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亡后端康太妃过得如何?曾学慈禧操控溥仪,死前说出一生愧疚

清亡后端康太妃过得如何?曾学慈禧操控溥仪,死前说出一生愧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956 更新时间:2024/1/6 20:00:17

那天台上和后台铺满了2寸多厚的花毡,漱芳斋戏楼热闹又华丽。

演出完毕之后,溥仪还将梅兰芳喊到楼上,赏了他500大洋。

溥仪还和梅兰芳说起,6月份建福宫那场大火,溥仪已经让人清理完了,在这里建了球场,里面分为篮球、足球、网球等等,溥仪每天下午都会来这里消遣。

要知道1923年夏天的那场大火烧毁了130多间房屋,在紫禁城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大火灾。

不过这些在溥仪口中都是轻描淡写的,在这样热闹的寿宴上,死而不僵的满清贵族们还在维持着表面上的体面与和谐。

外人并不知晓,看起来孝顺的溥仪和端康太妃不久前曾大闹一场,这位太妃在皇宫之中沉默隐忍多年,却在晚年燃起了勾心斗角的心思……

进宫犹如办丧事

端康瑾贵妃,也就是瑾妃珍妃的亲妹妹。

瑾妃出身满族正红旗,他他拉氏。

光绪十四年(1888年)农历十月初五,珍妃和瑾妃都还没有成年,就收到了朝廷懿旨,要将两人封为谨嫔和珍嫔。

姐妹俩都送去宫中当妃嫔,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懿旨下来之后一家人都没有喜色,而是觉得祸从天降。

珍妃和瑾妃的母亲是一个要强的女人,性格直爽,从不做趋炎附势的事情,对权力、财富没有多少贪欲。

珍妃深受母亲的影响,从小敢说敢作,思想开放,又性格执拗。

早从她们被定下进宫之时,母亲已经预料到珍妃会和慈禧不和,将来一定会闯下大祸。

慈禧的贪婪和狠毒,母亲早就有所耳闻,在皇宫里面,一举一动都是规矩,随口一句话都可能引来杀生之祸,两个女儿进去给皇帝做小老婆,挨打受气都是小事,万一闹得没命了岂不可怜?

而且,以后想要见女儿比登天还要难,母亲怎么可能不担心呢?

从接旨那天到珍妃和瑾妃上轿,母亲的脸上就没有了笑容,一家人各个都很不安。

上轿子的那一刻,母亲就坐在正屋桌子旁边吸水烟,当两个姑娘跪在她面前告别说:“额娘,我们走了。”

母亲强忍住泪水,对着两个女儿一人打了一个巴掌,对她们说:“只当给我没生你们这两个女儿。”

说完这些她就进了屋子,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一天都没有出来,也没有吃东西。

珍妃和瑾妃都明白母亲的不舍和痛苦,这一天说是办喜事,整个家族的气氛却像是办丧事一样,每个人都是沉郁的。

即便过去了很久,家中提到珍妃和瑾妃依旧满面愁容,一直到听说两个姑娘都被封了贵妃,珍妃也备受光绪皇帝的宠爱,家人才算是终于松了一口气。

瑾妃在娘家的时候排行第四,珍妃排行第五,所以后来家里人喊她们“四主”和“五主”。

从她们进宫之后,家人就不敢在家中喊两个姑娘的真实闺名,以至于家族的后人也不知道她们的真名到底是什么。

羡慕珍妃更羡慕慈禧

珍妃和瑾妃,在宫中的境遇完全不同。

裕隆皇后,珍妃和瑾妃都是慈禧安排给光绪皇帝的,光绪帝一点都做不了自己的主。

这三个女人,光绪帝最喜欢的是珍妃。

裕隆皇后说起来是慈禧的侄女,但并不是特别得慈禧宠爱,她比光绪皇帝大三岁,容貌才华都不是特别出众,光绪帝对她提不上喜欢,只能说是硬凑合的夫妻。

瑾妃从小就生活在珍妃的阴影之下,她在家中是长女,从小被教育要让着弟弟妹妹,就是个本本分分委曲求全的人,要是嫁在普通人家,她贤惠温良,又写得一手好字,应该会受到丈夫的疼爱。

但光绪看多了这种规规矩矩的贵族女子,对瑾妃提不上兴趣,一直到死之前对瑾妃都是冷冷淡淡的。

但13岁进宫的珍妃就不一样了,她的容貌要比裕隆皇后和瑾妃漂亮很多,而且活泼可爱,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光绪一直生活在压抑之中,慈禧给他挑选的人他原本都想冷漠对待,而珍妃如此优秀,让他忍不住去亲近。珍妃也给生活烦闷的光绪带来了温暖。

