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武宗李炎:你出去打听打听,哪个和尚碰见我不得绕着走?

唐武宗李炎:你出去打听打听,哪个和尚碰见我不得绕着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547 更新时间:2024/1/9 17:12:00

(长安城:大明宫)

李炎本来和皇位是无缘的。

他是皇帝(文宗李昂)的弟弟,当个藩王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了。

何况李昂并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直系亲属,而是想把位置留给自己的哥哥唐敬宗的儿子,晋王李普。

但李普命不太好,只活到五岁就领了便当。

没办法,国祚需要传承,皇帝不能由着自己性子来,只好把自己的儿子鲁王李永立为了太子。

没想到李永也不是个幸运儿,在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一个炎热的夏季横死街头,死因不明。

皇帝很郁闷,但国不能一日无太子,因为不立太子的话,底下的文武大臣就会因为立储的事情喋喋不休,搞得朝堂上永无宁日,所以太子还得接着立。

思来想去,皇帝又把敬宗的另外一个儿子陈王李成美立为了太子。

子之位似乎尘埃落定,但皇帝却由此落下了心病。

皇帝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德行不好,这才导致上天发怒,收走了晋王和鲁王的性命。

他越是这么想,心里越难过,居然因此成疾,一病不起了。

开成五年正月初二,唐文宗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密令宰相李珏主持大局,只要自己一归天,立刻拥立陈王李成美登基。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宦官集团的领导人仇士良却认为陈王年幼,应该另立太子。

李珏忠君爱国,当然不可能听一个宦官摆布,他据理力争,表示太子是皇帝钦定的,谁也没有权力更改。

胳膊拧不过大腿。

此时的皇帝瘫在床上,马上就要驾崩,长安城的禁军和武装势力大部分都掌握在宦官集团手里。

(仇士良 画像)

仇士良一看跟你好好说话你不听,非得跟你动手是吧?

于是亲自带领禁军,冲破宫闱,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发布矫诏,拥立李炎当了皇帝,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唐武宗

李炎很懵,自己是皇帝的弟弟,除非皇帝绝后,儿子侄子之类的都没有,皇位才能轮到自己身上,没想到在毫无可能的情况下,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

但李炎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皇位冲昏头脑,他很快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虽然当了皇帝,但此时的大唐帝国对他来说,仍然是危机四伏的。

这位初登大宝的年轻帝王展示出了他残忍的一面,李唐宗室里,凡是他认为是他潜在政治对手的人,例如陈王李成美、安王李溶等,都被他杀了个一干二净。

在自己成为皇帝之前,他或许还和这帮哥兄弟们有说有笑,但一旦自己成了皇帝,亲情就会荡然无存。

保住自己的皇位才是最重要的,这并不是李炎的特色,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帝都是这么干的。

(唐武宗李炎 画像)

他们是唯物主义的忠实践行者,他们认为当皇帝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杀人,要么被杀。

当然,李炎也不是滥杀无辜的暴君,他在用人之道上还是有属于自己的亮点的。

特别是他在任用李德裕当宰相这件事上,他做得就很有见地。

对李炎来说,李德裕至少是个可以信任的人,如果他想要摆脱宦官势力的控制,甚至想要彻底剿除宦官势力,他就必须要找李德裕这样的帮手。

而作为宦官头子的仇士良也很敏锐地感觉到了新登基的皇帝似乎不愿意像前朝的文宗皇帝一样乖乖就范,所以他立刻带领自己治下的禁军一同声讨李德裕。

仇士良认为,只要除掉李德裕,皇帝就会变成孤家寡人,光杆司令。

而光杆司令,通常是最好对付的。

李炎当然也知道仇士良的心思,宦官声讨李德裕,李严佯装愤怒,在朝堂上训斥了李德裕一顿,但却并没有对李哥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处罚。

在麻痹仇士良的同时,李炎还做了新一轮的人事调整,那就是给仇士良加官进爵,升任他为观军容使。

这个官位很玄妙,表面上,观军容使是大唐神策军的总负责人,可以同时提领左右神策军,但实际上只是荣誉领导,真到了军营大家对你都恭恭敬敬,但是没人听你的,因为你只是个虚职。就像现在的荣誉院士,荣誉校长一样。

校长能开除老师,荣誉校长能开除老师吗?

