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敌间谍献计坑秦国被识破,嬴政却下令重用,16年后方知秦王真高明

敌间谍献计坑秦国被识破,嬴政却下令重用,16年后方知秦王真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87 更新时间:2024/1/25 8:45:45

在经常被秦国收拾的东方六国中,处境最悲剧的是韩国。

[var1]

韩国本身就是六国中国力最弱的国家,更加倒霉的是韩国恰好位于秦国东进的通道上,所以秦国从公元前265年几乎每年都要发兵侵略韩国,弱小的韩国在秦军眼中如同公共厕所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在秦军的反复蹂躏、摧残之下,韩国的灭亡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小鸡临死还要扑棱几下翅膀,况一个国家?韩国君臣自然不甘心就这么眼睁睁的等死,他们要想办法死中求活,至少也要争取点苟延残喘的时间。

公元前246年,"聪明绝顶"的韩桓想出了一个一般人搜肠刮肚都想不出来的好主意,派一个人到秦国做间谍,给秦国献上一条计策,让秦国把国力消耗在大型工程上,这样秦国就没精力搭理半死不活的韩国了,他韩桓王就能多过几天舒服日子。

[var1]

至于这个很可能有去无回、搭上小命的倒霉间谍,梁桓王也物色好了,就是当时著名的水利大师郑国

读者朋友们不要误会,虽然郑国的名字叫"郑国",他可是货真价实的韩国人。他在韩国长期主管水利事务,在当时的各国中都很有声望。

之所以选择郑国这个对间谍一窍不通的外行去当卧底,是因为韩桓王想出来消耗秦国的主意需要一位水利专家去说服秦国人——韩桓王的如意算盘是派郑国忽悠秦国,让秦国修建泾水和洛水之间的灌溉水道。这两条河流之间距离数百里,在古代如果开凿水道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必然要消耗秦国的巨大国力。

《史记·河渠书》记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里,欲以溉田。但是秦国君臣也不是二百五,派个不懂水利的专业间谍忽悠秦国上当铁定没戏,所以只好委屈郑国这个"知识分子"了。

[var1]

我们不知道郑国得知这个计划之后是啥心情,但从事后的表现来看,肯定不是欢天喜地的接受了领导的重托。

但是去不去这事不由郑国说了算,大王下了命令就得执行,估计郑国应该是黑着一张脸踏上了去往秦国的卧(找)底(死)之旅。

此时秦国的国王是未来统一六国的嬴政,但因为年纪小所以朝政都掌握在丞相吕不韦手中。郑国把这个暗含祸心的毒计讲给吕不韦之后,没想到吕不韦竟然当即兴高采烈地采纳了郑国的方案。

吕不韦这么痛快的接受了郑国的方案倒不是因为智商太低,而是当时秦国确实急需一条灌溉关中平原的人工水道。

秦国的核心统治区关中(今陕西关中平原)当时的气候条件并不算好,气候干旱、降雨较少,要想灌溉农作物基本上只能看老天的眼色。而当地因为降雨稀少又反过来加剧了土地的盐碱化,进一步降低了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

[var1]

没有粮食,就意味着秦国无法供应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就无法实现秦国统一六国的野心。虽然此时秦国已经攻占了成都平原,但是路途太远,粮食从四川运到关中在路上就吃的差不多了。

所以,如果郑国的方案可行,修建一条人工水道利用天然河水来灌溉缺水的耕地,当然能大大提高当地的粮食产量,进而供养更多的军队征服六国。

郑国的方案不仅被通过了,秦国还让郑国参与工程。毕竟这个事要是好干的话秦国早就干了,郑国既然提出了方案,那就得贡献智慧和力量。

让郑国做间谍有点赶鸭子上架,让他参与水利工程确是人尽其用。郑国在水渠的建设过程中展现了一位水利工程师高超的专业技术,他利用关中平原西高东低的特点巧妙的用地势实现自流灌溉,并 通过拦堵工程路线上的清峪河等天然河流,让河水流入水渠。

就在郑国在秦国大展拳脚的时候,他的戏法露馅了。

[var1]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亲政,这位还只有21岁的国君以自己的超人洞察力发现了郑国所献的强秦之计可能是为消耗秦国国力而挖的一个大坑。

审讯之下,郑国很快就招供了自己确实是韩国派来的间谍,目的是用水渠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减缓秦国灭韩国的步伐。

顿时,朝野群情激愤——根据今天学者的推测,秦国在水渠工程上征发了10多万人的劳力、耗费了1800万石的粮食,如果这些人力、粮食用于组建军队无疑会缔造一支强大的野战军。

更让秦国人愤怒的是,郑国的成功意味着满朝武都被这个业余韩国卧底给忽悠了。这岂不是说秦国满朝都是废物和弱智么?

