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辽有哪些功绩?为何能成为曹营第一名将呢?

张辽有哪些功绩?为何能成为曹营第一名将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977 更新时间:2024/1/17 12:12:29

我们都知道,三国名将辈出。蜀汉有五虎上将,曹营有五子良将,五子良将中又以张辽功勋最大,名望最高,倍受史家推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张辽为何能成为曹营第一名将呢?在他一生中,有三次战事,表现堪称经典。

一、以利动之,劝降昌豨

张辽原本是雁门马邑人,最初他是董卓的部下,董卓兵败后,归属吕布。曹操在下邳大破吕布,张辽率众归降。之后屡有战功,升迁为禆将军,奉命与夏侯渊去东海围剿昌豨。

昌豨在东海经营有年,且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张辽与夏侯渊包围东海郡数月,军粮吃完,有人提议撤军。张辽不同意,他游说夏侯渊道:“我与昌豨是老相识,这几日围城,昌豨经常有意无意地看着我,仿佛有归降之意。加上城内射出的箭矢日渐稀疏。据我推测,城中守备已是强弩之末。若我等就此放弃,太过可惜。将军不如让我前去阵前劝说昌豨,或能劝其归降。”夏侯渊答应了。

张辽独自赶往城下,提出与昌豨会面。昌豨果然下城与张辽会谈,张辽劝说道:“曹公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归降者必受重赏。”张辽还答应会亲自引荐昌豨,以自己的性命担保昌豨的安全。昌豨于是率军投降。

张辽带着昌豨去拜见曹操,曹操果然接纳了昌豨。送走昌豨后,曹操批评张辽说:“你以身犯险,实非大将所为。”曹操对张辽的关怀,意在言表。张辽心中感动,说:“主公恩威遍于四海,因此张辽料定昌豨不敢加害。”曹操听闻哈哈大笑,对张辽更加欣赏。

孙子曰:“以利动之。”名将带兵,并不以利,身为统率,要善于统观全局,明辨利害。张辽能在昌豨的一言一行中,观察到军情走向,可谓目光犀利,洞察入微。张辽以先归附可受重赏,劝服昌豨,昌豨果然投降。

二、以静待哗,弹指间平定军乱。

张辽跟随曹操征讨袁谭,袁谭被攻破后,张辽率军队平定海滨,大破辽东贼寇,辽东柳毅等人,回到邺城时,曹操亲自迎接,与张辽同乘一辆马车,拜张辽为荡寇将军。

当时,荆州还未平定,张辽奉命前往长社屯兵。大军出发之时,军中忽然有人谋反,火光四起,全军震惊。张辽告诉身边人:“不要动!造反者绝对是少数,大军若乱,必为造反者所趁。”

随即他下令道:“不反者,安坐!”

军中大多数士兵,都是良善之辈,闻令纷纷放下武器,安安静静坐地上,张辽带领亲兵数十人稳坐中军。顷刻之间,就找到了几名放火造反者。一场哗变弹指间就被平定。

孙子曰:“以静待哗。”军中若是发生变乱,很容易自乱阵脚。张辽下令安坐,轻易平定军中大乱,处变不惊,确实有名将气度。

三、三军可夺气,威震逍遥津。

张辽一生中最辉煌的战役,当属合肥之战。

那时,曹操亲率大军,进攻张鲁,对抗东吴方面,留下张辽、乐进镇守合肥。曹操与张鲁正在交战时,东吴孙权趁机出兵,猛攻合肥。

曹操早有命令传下,若孙权至,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卫。对于曹操留下的这道命令,众将军惊疑不定。当时孙权有大军十万,合肥城中只有七千守军。就算合肥城中七千人都是曹军精锐,也根本不是东吴十万大军的对手。不少人都想撤军,但又害怕丢失城池,会被问罪。

最后张辽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辽道:“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用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张辽这番话,可以分成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张辽点明曹操远征在外,等到大军赶来,吴军必定已经攻破合肥,等待援军的做法明显不明智。

第二层:既然援军不可靠,只能主动出击。曹操当初留下的命令,虽然与事实不符,却是众人唯一的出路。

第三层:张辽指出,在东吴大军未曾合围之前主动出击,折其锐气,才能安定众心,合肥城才有一线生机。

张辽的这个主张,得到了李典的支持,于是张辽连夜招募了八百壮士,在第二天凌晨发动猛攻。张辽亲自披甲执戟,冲锋在前,连斩数十人,冲入吴军阵中。张辽冲锋时,大叫道:“张辽在此!”在八百壮士的猛攻下,张辽一直冲到孙权的营帐前。

当时还未天亮,吴军尚在熟睡,被曹军一冲,顿时陷入混乱,加上张辽直冲孙权中军主帐,吴军各种大军,纷纷来救孙权。吴军军制被打乱,命令不畅通,顿时大败。孙权率军逃遁,张辽一路猛追,一直等到东吴几位名将赶到,张辽才下令撤军。