很大概率上不能。

仇士良很快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这位曾经只手遮天,可以随意废立君王,甚至可以发起血腥恐怖的政治清洗(甘露之变)的人物,终于慌了。

不久,他辞官隐退,病死于自己的宅邸之中。

宦官集团倒了,李炎终于除去了自己的一块心病,他打算出门打猎,放松一下身心。

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

而皇帝最常去的围猎场地,是在泾阳县。

泾阳县离西安并不远,开车大概一个多小时就能到,但是在古代,一个小时的车程,皇帝可能就得折腾一天。

所以李炎基本上早上出门打猎,玩到天黑才能回来。

大臣们不太乐意,他们规劝皇帝,不能整天打猎,得好好工作。

一般这种直言不讳,上来就教育皇帝的大臣,轻则打板子,重则罢官贬职。

因为从本质上说,大臣也不过是给皇帝打工的,打工的教育老板,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搞不好就会触霉头。

(唐朝 皇帝狩猎的景象)

没想到我们的唐武宗李炎非常贤明,被大臣训了一顿之后,第二天就不去打猎了。

所以李炎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不堪。

于情于理,无论是从执政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做人来讲,老李同志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

而之所以让他在史书中颇受非议,则是因为另外一件事,要说明白这件事,就要提及李炎生平一大兴趣爱好。

在李炎还是藩王的时候,他就喜欢研究阴阳方术,对道教痴迷不已,史书记载,说他勤于”道术修摄之事。”

等他当了皇帝之后,他立刻把当时道士界的“一哥”赵归真请入皇宫,供奉起来,还专门修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供其居住,并且有事没事就去找赵归真探讨道术。

唐朝的大臣们,尤其谏臣们,管得很宽。

皇帝出去打猎,他们要管,皇帝研究道教,他们还要管。

身体上的爱好被制止,李炎或许还可以接受,但研究道教对皇帝来说是心灵上的藉慰,所以不管大臣们怎么觐言,皇帝始终充耳不闻。

如果是单纯喜欢研究道教文化,也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自由拥有精神信仰,但李炎和别人不同,他对道教已经不能说是喜爱,而是一种病态的宠爱。

为了让道教在大唐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李炎甚至开始打压宗教界的另外一个派系,佛教。

佛教历史悠远,大概在魏晋以前,从印度传播而来,东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壮大,到隋唐时鼎盛。

东晋时,官员,贵族,乃至皇帝,都是忠实的佛教徒。

到后赵、前秦时,当世有名的大德高僧甚至被奉为国师。

而到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更是个不折不扣的佛教铁杆粉丝。

在这一时期,佛教兴建寺院,僧人数量空前,这些寺院规模庞大,甚至拥有了独立的劳动力和经济,形成了特殊的宗教阶级。

唐朝立国以来,历代皇帝对佛教都是礼遇有加,规模进一步扩大。

这个寺庙(代指唐朝疆域内的佛寺)呢,它形式特殊,自己有房子,有土地,有劳动力,平时还能收不少香火钱,最主要的是,它不受朝廷管制,也不用向朝廷交税。

试问,谁那么想不开,找佛祖收税呢?

人说寺庙清净,远离俗世,一尘不染,其实不然,唐代寺庙其实是妥妥的暴发户形象。

所以当时社会上的很多人,为了能偷税漏税,纷纷出家。

这等于是钻了朝廷的空子。

赶上唐武宗李炎对佛教本来就没什么好感,这回完了,撞枪口上了。

李炎下令,让唐朝的大量僧人尽皆还俗,以后不许再当和尚了。

这等于是让曾经手握铁饭碗的公务员们集体下岗。

不仅如此,李炎还搞强拆,基本上大唐境内的僧佛寺庙,有一个算一个,全让李炎给拆没了。

(唐武宗灭佛,史称“会昌法难”)

甚至佛像、书籍、和佛教相关的一切周边,李炎全部一锅端。

中国佛教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那些流离失所,失去工作的和尚们嘴里仍然念叨着“阿弥陀佛,我佛慈悲。”,但唐武宗对他们并不慈悲。

不仅不慈悲,还非常残忍。

他灭佛的理由可能有很多,但是灭佛对于大唐帝国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此时唐帝国的恶症顽疾并不在此,历代皇帝似乎都没有找准唐帝国摇摇欲坠的病根。

他的目的也很单纯,并不像史学家过度解读的那样复杂。

他就像一个狂热的道教追星族一样,疯狂的守护着自己的爱豆,而打击别人的喜好。

而在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结束后,李炎终于可以安心鼓捣他的道教事业了。

他研究道教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服用丹药。

对于唐朝皇帝们来说,这已经是老传统了。

他们迷信宗教,尤其是道教,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道教讲究炼丹长生。

而能长生不老,无疑是皇帝们的终极梦想。

可皇帝们又不是傻子,他们早就应该明白,在这个唯物主义的世界上,是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的。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每个人只能存在一段时间,然后化为天空中的齑粉,逐渐消散。

强如盛唐,照样一去不复返,又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呢?