光绪对珍妃百般疼爱,平时在书房读书写字的时候,也会让珍妃在一旁伺候着。

妹妹如此得宠,瑾妃从来没有表现过一点点嫉妒。她离家之时就知道,她和姐姐一荣俱荣,只要珍妃得到皇帝的宠爱,她在皇宫中的日子就不会难过。

瑾妃不是傻子,不会去跟姐姐过不去,也不会跑去光绪帝面前说委屈。

隆裕皇后就不同了,她对珍妃非常不满,总是在慈禧面前搬弄是非,慈禧刚开始并没有多干预珍妃和光绪。

隆裕这种低情商的处事方式让慈禧感觉到厌烦,倒是珍妃让慈禧很是满意。

因为珍妃字写得好,那一阵子慈禧要赐给大臣的福寿、龙虎等题字,都是珍妃代笔的。她还有意培养珍妃的书法水平,指派才女缪嘉惠给她做书画老师。

光绪帝宠爱珍妃,瑾妃从没有想过争宠,但慈禧对珍妃的疼爱让她的内心种下了一颗种子,她真正感觉到一个女人的权力对前朝后宫的影响。

她羡慕珍妃,更羡慕慈禧。

在珍妃最受宠的时候,还会代替皇后参加宫里的一些大典。

宫里规矩很多,皇后要穿盆底鞋,要走丁字步,一步一安,还要磕达儿头。在请安和磕头的时候,头饰和耳饰都是不能乱摆的,磕头的时候也要端端正正,不能太偏。

说起来也是讽刺,隆裕处处看不上珍妃,但这些规矩又学得不如珍妃好,大典仪式只能让珍妃上。

珍妃能做这些,光有光绪皇帝的宠爱是不可能的,最起码得到了慈禧的默认。

有一年夏天,慈禧要去颐和园避暑,临走之时带走了皇后和瑾妃,珍妃就这样留在紫禁成和光绪帝朝夕相处。

如果慈禧刚开始就对珍妃非常讨厌,是不可能将大典这样重要的事情给她做的。

珍妃被害不敢反抗

珍妃大胆开放,什么新鲜事都喜欢尝试,她喜欢拍照,慈禧也喜欢拍照,本来也算是个好事。

但珍妃买了照相机之后,拍照“不拘姿势,任意装束”,在自己住的景仁宫拍照也就算了,还在皇帝的养心殿拍照,珍妃平时穿着男装在宫里走动,甚至会穿着光绪的衣服拍照,让慈禧觉得丢了皇家的颜面。