因此,无数的秦国大臣请求嬴政将郑国处死,以挽回丢失的脸面。

刚开始的时候嬴政也很愤怒,韩国的这个损招让秦国耗费了如此大的国力在水渠工程上,无疑影响了消灭六国的进度。但是嬴政仍然亲自审讯了郑国,他总觉得这项工程虽然是敌人的阴招,但是效果不一定全是负面的。

[var1]

郑国在面对嬴政时早就准备好了一套说辞:"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

郑国的话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也带有明显狡辩的色彩,是先消灭六国还是先修水渠成就万世功业属于秦国的自主选择,而不能让他一个间谍来替秦国决定先干哪个。

说到底,如果嬴政认为先集中力量消灭六国更有利,郑国的说法就是狡辩;如果嬴政认为应该先修水渠,那郑国的说法就是很有见地的远见卓识。

所以,整件事情的发展乃至秦国的战略走都取决于嬴政的判断。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嬴政采纳郑国的建议,集中力量先修水渠。

更让当时的满朝文武出乎意料的是,嬴政不仅没杀郑国这个地方间谍,反而重用郑国,让他领衔负责整个水渠工程。而且嬴政下令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到水渠工程中,水渠的施工进度要进一步加快。

[var1]

我们不知道嬴政的这一决策是否经过了缜密的计算,也许他仅仅是凭借战略上的直觉。在嬴政看来,水渠工程虽然短期看来消耗了本应投入征服六国的力量,但从长远来磨刀不误砍柴工,修水渠不过是让六国多苟延残喘几年,却可以极大的增加关中的粮食产量、进一步增强国力。等水渠修完之后,修水渠浪费的时间没准可以通过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给抢回来。

一定程度上,嬴政不杀郑国反而重用他主持水渠工程的战略决策虽然独具慧眼,但也带有堵的成分。

嬴政赌对了。

一年之后,水渠完工,立刻就展现出了巨大的威力。

在这条长达300多里的水渠灌溉之下,关中平原有4万多顷(约相当于现在的200万亩)的盐碱地得到了灌溉,变成了良田。水渠灌溉的土地年产粮食可以供养约60万人的部队,六倍于修建水渠时的粮食消耗。因为巨大的贡献,水渠被用郑国的名字命名,称为郑国渠。

在关中大大增加的粮食的支援下,秦军统一六国的步伐开始加快。在水渠完工7年之后,坑秦国的韩国第一个被秦国灭掉。水渠完工16年之后,六国中最后剩下的齐国也被灭掉。

[var1]

郑国渠如同郑国所说的那样,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万世基业。嬴政在如何处置郑国的问题上体现出了独到的战略远见和令人钦佩的胸襟气魄。虽然当时嬴政重用郑国的决定不被很多人理解,但是在16年之后秦国统一天下之时,人们才意识到嬴政的高明。

试想一下,如果嬴政同意了众多大臣的意见杀掉郑国、停止水渠工程,固然发泄了满朝文武的愤怒,但是损耗的国力成为了没有任何收益的沉没成本、统一六国的进度也没有任何加快,可谓得不偿失。

嬴政既敏锐的意识到了郑国渠的巨大战略意义,又以宽广的胸襟不杀郑国反而重用这位难得的水利专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从这一点上来看,嬴政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帝,确实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什么样的人能称为顶级谋士?说说曹操、孙权底下的荀彧和鲁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以下是本期部分文字内容 #历史#  #三国#  从小军阀发展到称霸一方,需要的不是一战之胜败,一地之得失,而是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以至于在下一个发展浪潮打来时还能站在浪尖上,这就是战略家和普通谋士的区别,荀彧和鲁肃就是战略家。家庭背景颍川荀氏,从祖父开始族人就在朝为官,荀家知名当世吃瓜:我一直不明