会昌六年三月的一天,树叶已经长出新芽,阳光洒在大明宫巍峨的宫墙之上,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还远远没有来到。

这天,唐武宗李炎因为过量服用丹药,猝死于大明宫,年仅三十三岁。

他再也等不到下一个春天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小人是如何诋毁君子的?看王钦若针对王旦,完全抓住了人心和人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定国与王旦,王旦全集,宋朝王旦的简历

    有一位翰林学士,名叫李宗耳,品德兼才极佳。王丹对他十分钦佩,经常公开夸奖他:“小李是少有的能像他一样能挑大梁、能挑担子的人才。这个年纪能和他比肩的晚辈不多了。”有一次,在朝堂上,王丹看到李宗儿皱着眉头,心事重重的样子,觉得很奇怪。退出朝廷后,王丹单独拦住李宗儿,问道:“小李,你怎么了?我看你的状态不

  • 从唐代宫廷乐伎来看,细聊古代娱乐“明星”待遇与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强大的王朝,具有经济,政治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那么我们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音乐发展的制高点。当然,其音乐发展不能缺少当时最著名的音乐家和社会上的音乐家。我们将从乐器,婚姻和政治等方面了解唐代宫廷乐伎的地位。一、唐代音乐演奏简介在过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只有唐朝才吸引了我们最多的

  • 朱棣出兵进京,建文帝两次议和均未果,李景珑开金川门迎燕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不到一年,建文帝逐渐将周王朱威、代王朱贵、闽王朱威、项王朱白、齐王朱威贬为庶民,项王朱伯也因此烧毁了宫殿不想被羞辱。他死在了火海之中。燕王朱棣知道马上就要轮到自己了,便先发制人,收兵平息事态。朱棣靖难经历了三年的战役,如真定之战、济南之战、白河沟之战。告”,朱棣得以公然逃避。三年靖难之战,朱棣留下长

  • 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这些游牧民族都是哪来的,又到哪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契丹和鲜卑是什么关系,鲜卑和契丹有什么关系

    第一个要说的肯定是匈奴,其实他们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匈奴的成长不在沙漠草原。那个地方气候差到真的在内蒙古阴山南麓,也就是河套地区崛起。这件怎么理解呢?我们种地不容易。所以中原王朝不可能移民过去,完全控制他。反而游牧很适合,因为这里比沙漠草原好多了。所以此后,河套地区一直是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斗争的焦点

  • 就算朱标没死,也不是朱棣的对手,因为他有一个致命的破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和朱标的关系怎么样,朱标不死很难超过朱棣的三个理由,朱标与朱棣的关系

    既然很多人这么认为,我就图文并茂的解释一下。如果朱标没死,明兴宗朱标就会和“燕赵王”朱棣对话。”孝康帝朱标问:“听说你要当皇帝?燕王朱棣立即跪下大喊:“我受了委屈!我准备死去解释皇上的疑惑!””朱标道:“兄弟,你说什么?在这,我真是在玩耳朵啊!向哲,七王八王的事情,我怎么见得了兄弟!”朱棣哭着说:“

  • 明仁宗朱高炽死了,当了九个月的皇帝,为什么在盛年的时候突然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凤阳府人。18岁被册封为燕王之子。朱棣造反期间,朱高炽在北平府,朱棣无后顾之忧。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在朱棣数次北伐期间,他主持朝政,处理朝政有条不紊。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伐蒙古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即位

  • 父亲是首辅,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23岁中状元,却凭实力丢了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2011年,“大衣哥”朱之文凭借这首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此后十几年,无论是热情还是真诚,他都在这个充满网红的大环境中茁壮成长。但这部让他成名的作品却是400多年前一位天才学者在他一生最幻灭的时候写成的。他就是以博览天下而著称的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在当时的明朝,他被称为“不读书”

  • 一代成吉思汗:从一个穷小子到国王,他几乎统一了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吉思汗统一欧洲历史,成吉思汗在历史中有多强,一代成吉思汗称霸之路

    原来,天骄一代,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的多,反人类的多!成吉思汗从一个穷小子变成国王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成吉思汗的本名是铁木真,他的命运从一出生就与其他人不同。据说铁木真手掌上握着一块凝固的血,象征着他拥有掌控草原生死的力量。当地有一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会请一位老人来告诉孩子的未来。然而,根据记载,当

  • 靖康之变,70万皇后,皇后大军怎么遇上这人生宝,700万人废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靖康之变皇室到底有多惨,靖康之耻北宋皇后的下场,靖康之变北宋皇后

    相比于金朝的军队,北宋的军队可谓是淋漓尽致。宋徽宗在位之初,北宋的战马数量不在少数。主控马匹数量达九万余匹。北宋每年还能从西北贸易中获得数千匹优质战马。但到了宋徽宗末年,宋军对辽国大开杀戒,触及方腊,马匹储备已经减少到23500多匹。北宋虽然战马稀少,但武士的装备却能让欧洲军队眼红又恨。在欧洲步兵多

  • 张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庙,是倚老卖老还是故意为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张廷玉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均受清廷宠信。其中张英在康熙一朝登上相位,张廷玉更是子承父业,在康熙朝崭露头角,进入翰林不久就入值南书房,成为康熙亲近之人,最后升任礼部尚书。至雍正一朝,雍正皇帝为巩固自己皇位,励精图治,迫切需要培植一批自己的亲信辅政大臣。在满朝文武中,张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