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面子”而挑起高句丽战争,看人格分裂的皇帝,了解杨广的自私

为“面子”而挑起高句丽战争,看人格分裂的皇帝,了解杨广的自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539 更新时间:2024/2/6 1:17:15

隋炀帝杨广的“暴君”之名广为人知,如果历史上暴君和昏君相比,隋炀帝无异于属于前者,他有功劳但是无“德”,将天下事视为儿戏,以个人性情为重已经深入骨髓。

他在位的时候除了著名的修建运河活动之外,还发动了多次战争,尤其是征讨高句丽。隋炀帝和汉武帝以及秦始皇一样,都非常好大喜功,希望通过战争来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功绩,这种满足帝王欲望的灾难,对于百姓而言是苦不堪言。

荒唐的战争,背后的虚荣心

杨广像政和汉武帝刘彻一样是个好动之人,公元607年,他刚当上皇帝没多久,就带着文武百官和五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到北方召见东突厥的可汗民。但是隋炀帝丝毫不考虑动员军队的成本问题,五十万人马仅是调动一下花的钱就不是一个小数,而此时并没有战争等紧急情况,这仅仅是为了一个人莫名其妙的虚荣心。

启民可汗是他父亲杨坚有意培养的亲隋力量,这次隆重的招待让杨广的自尊心得到很大满足,无意间他看见了站在旁边的高句丽使节,杨广吩咐这个使节,让高句丽王四年后到郡(今北京)来朝见。然而,当杨广真的前往涿郡后,高句丽王高元却并没有应召而来。把自己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杨广大为光火,下令讨伐高句丽,这场关系到无数人生命的战争起因竟然如此荒唐。

封建专制社会中,百姓的生命财产远没有君王的面子重要。公元612年,杨广在涿郡集中了全国一百一十三万兵力后,杨广御驾亲征,他为了把功劳都到自己身上,居然命令手下将领们一切决定必须由他做出,这明显是违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准则。在杨广领导下的战争起因荒唐,战争的场面更加荒唐。

前线将领攻打辽东,高句丽守军坚守城池,因为将领们不敢随意攻打,只好每一次进攻时,都会请示,当杨广最高指示回来后,进攻的最佳时机又错过,一座孤城就这样久攻不下。当另一支军队进军失败后,隋军只好被迫撤退,一下就损失了三十万人。

杨广是个相当记仇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三次征讨高句丽,为了准备这场战争,工匠昼夜加工,死亡过半;运粮农夫被官府催逼,成千上万的人倒毙途中,尸体横在路边无人收葬。

后来在杨广准备第一次进攻的时候,他从山西避暑后去郡的路上,遇上了始毕可汗十几万突厥大军发动的袭击。杨广被团团包围在雁门郡,天天抱着幼子痛哭。直到将领们提醒他要激励军心和利用嫁给启民可汗的隋朝公主,杨广才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手舞足蹈。

但杨广属于“性情中人”,刚脱险就对重赏将士的承诺全都不认账,还贬斥出谋划策的大臣,其所作所为寒了众人的心。

如此不顾及国家安危,为了面子而发动战争,这种独裁者的行为是很难理解。如果从杨广遇险可看出,当权力是否存在于手中时,杨广的态度会有很大的变化。权力是把双刃剑,能成人也能害人,当权力拥有者不知慎用,不光害人也会害己,而杨广因为权力的扩张,造成了自我内心的膨胀。

高高在上的人往往色厉内荏,他们喜欢被人仰视,于是就被很多寻找利益的人吹捧,是一群抬轿子的人把他们架在半空。如果真的把这些人放在矛盾的风口浪尖上,他们丑态百出比任何人都厉害,因为他们并没有普通人遇到问题时的淡然心态。

分裂的人格

很多史学家评价杨广,都认为他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而且还是极为肤浅的炫耀狂。这个评价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很适合隋炀帝。杨广一生的所作所为可谓是达到极端,让历史学家难以按正常逻辑评述。

以他父亲的离去为人生分界线,他前后判若两人。杨坚死之前,杨广礼贤下士、好学不倦、节俭朴实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几乎成为贵族子弟中的完人,贤名直追篡位前的王莽,经常把他父母感动得以为他们生了一位贤君。可当他父母后,杨广刚愎自用、声色犬马、奢侈无度、好大喜功,达到了整个国家无法承受的地步。

也许正是这种分裂的人格让杨广变成了一个暴君。在继位以前,杨广是个有才华的人,不仅诗词歌赋写得好,他带兵南下灭陈、平定江南的叛乱,以及用兵西北都取得了胜利,在战争指挥上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从此来看,他的暴虐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外表一副凛然正义的面孔,实际上与石虎、朱温这种粗俗暴君的本质是一样的。杨广他这种人有演戏的天赋,欺骗性很强,对百姓的伤害更大。