  • 秦始皇陵甬道被人挖开过!可能是项羽干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记者12日从陕西省文物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共清理陶俑220余件,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明确了陶俑的制作程序,甬道迹象可为项羽破坏秦始皇陵园和兵马俑坑提供非常有力的佐证。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平面呈长方形,按照排列密度估计

  • 1700多年前的刘禅是扶不上墙的“阿斗”吗?看他都做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刘禅为什么被称为阿斗,阿斗对刘禅的评价

    刘禅在位40多年,要是他没有一点过人之处,又怎么能安稳的执政40年,以致他降魏后还能善终呢?看他都做了啥?东汉末年是一个乱世,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争夺天下。刘备这个破落的的皇室后裔居然也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与天下英雄一起争夺天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备终于在221年建立蜀汉政权。

  • 长平之战赵括并非一无所获,用纸上谈兵讽刺他,实在冤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长平赵括,赵括兵败长平视频完整版,长平之战赵括的水平

    两国交伐,生死攸关1、秦赵崛起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但是为何会爆发这场战争,还得从两国先后崛起开始讲。战国时期,曾经“三家分晋”之一的魏国,在马陵之战当中落败,从此一蹶不振。五个诸侯国联攻伐盛极一时的齐国之后,秦国趁机开始崛起。[var1]秦国在经历一场商鞅变法,开始了自己强势东出,逐鹿中原的历程。从

  • 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有新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陕西省文物局1月12日发布了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其中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又有新收获,考古工作者对陵园外围的大型陪葬坑——一号坑进行了持续十余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新发现陶俑220余件,并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还明确了秦陵陶俑的制作程序。这是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将军俑。一号坑的第三次考古

  • 国宝画重点丨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又有新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取得了多项突破!2009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对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大型陪葬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目前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以及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申茂盛介绍一号坑的建筑结构为框架式与厢

  • 管仲毒计:不动一兵一卒,打垮一国,美国用得炉火纯青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管仲有一条毒计兵不血刃就能灭国,青楼女子拜管仲,管仲十大经典名句

    我国兵圣孙子曾在《孙子兵法》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战争的死伤和耗费巨大,能够通过不动用军队而令敌人屈服才是最擅长战争的。在春秋时代,中原大地先后出现的五位霸主之中,第一位称霸的就是齐桓公。而辅佐齐桓公登上霸主之位的就是古代有名的贤相管仲。这位权臣的谋略在当时可以说是举世

  • 清朝人对于西洋怪鱼“剌瓦尔多”的记载,堪称清代版本的山海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瓦尔多简介,古代海怪记载,古代进贡的奇珍异兽

    [var1]以上这段描写,出自清代文人之手,大抵是说:西洋有一种鱼类,形状如同鳄鱼,尾巴很长,浑身的鳞甲坚硬如铁,即便是利刃箭矢也不能穿透其鳞甲。这种鱼类的爪子、牙齿十分锋利,样子狰狞可怖。进入水中,以鱼类为食物,一旦上了陆地,就会吃掉人或畜类。人们无不畏惧这种怪鱼,因此纷纷躲避。[var1]清朝百

  • 华佗悬壶济世,医术高超,曹操为何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华佗精通医理,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对症用药。据说有两个军官因头痛发热请华佗医治,两个人的病情症状都是一样的,华佗认真分析病情后,却开出了两个不一样的药方。二人颇为奇怪,也只得按照处方服药,华佗开出的药方一个是发汗药,一个是泻药,二人服用后都很快痊愈。原来一个军官的病因是表面症状,只能用发汗药;一个体内

  • 春秋杂谈:卫成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的不要再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卫成公的故事告诉我们,卫成公个人资料,卫成公复国读后感

    今天要讲的卫成公,便是在城濮之战前夕,由于害怕晋国军威而出逃的卫国国君——卫郑。但他却在晋国退兵后,意图复位,先杀忠臣之子,后杀替自己守国、极其孝敬的亲弟弟。从这个人身上,我们应该学会一个道理:坦然面对错误,不要用错误去弥补错误。[var1]一、卫成公弃国出逃,叔武治国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