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魏在曹丕登基时就已经注定灭亡,三个昏招,曹丕轻松把江山交给司马懿

曹魏在曹丕登基时就已经注定灭亡,三个昏招,曹丕轻松把江山交给司马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64 更新时间:2024/1/23 22:15:44

司马懿

曹丕建立魏国之前,国家的权利主要掌握在他的父亲曹操手中。说起曹操这个人,人们并不陌生,三国枭雄之一,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最终打下了大片土地,成为三国最大的割据势力。曹操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方面靠自己的本领及曹氏亲族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在曹操眼里,只要这个人有才,不管出身如何都可以得到重用。因此可以看到在曹操统治的时代,人才辈出,尽管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但基本上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来,人才照样使用得当,国家照样平稳运行,可是这种情况随着曹操的离世就发生了改变。

曹操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魏王,不久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代汉自立,改国号为魏,曹魏帝国诞生。曹丕就是魏文帝。曹丕与他的父亲曹操不同,没有经历过像他父亲一样南征北战刀口上舔血的日子,也没有像曹操一样在军中的威望。有了这两个短板,登基之后的曹丕为了获得众人的支持,获取更多的权利,很快在魏国境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正是因为改革中的三个昏招最终把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送给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

曹丕

昏招之一对士族妥协。曹操在位时,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因此招致很多士族的反对,对于这种情况,曹操就一个字:杀。通过铁血政策,士族消停了,国家正常运行,曹操继续自称魏王。与曹操称魏王不同,曹丕代汉登基,从封建礼法上来看更加大逆不道,这样做自然会受到比来自士族比曹操时代更大的反对之声,甚至会遗臭万年。曹丕最怕的就是被后世谩骂,而且他在军中没有曹操的威望,做不到杀伐决断,因此他选择对士族妥协,以换取更多士族的支持。陈群提出,曹丕颁布的“九品官人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项法令说白了就是选官之前要对参选之人进行评级,评级的标准就是“家世”、“道德”、“才能”,其中对于“家世”的评级定为重中之重,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好的家庭出身,做官基本没戏。曹操时代的用人唯才是举到此彻底结束,从曹丕开始,以后的官员选拔说绝对点只从世家子弟,家庭条件好的人群之中进行筛选,这就是曹丕对士族妥协的结果。很不幸的是,司马懿代表的司马家族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司马懿

这第二大昏招就是对宗亲的排挤了。众所周知,在曹操创业初期,曹氏宗亲出了很大的力,其中有不少宗亲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曹操对他们那是信任有加,毕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可到了曹丕这辈就不一样了。曹操还在时,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曹氏宗亲在内部就已经开始分批站队了,有支持曹丕的,有支持曹植的,最后曹丕光荣胜出。登基之后,对于曾经的竞争者和支持竞争者背后的群体,曹丕很是忌惮,为了掌握绝对的权利,曹丕对宗室内部进行了大范围的清洗,支持自己的加官进爵,不支持自己的一律罢黜甚至发配地方找专人看管起来。曹操时代积累起来的曹氏宗亲就这样被曹丕分化瓦解了。

曹丕剧照

最后一招也是最要命的,曹丕英年早逝,托孤之人也是意料之外的短命,隐患司马懿未除。早在曹操当政时,就告诫过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可以说曹操的眼光确实毒辣,一眼就看穿了司马懿的本质。可曹丕呢,对司马懿甚是重用,防范只是一点点。最可惜的是,自己当了七年皇帝就挂了,临死之前还将儿子曹叡托付给司马懿、陈群、曹休、曹真等重臣。可更令曹丕意想不到的是,这几个托孤大臣自从受命之后就陆续挂掉了,最后只有司马懿活了下来,此外再加上诸葛亮、东吴、公孙渊的神配合,魏国的军权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司马懿的手里。这估计也是曹丕死前无论如何都无法预料到的。

司马懿辅政

建设一个国家需要很多方法,败坏一个国家一个方法就足够了。曹丕这三个昏招虽然很是愚蠢,给司马懿篡权提供了很多方便,而司马懿也很给面子,最终没有像曹丕那样代魏自立。如果没有曹爽这个傻帽胡作非为的话,人家就很有可能以魏国忠臣的身份寿终正寝,到时候国家大权自然而然会落到世家大族手里。可上天要灭亡曹魏,司马懿注定不能以忠臣身份寿终,曹丕的三个昏招再加上曹爽这个大傻冒最终成功将江山交给了司马懿,看来司马懿不要都不行了。

更多文章

  • 诱杀韩信后,萧何望着他的遗体冷冷说了四个字,被人诟病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韩信被杀后萧何说了四个字,老梁讲张良萧何,萧何个人简历

    [var1]有了平台之后,韩信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并最终迫使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高震主的韩信先是由齐王改封楚王,后又降为淮阴侯,但刘邦对他还是不放心,将他带回长安软禁。[var1]刘

