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位40多年,要是他没有一点过人之处,又怎么能安稳的执政40年,以致他降魏后还能善终呢?看他都做了啥?
东汉末年是一个乱世,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争夺天下。刘备这个破落的的皇室后裔居然也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与天下英雄一起争夺天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备终于在221年建立蜀汉政权。
然而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却让刘备丢了性命,临终之前托孤诸葛亮:
“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如他所说,忠心耿耿的辅佐刘禅,以致他事事躬亲,而当时的刘禅确实什么事都不用做,他只负责皇室的祭祀活动。因为诸葛亮为他打理好了蜀国的一切事务,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弱小的蜀汉也是站稳了脚跟,能与曹魏,东吴相抗衡。
这时的诸葛亮也并没有像曹操对待汉献帝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反而是一心要想着完成刘备尚未完成一统天下的愿望。于是他请求北伐一统天下,而这时刘禅的才能就表现出来了,他很清楚虽然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是一片繁荣昌盛,但毕竟经不起战争的消耗。
于是他这样反对诸葛亮:
“相父您刚刚南征回来,路途遥远,十分辛苦啊,现在又要北征,实在是太辛苦了!”
而当他的反对无法取得诸葛亮的同意时,刘禅也就不再坚持,甚至之后坚定的支持诸葛亮,毕竟团结一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吗?当诸葛亮北伐失败自降三级后,刘禅为了维护诸葛亮的形象,迅速下令恢复了诸葛亮的职务
。
当刘禅得知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重时,还曾特意派人前去问候相父的病情,甚至还请教诸葛亮之后的丞相人选。如果他只是一个傀儡,必定不会主动询问诸葛亮之后的丞相人选,诸葛亮病死后刘禅亲率大臣们迎接诸葛亮的灵柩并以超规格礼仪安葬相父。
对于诸葛亮病死后,魏延和杨仪同时向刘禅告密对方要谋反时,刘禅果断地处决了魏延,并在魏延死后用上好的棺木厚葬了魏延,以此来肯定魏延的功劳,这难道也是“扶不上墙的阿斗”所为吗?
诸葛亮病死后对于丞相一职,刘禅一直没有明确表态,虽然刘禅任命诸葛亮临死之前举荐的蒋琬、费祎主持朝政,但是并没有直接任命丞相。而且在蒋琬病死后,刘禅废除了自诸葛亮以来由丞相决定朝中大小事务的权力。
所有朝中事务都由皇帝亲自管理,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的手中,而这一切过渡并没有引发任何政治运动。虽然在他执政后期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差点害死姜维,而刘禅并没有严惩黄皓,只是让他向姜维请罪,这才导致了蜀汉的最终灭亡。
公元263年当司马昭带着曹魏的军队兵临城下时,蜀国有血性的男儿都想着誓死保卫家园时,他却听从了投降派的建议弃城投降,为此他的大儿子刘谌为了表达他永不屈服的心迹,在他爷爷刘备的昭烈庙里自杀而死。
然而刘禅并没有因为儿子的死而改变初衷,他已然选择投降,这对于天子来说确实是一种耻辱。可是他明白蜀国已无人力与物力与之抗衡,与其做无谓的牺牲,还不如识时务者为俊杰,至少可以让城中百姓免一死,不让土兵白白送死,这难道也是一个昏君能做的事吗?
刘禅宁愿自己背上千古骂名,也要为城中百姓着想,不过刘禅的一片爱民之心却遭到了司马昭的践踏,让城中百姓遭遇了灭顶之灾。然而事已至此,刘禅投降曹魏后,又靠装疯卖傻,乐不思蜀得以善终,可见其不是一个昏庸无道之君。
虽然刘备创下的江山在他手上丢失,可是在他执政的40年里,他既能礼贤下士,与臣子和平相处,在他认识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不可能违背的真理后,为了爱民如子,他最终选择做了一些被世人看不起的事,这才有了“扶不上的墙阿斗”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