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关内侯被杀,渭阳君的妻子也遭到了嫪毐的杀害,嫪毐引起了老秦人宗室的一致怒火,他领盒饭的日子也不远了。
同时,因为嫪毐没有净身,便被吕不韦献给了太后赵姬,还生下了两个孩子。他自己也被牵连,在驱逐出秦国的路上,嬴政一杯毒酒将其赐死。
[var1]
自此,嬴政(张鲁一)迎来真正亲政时刻,仿佛人生也到达了高潮,心中一松懈,便做出了最大的一次“失误性”决策。
水工郑国为张鲁一在关中修建郑国渠,如果这个水渠能够修好,那么秦国将多出千里沃野,又是一个巴蜀天府之国。
对于这件事情,张鲁一可是很上心,几乎倾尽了全国之力由郑国来调动,是一个足以动摇国本的决策。
[var1]
然而,在水渠修建的后期频频出现问题,似乎这条郑国渠无法修建完成。费了那么大的心血,到头来却一无所得,对嬴政的打击无疑是很大的。
此时,秦国传出了“疲秦之计”的消息,而主谋就是水工郑国,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呢?原来郑国渠就是一个阴谋。
秦国的老邻居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经济实力,便想出了一条计策:让郑国(原本是韩国人)替秦国修建一条“可能但不会成功的”水渠,明面上是修水渠,其实是为了空耗秦国国力。
[var1]
阴谋暴露之后,再加上秦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一无所得,而且还是在秦王亲政之后出的丑,无疑是在向他的脸上抹黑,嬴政如何不怒。
一气之下便发布了一条“驱逐六国之人”的命令,大致意思就是:六国凡是在秦国做官的人,都在被驱逐行列。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庙堂大部分都来自六国,像李斯、蒙恬、蒙毅、王翦、王贲等,这些人要是驱逐出去,很显然秦国的朝廷就没有人才可用了。
[var1]
不过,嬴政正在气头上,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没有想那么多。秦国宗师之人被忽略了那么多年,一见有个翻身的好时机,自然会推波助澜。
一时间,咸阳城风云涌动,一些有六国关系的人都开始牵出函谷关,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了,秦国一统六国无疑是空口白话。
李斯在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他出身寒门,眼看就要在秦国实现人生抱负了,他不想就这样被驱逐。于是,函谷关前洋洋洒洒几百字,给嬴政写了“谏逐客令”。
[var1]
大致意思就是:你先祖就是广用天下贤才,才有了如今强盛的秦国,现在你却要驱逐,恐怕秦国将无人可用,统一天下也再无可能。
嬴政一看到这份劝谏书,浑身一颤、一个冷流直冲大脑,赶紧派人关闭函谷关,已经出关的人派兵追回来。
就这样,嬴政亲政后的第一个“失误性”决策,严格地说应该是一场闹剧就此结束。
[var1]
后来呢,郑国也说出了实话,一开始或许是想要修建一条“可能而不会成功”的水渠,但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却没有了那个想法,这条郑国渠是可以修成的。
果然,经过了进一步的研究、解决问题,横穿秦国腹地的三百里水渠修建完成,千里沃野随处可见。
嬴政后期能够统一六国,却没有出现像长平之战中“粮草短缺”问题,这条郑国渠功不可没,而统一六国所用的大才:王翦、王贲、蒙恬、李信等皆是六国之人。
[var1]
话说,如果秦始皇当初没有采纳李斯的建言,估计郑国渠会没,统一天下也不可能了。时至今日,“驱逐六国令”和“谏逐客令”都是一段经典佳话。
或许也是因为这次的教训吧,嬴政成为始皇帝后并没有杀害自己的功臣!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