杨广是所有帝王的放大版,他太想建功立业,急功近利的事情还没有成功,就想听到赞歌,这大概是统治者的通病。他对自己的能力也极其看好,既想成为受万民景仰的千古一帝,又想享尽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

这使我们想起一个词“自私”,最高统治者事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是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成就。这也是儒家哲学首先讲修身的主要原因之一。统治者没有德行是很难治理好一个国家的,要想得到赞美,首先需要有内在修为。

好大喜功的杨广数次征讨高句丽,加剧了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频发,杨广发动战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嘟嘟有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现存唯一!考古出土柳公权晚年撰书墓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昔阳发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 现存唯一经考古发掘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柳公权晚年撰书的墓志——严公贶(kuàng)墓志经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 柳公权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自创“柳体” 以骨力劲健见长 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实习员陈徐玮介绍 撰书

  • 曾让朱元璋放牛的地主刘德,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这个地主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真的可谓是草根逆袭,因为他在当皇帝前不但给人家放过牛,当过和尚,还讨过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后人尽人皆知的皇帝,在历朝历代中,朱元璋的存在感都是非常高的。第一是明朝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比较近,其次就是朱元璋的出身低微,能够建立大明王朝实属不易。朱重八生活在一个非常贫苦的农民家庭内,父亲叫朱五

  • 【边疆时空】李荣辉 陈永志 | 唐代单于都护府故地新出土刘如元墓志考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黑龙江东北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李荣辉历史学博士,副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北方民族史,边疆史地。陈永志历史学博士,内蒙古博物院院长,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边疆考古。摘 要:唐代单于都护府故地(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2002年出土刘如元墓志,墓志中有关于

  • 朱元璋问大师:我能活多少岁?大师:就多我一天,朱元璋:拖下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人们可以有信仰但切记不要沉迷于此,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要相信只有科学可以改变生活,只有善心可以“普渡”众生。其实早在公元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姬发和姜子牙当时正在率领军队们前去讨伐商纣王,行军途中却遇到了三天的连绵大雨,士兵们当时顶着雨水依旧前行着,大部分人都已经受到了风寒,但是还没有停下来。

  •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隋唐均田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古代四大田制,隋唐时期土地政策,田制

    耕作图随着西晋王朝的土崩瓦解,便进入了中国历史上又一大分裂时代——南北朝。南北朝的各路豪杰不仅有军事上的你来我往,也有土地制度上的再探索。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后,在其统一北方过程中,为解决军粮和恢复农业生产,于公元398年在平城地区实行“计口授田”。公元485年,孝文帝实行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颁

  •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一宫女送来一碗粥,朱元璋:粥可留,人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有许多故事。(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史料指出,当时宫女低头端热粥到房内,放到朱元璋工作桌前,正在批奏折的朱元璋抬起头问“谁让你来得”,宫女回答“ 马皇后 安排我前来”。本来宫女是想通过此举表达对朱元璋的关心,或许还有想要被重视的想法,但却引来朱元璋的怀疑。粥留下后,宫女就离开,但是朱元璋却并

  • 他是朱元璋手下第一谋士,才能在刘伯温之上,悲惨结局让人痛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但他跟朕很久,负责全军供给,功劳很大。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李善长就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起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集兵数十万,东征西伐,李善长转运粮储,供给器仗,从未缺失。他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是皇天将此人授朕,

  • 中国古代五大第一贪唐朝宰相贪了64吨胡椒,第五位贪官最富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赵高利用手中的职权,一方面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经济事务横加干涉,侵夺民田,操纵赋税,控制国库。几年的时间,赵高就成了财富难以计数的富翁,其爪牙也大发横财,国家的财力却日趋薄弱。赵高入秦宫20多年,依靠弄虚作假,弄权不止,贪欲不足,终得报应。他通过发动两次宫廷政变,陷害了无数无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2

  • 行死刑前朱元璋问:“你祖宗是谁?“ 听后称免汝五死,他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在他成长为皇帝的初期,不仅对待自己狠,对待触犯军法的将士也都不会手下留情。朱元璋成立成立自己的初期根据地时,当时朱元璋准备与郭子兴的儿子分家时,在和州驻守数月,粮食供给成了问题,当时河对岸是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盛产稻米,粮食充足,但是缺乏船只。过了一段时间到七月时,巢湖水军前来投诚,朱元璋借他们的

  • 两都之战:直接把元朝的统治,推向了覆亡的深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疆域辽阔,但统治时间却不过百余年。元朝作为一个由部落文明崛起的帝国,因为汗位传承的不稳定性,内部围绕最高权力的斗争始终不断,甚至酿成大规模的内战。当年的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战一打就是四年,元武宗与其弟仁宗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传,最终仁宗却没有遵守。直至后来的两都之战,依然是元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