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059 更新时间:2024/1/2 16:19:19

要不是当初在北京旅行,亲自走过定陵,这本被丢在二手书店看来乏人问津的旧书想来不太可能引起我的兴趣,如今看完这充满血泪的四百多页,现在反而很后悔当初没有多按几次快门。《风雪定陵》,是考古,是历史,是政治,更是小说。说它是本考古相关的书,是因为里头记载了定陵从开挖到如今的大小细节;说它是历史,是因为随着考古的进行,明神宗的史事不得不提;说它是政治,是因为我们能从中窥见从大明到新中国的政治曲折;说它是本小说,并非指它掺杂了什么不明不白的虚假情节,而是它写出了围绕着定陵发掘始末的各种欢笑与哀伤。

明神宗朱翊钧,大明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不得不说他是个令人同情的家伙。仔细观察明朝政治,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有着极度诡异制度的朝代。历史上,当权者永远都是与被统治者形成两个相对群体的,这个当权者群体其中包含了皇帝和官僚集团,但自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皇帝被放到与被统治者站在一起的那边,反而与官僚集团形成对抗,著名的廷杖制度就是最佳佐证。就在这样的怪异体系下,日益强大的官僚势力逐渐掌握了帝国的命脉,国家兴亡再也不是皇帝说了算,而在于大臣们想怎么玩这权力游戏。

也许有人会问,明代不是废了宰相制吗?按理说这皇帝应该掌握了大权才对啊?

理论上没错,但这必须建立在皇帝有足够智慧维持权力的情形下才能成立,一旦皇帝老爷稍不留神,把心思放错地方,那么臣僚们的势力便有茁壮的机会,时候久了,皇权自然难以与之对抗。很不幸的是,万历皇帝就身处这样的尴尬位置,纵使掌握大权的张居正躺下,他也仍然无力再与这强大的官僚体系对抗。

也就是在这样的位置上,万历帝能做的事实在不多,先不管他本人有没有想过要干些什么大事业,就是想也没办法真的做些什么,顶多只在他自己的身后事上能有点威严了。因此在定陵这座他未来将长眠的地方,朱翊钧展现了在治国上难得一见的强硬作风,即使中间免不了要历经一段大臣之间

勾心斗角

的风波,大抵上定陵的还是依着皇帝的意思盖成了。也许万历皇帝在此时的强硬是源于一吐无力治国的怨气而展现出来的吧,即便违反祖制也要将这座王陵盖的气派些,毕竟他不多的权力只能用于此时。

而定陵的开挖从铲下第一铲的那刻起,便注定是场悲剧,这场悲剧不仅涉及定陵文物本身,更让人看见政治、文化及人性可悲的一面。作者在整本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定陵挖掘的过程,其中不乏许多考古学的专业知识,俨然可以说是本给大众看的考古学报告。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开挖的皇陵,定陵地宫重见天日的一刻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不仅是中国考古界的一大里程,更标志出新中国欲跟上世界技术的雄心。然而也因为在这过于急躁的节奏下,以当时的保存技术来说,定陵的挖掘显然是太早了,如同在蜡炸过程中逐渐变形的木俑,定陵内无数的珍宝就在三百年后的空气进入地宫的那刻迎来了腐朽消逝的命运,然而比起后来发生的悲剧,这些不过只是小小的序曲。

对于开挖定陵的考古学家们来说,开挖过程中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欢笑不少,流泪的更多。当一铲铲的沙土扬起,当一块块砖瓦出土,这些学者和工人们牺牲了无数的岁月,更失去了一般人本可享有的平稳人生,在政治风暴的袭卷下,有人甚至丢了性命。即使生命的烛火面临摇曳欲熄的时刻,这些人心中牵挂的依然是这座皇家陵园,他们所为的不是财富和名声,而仅仅只是一种对文化的热情。无论开挖定陵的根本考虑为何,这些人的努力以及他们滴下的汗水、泪水乃至血水都值得后人崇敬。

万历皇帝一生郁闷,作为皇帝他拥有许多,但总无法得到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事业上,困囿于权力结构的禁锢,他无力拉起动摇的帝国;爱情中,他始终无法有自己的意志,就连死后陪伴他的也只有两位他从未爱过的皇后。不想几百年后,阳光洒进定陵的地下玄宫,却不是带来希望和元气,这抹阳光最终化为炽焰,让神宗皇帝留在世上的最后一点痕迹也只能无奈地化为青烟,消散而永不再。

全书的最后一节命名为“让历史告诉未来”,定陵的风风雨雨诉说着一段凄凉的故事。我们常说“鉴古知来”,历史对人们而言最大的价值大概就在这了,历史告诉我们的不只是过去的故事,更多的是使我们看见未来。然而仔细想想,这种以古知来的做法之所以有效,实是显现了一种悲哀,因为那代表人类从来没学会教训过,历史不过是一再提醒我们人类不断地在重复错误、复制悲哀。书名中的风雪二字,我想大概就隐含了这种悲哀吧。