  • 2300多年前的战国玻璃,惊呆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长沙战国墓出土,玻璃璧是战国时期出现的典型仿玉玻璃器。[var1]在玉石资源较为匮乏的湖南地区,玻璃璧作为玉璧的替代品而被广泛使用。[var1]此组玻璃璧装饰纹样简单,多饰云纹或谷纹,其外形和纹饰具有典型的战国时代特征。[var1]此类玻璃璧集中出土于湖南地区尤其是长沙楚墓之中,发现有数

  • 曹魏四朝元老,两次击败孙权倾国之兵(司马懿最强大的对手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司马懿和孙权谁更强,军师联盟司马懿见孙权,司马懿是怎么架空曹魏的

    孙权这次学聪明了,他参考了陆逊的战法,分兵两路,一路由全琮领军进攻六安;一路由孙权领军进攻合肥。 孙权信心满满,看你满宠这次如何应对? 吴军按熟悉的路线出巢湖、走施水,一路来到了合肥旧城下后,全军傻眼了。。。。。。原来的合肥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废墟。新的合肥城在哪呢?还得再往西走三十里,注意是

  • 楚怀王为什么会被秦国软禁?真不是张仪惹的祸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按说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楚怀王就该默默地潜伏起来舔舐伤口,以后有机会再报仇。可楚怀王偏偏不走寻常路,他再一次回到了被张仪反复欺骗的死循环中,最后成功被秦国软禁。正因为楚怀王表现得过于差劲,所以后世很多读者都不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反复掉进同一个陷阱里呢?实际上,后世读者之所以会不理解,主要是因为具体事件

  • 曹魏军职第二高的名将为啥不战而降?(跟一个厚道老板的重要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魏大将军有哪些,夏侯惇在曹魏的地位,大破马谡的曹魏将领

    1、败于刘备官渡大战后,刘表感受到了北方强大的压力,于是派刘备北伐袭击许都,一直打到了叶县。离许县已是相当近! 曹操派出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刘备,双方在博望对峙。 刘备用计,主动烧掉营地撤退,夏侯惇率领部队追击刘备,李典说:“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惇不采纳他的意见,留

  • 面对越国和黄池争霸,吴王夫差为什么选择了北上黄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黄池和吴王夫差,黄池儿女,黄池会盟的黄池在哪

    春秋时代,中原诸侯国不断爆发战争,大家都想要争到霸主的地位,因此各国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西周初期众多的诸侯国,到了后期就已经没有剩下几个。与中原等地的国家不同,南方的诸侯并不处在中原地区,他们的文化就不如中原国家,也不受中原各国的待见,可南部一些诸侯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发展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像

  • 曹雪芹是不是曹操后人?专家进行抽血检验,直到2009年真相才揭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雪芹是曹操后人吗,曹操和曹雪芹是什么关系,曹雪芹的真实身世图

    导语:相信很多人在孩童时期,都会问父母一个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当父母将祖上几辈的家庭成员介绍给你时,在你幼小的脑袋里就留下了关于“祖先”的一个粗略概念。但极少数还能记得清5代以前的祖先,更别提往上数70代的祖先,除非你是伟人后代,比如一代枭雄曹操。 曹操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功与过总是被

  • 曹植洛神赋到底描述的是谁?说甄姬的见笑了,他哪有胆子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很多人看来,曹植很有可能含沙射影的指向了当时魏文帝曹丕的甄后,要知道,《洛神赋》别名为“感甄赋”,而作为甄姬的小叔子,他竟然动了爱慕之心,这在中国传统思想看来那是大逆不道的想法,因此无数道学家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曹植对大它9岁的甄姬有某种特殊的感情。 那么曹植到底有没有可能是因为甄姬的美

  • 曹操:赤壁之战曹操输得有多惨?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再无力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赤壁的熊熊烈火粉碎了曹操霸业,赤壁小乔和曹操吻戏,曹操若有郭嘉在何来赤壁之败

    这是三国最有分量的一场战争 此战过后彻底拉开三分天下格局——这就是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发兵二十万准备南下。荆州刘表刚病逝,儿子刘琮滑跪,荆州被曹操收入囊中。曹操见一统华夏的机会就在眼前,当即领着二十余万大军,屯兵北岸随时南下。双方在赤壁开战,周瑜直接展示了一波三国最强海军司令的含金量。北方的

  • 曹操麾下猛将,领军八百对敌十万战而胜之,还险些活捉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敢达争锋曹操刘备孙权谁强,刘备曹操孙权三个人的特点,曹操评价孙权完整版

    张辽少年时就勇武非常,在汉朝边境与胡人屡次厮杀,在早年间他曾先后跟随董卓、吕布等人,直至吕布败亡后才归入曹操麾下。归入曹操阵营后,张辽便参与了官渡之战,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声名鹊起。后来曹操北征乌桓,张辽作为先锋冲入敌阵,与乌桓大军短兵相接,乱军中将以勇猛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斩杀,随后大破乌桓,获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