整场战争从凌晨打到中午,吴军丢盔弃甲,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张辽率军退回合肥,魏军士气大涨,孙权收拾残部,重新包围合肥,虽然吴军人数还是远远超过魏军,但士气低靡,不堪一战。孙权围困合肥十余日后,也破不了城池,只能撤军。在吴军撤退之时,张辽率军追击,几乎要再次抓到孙权。经此一战,孙权对张辽畏之如虎。

许多年后,曹操病死,曹丕称帝,张辽被调到雍丘屯兵,年老病重。孙权再次率军攻击魏国边境。曹丕立刻将张辽调到前线,孙权非常忌惮,告诉诸将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在那一年,张辽率领众将,再次大破吴军,后来几年,张辽的病情更加危重,但只要张辽在世一日,吴军都不敢犯边。

孙子曰:“三军可夺气。”张辽在吴军大盛之时,主动出击,折其士气,以八百之众,大破十万吴军,堪称三国最精彩的战役之一。张辽能成五子良将之首,可谓实至名归。

标签: 三国张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景帝刘启在历史上是一个有趣的灵魂?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汉景帝刘启在历史上是一个有趣的灵魂?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提起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朝代的首个治世“文景之治”,你一定会觉得这期间的皇帝肯定是圣君明主,最次也应该是兢兢业业才对,但是我要告诉你,这里其实有个极为拉风的皇帝,他的事迹实在有些滑稽,他就是汉景帝刘启。一、初次登场是飙车历史上的人物就像

  • 魏延是死在诸葛亮手里的吗 魏延不死蜀汉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魏延真的是死于诸葛亮之手吗?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魏延可以称之为三国最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惨死给后人留下了千古悬念和谜团。魏延是一员虎将,当年随刘备入川立下汗马功劳而获重用。刘备建立蜀国后,封功臣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 古代贵族衣裙拖地不怕弄脏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贵族衣裙拖地不怕弄脏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现代考古以及遗存的书籍中可以了解到,古代贵族的生活是相当奢靡,殷商纣王以酒为池,以肉为林;西晋石崇斗富;唐玄宗千里送荔枝为博杨贵妃一乐。除此之外,在古代贵族,尤其是富贵人家的女子,她们的衣服大多华丽,且经常穿拖

  • 李建成为何没能斗过李世民呢?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大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就是李世民开创的,使唐朝迎来了属于它的盛世,让古代王朝的繁荣攀上了一个高峰,并走向世界,被世界所知晓。作为一位伟大的明君,他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可不得不说,他的皇位是他唯一诟病的地方,因为他正是以玄武门之变这种不光彩的政治策反杀害同胞兄弟即兄长太子李

  • 揭秘:贯高被赦免之后为什么还要选择自绝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贯高,汉朝,历史解密

    刘邦历经艰难困苦,终于在楚汉之争中胜出,建立了西汉。在西汉创建的过程中,刘邦迫于时势,前后不得不封了八个异姓王。异姓王本来就是具有相当军事实力的合作者,封王不过是承认了他们的既得地位。异姓王的存在,严重地威胁到刘邦的权.威。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就开始逐步着力铲除异姓王。周书纪年今天要说的就是异姓王中

  • 王安石为何两次遭遇罢相?熙宁变法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熙宁变法,王安石,历史解密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了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后世称之为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小编一起看看吧。伟大的理学家朱熹曾言道: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皇之盛。这里所说的宰相自然是当初推行熙宁变法的王

  • 荀首是个怎样的人?他当时的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荀首,春秋,历史解密

    荀首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是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的亲弟弟。荀首的身份地位,自不必多说,他是出自世家大族的,他的爷爷、父亲、哥哥、儿子皆在朝为官,且地位之高,职责之重。出自这样一个大家族,荀首从小就能够接受到优异的学习教育,在文学武功方面都非常厉害,而且还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晋国还是晋成公统治时期,

  • 诸葛亮手握蜀汉大权,为何没像司马懿一样夺权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曾经拉着诸葛亮的手絮絮叨叨的说,如果我这个倒霉儿子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这原本是一个托孤大会,可是没有想到诸葛亮,听到这句话之后,小脸吓得煞白,抓紧时间跪在地上,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表忠心。很多小伙伴看到这个镜头

  • 秦始皇在位期间为何很少有人造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是历史上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位皇帝,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这时候的周天子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周朝在这时候已经没有控制诸侯国的能力了,这时候真正掌权的是各个诸侯国,这其中就包括秦始皇的祖先。他们是秦国的君王。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一段大乱世,同时也是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在这时候由于周天子名存实亡,各个

  • 为何说欧阳修、苏轼生活在清朝不会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为何说欧阳修、苏轼生活在清朝不会善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欧阳修与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两位大家,他们先后为文坛领袖,关系亦匪浅,既是师徒,又是朋友,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都有着重要的精神力量。为何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