决定了韩信的一生。作为“初汉三杰”之一的韩信,无可厚非,韩信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连刘邦都曾对韩信自愧不如,高度认可韩信战无不胜的传奇。连刘邦都自认为在军事才能上远不如韩信,足以说明韩信的“卓尔不凡”。眼见韩信如此有能力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