最后附上《风雪定陵》的正版链接,想入手的朋友,不要错过↓↓↓

); }

《风雪定陵》

¥68.8

购买

更多文章

  • 明朝那些事儿:“兄友弟恭”的朱祁锳和朱祁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兄友弟恭,一直是一个寓意非常好的词语。而能做到兄友弟恭,要么是志趣相投,要么就是臭味相投。明朝的藩王朱祁锳和朱祁铣,就是臭味相投的两兄弟。那还是朱高炽在位的时候,将除了太子朱瞻基之外的所有儿子全部封为了藩王。其中最受到重用的就是朱瞻埈,在大哥朱瞻基登基后,朱瞻埈是少有手握大权的藩王。可是身为藩王注定

  • 枯井中救出一女子,却被大将一剑刺死,隋炀帝叹气道:可惜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开皇八年,杨广刚刚十九岁,还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小伙子。不过他的爵位和官职却是整个天下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存在。杨广十三岁获封晋王,官拜并州总管,十五岁进封武位大将军,河北道行台尚书令,十九岁又兼任淮南行台尚书令,统辖五十万大军,总管灭陈事宜。当时已处于南北朝末期,隋朝雄踞北方,陈朝偏安江南,双方的力

  • 国宝画重点丨字帖上新!陕西发现柳公权晚年撰书的墓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现存唯一经考古发掘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柳公权晚年撰书的墓志——严公贶(kuàng)墓志经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柳公权是“楷书四大家”之一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实习员陈徐玮介绍撰书墓志时柳公权已71岁墓志长76.7

  • 清史将袁崇焕写成受尽冤屈的孤臣,有何政治目的?大明帝国的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1. 非历史学科班出身:酒徒与阿越是工程师,当年明月与山高月阔是公务员。2. 笔调与叙述比起一般历史书籍生动活泼,但难免沦为夸大与渲染。3. 喜欢从野史和推论去论述历史,喜欢的读者会读得津津有味,不喜欢的读者会认为不够严谨。本书的书名《明月几时有——大明帝国的叹息》不脱离翻案历史书籍的命名原则:语不

  •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是杨贵妃红颜误国,还是唐玄宗情怀泛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最高当权者不恰当的感情生活是怎样引来这场灾难的呢?此话何讲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明皇中兴—开元盛世 用在贤明君主身上,几乎所有的赞美之词都可以用在开元初期的李隆基身上。公元712年八月,二十八岁的李隆基登上皇位。唐玄宗后人又称唐明皇,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一年后,李

  • 隋炀帝杨广被杀和萧后有关吗?一对模范夫妻的悲剧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非常有名的暴君形象,像夏桀商纣王秦始皇都是以暴君的形象出名,这其中隋炀帝杨广,应该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位列前几大暴君之一了。古往今来,大凡我们说谁谁谁是暴君,那基本上就是荒淫无道,仿佛皇帝们没事干,最大的错事儿,就是荒淫方面了。这种看法,是典型的两个老农在那里讨论,慈禧老佛爷生活一定是

  • 皇帝临死传位给亲弟弟,皇子难道没牌面吗?赵匡胤也很束手无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古代皇位都是继承制的,所以不由得不让人怀疑是赵光义杀害了兄长修改了遗诏,但其实这件事是真的。虽然赵匡胤的两位儿子都已经成年了,可以担当重任,但是当时的环境下却是不允许。因为五代十国时期就有很多政权交替的时候被大将借着清君侧的由头篡位了,这时候赵匡胤的儿子们都没有从军队中历练过,在军中毫无威望,怎

  • 不顾母亲劝阻,童年成吉思汗执意杀死亲弟弟,霸业的开始充满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成吉思汗有多强壮,都兰县成吉思汗墓,成吉思汗片段

    后人曾经做过统计,成吉思汗和他的继任者戎马倥惚,征战四方,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征服了40多个国家,700多个民族。当然,在帝国极速扩张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血腥,不少人认为蒙古帝国的铁骑屠杀了数千万,甚至上亿百姓。为此,成吉思汗在历史上也是饱受诟病,被人们认为是残暴、嗜血的代表人物。不过,任何残忍的杀伐过程总

  • 陕西发现柳公权真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乌海日报)严公贶墓志局部据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项目建设时,共清理发掘出3座唐墓,其中一座墓葬出土的严公贶墓志是由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柳公权撰文并书写,是此次发掘中的最重要发现。M1墓室该墓平面呈“刀把”形,南北向,墓室被盗,葬具及人骨不存,出土了塔式罐盖、陶半身俑

  • 为什么孝庄宁愿一辈子做太后,辅佐两代君王,不效仿武则天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孝庄为什么要害死容妃,鳌拜为何怕孝庄,慈禧武则天孝庄谁更强

    表面上看,顺治和康熙都是冲龄即位,按照古代惯例,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大权在握后,学武则天登基称帝,似乎易如反掌。这是完全忽视了朝中政治势力的存在,及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因素。我们就拿武则天的经历做参照系,假设孝庄太后也有称帝的愿望,看她是否具备条件。慈禧太后的陵寝建筑,有凤在龙上的图案,以炫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