珍妃命令一个太监在东华门外开设了一个照相馆,这件事被慈禧知道了之后不仅封了照相馆,还把这个为珍妃办事的太监给活活打死了。

但这些都还是慈禧和珍妃矛盾的开端。

他他拉氏的后人说,珍妃被慈禧投井是因为珍妃痛斥慈禧卖国,她支持光绪帝变法,最后投井自杀。

而末代太监孙耀庭回忆说,珍妃被打入冷宫的原因,第一是卖官鬻爵,第二就是干预朝政。

在宫外,珍妃的几个哥哥一直在给她活动,谁像当官就找她买,珍妃只需在光绪耳旁说几句好话。

珍妃为什么要这么干?就是和慈禧学的。

根据当时宫里的老人回忆,珍妃卖过最大的一个官是上海道台,这件事连光绪都惊动了。只要送钱上来,就算是文盲,珍妃也会向光绪推荐,后来连光绪都连连摇头,觉得不妥。

因为风头太盛不知收敛,慈禧让人把珍妃丢进了井里。

没想到慈禧亲自挑选的三个女人,只有低调到不起眼的瑾妃活到了最后。只不过因为受了珍妃的影响,什么都没有参与的瑾妃也受了廷杖,后来被降为贵人。

珍妃死的时候只有25岁。

谨小慎微的瑾妃明明知道妹妹的遗体就在那口井里面,却连打捞都不敢。

慈禧大概是怕逼死珍妃这件事闹出去丢人,从西安回来之后对外宣称珍妃是免于洋人侮辱所以投井自杀的,给珍妃恢复了名誉。

这时候距离珍妃死亡已经有一年半了,慈禧下旨把珍妃的遗体捞上来。

那口井的井口很小,珍妃的遗体怎么都打捞不上来,慈禧大怒,要对珍妃全家问罪。

珍妃的父亲吓得魂不附体,只能寄希望于神鬼,他摆上香案,又是烧香又是磕头,求珍妃显灵救救全家的性命。

后来总算把珍妃的遗体打捞上来了,珍妃的一条腿还是弯着的,家人将腿捋直了,也不敢给珍妃举行什么葬礼,直接草草葬到了西直门外的田村里。

而瑾妃一直到这个时候,才敢一个人悄悄来到妹妹溺亡的井前,烧了三天的香。

珍妃的死,对瑾妃的影响是很大的,她心中始终压着一块石头,懦弱的性格让她不敢为妹妹报仇,她也知道妹妹实际上是有过错的,她对慈禧害怕到极点。

瑾妃的卑微和顺从,让慈禧懒得再找她麻烦。瑾妃终于熬死了光绪帝和慈禧,看到新帝即位。

隆裕皇太后年轻时对珍妃要多恨有多恨,可也是她最后下旨把珍妃的灵柩从田村移到了崇陵,也不知道她到底是为了保全皇家的面子,还是终究觉得珍妃是个可怜人。

一直到移灵的那一天,珍妃和瑾妃的娘家人才总算敢在珍妃坟前痛痛快快哭了一场。

模仿慈禧逼死溥仪生母

1913年3月12日,溥仪晋封瑾贵妃为端康皇贵妃,隆裕太后病逝之后,瑾妃就成了抚养溥仪的养母。

如果隆裕能多活几年,瑾妃和溥仪的关系也不至于这么闹僵。

瑾妃对溥仪管得很多,方方面面都有向是慈禧看齐的意思。她学会了毒打太监,利用太监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溥仪身边的太监渐渐都换成了瑾妃的人。

这些都很伤溥仪的自尊心。

瑾妃对溥仪管教很严,一直到一天冲突大爆发,太医院里一个叫范一梅的太医被瑾妃辞退了,这成了压倒溥仪的稻草,他对着瑾妃发了脾气。

瑾妃为了出气,将溥仪的祖母和母亲都叫去,对着她们大发雷霆。

瑾妃很会拿捏溥仪的弱处,对着溥仪叫喊没有什么效果,但为难溥仪家里的女眷,溥仪一定会心服。

瑾妃这次发飙把溥仪的祖母吓得够呛,带着溥仪的母亲给溥仪连连磕头,请求他和瑾妃赔不是。

溥仪本来还是想要给家人出气的,耐不住母亲苦苦哀求,最后去和瑾妃道歉了。

溥仪的母亲也是贵族出身,从小到大没有被人这么训斥过,她个性要强,受不了这个刺激,回去之后就吃了鸦片烟自尽了。

瑾妃想学慈禧,奈何根本没有慈禧的胆,溥仪母亲的死把她吓到了,她很害怕溥仪找她算账,再也不敢对溥仪大呼小叫,变得格外随和。

溥仪和瑾妃的关系有所缓和,可惜了溥仪母亲的一条命。

一直到溥仪晚年,喊瑾妃一直是“端康”,从来不会喊一声额娘,而且一谈到她打宫女、太监就非常嫌弃。

孤独死去一生悲剧

除了和溥仪关系不好,瑾妃自己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宫中改制后,溥仪允许后宫的娘娘们的女性家人每年二月和八月进宫省亲。

从前珍妃有一个贴心的宫女姓白,宫里人都喊她白宫女,珍妃被贬之后,白宫女受到了牵连,被赶出了宫。

白宫女出宫之后无依无靠,珍妃的娘家就收留了她。

瑾妃想念珍妃,很想见一见白宫女,所以瑾妃的生母和嫡母偷偷把白宫女藏在车里带进了宫。瑾妃询问白宫女珍妃生前所受的苦,心情更是沉闷。

母亲告诉瑾妃,珍妃的遗物已经全部都烧掉了,家里也不会有人敢提,好像从来就没有这个人一样。

1911年,清帝退位,根据“清室优待条例”,皇族依旧可以享受一定的尊荣,生活上也享受优待。

即便清王权已经坍塌,宫中的妃嫔们还是要守着过去的规矩,瑾妃的生活依旧不自由,娘家人还是要按照旧制按时来宫中看瑾妃,到了晚上就必须回去。

40岁的瑾妃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还得了甲状腺肥大病,眼珠子都突在外面。

1922年12月1日,溥仪大婚,在瑾妃的干预之下,溥仪不得不选婉容做皇后,这让他心中烦闷。在大婚之前,他还要封端康皇贵妃为“端康皇贵太妃”。

溥仪大婚之后,瑾妃生了很长时间的病。娘家人赶紧去宫里面看她,她虚弱地说:“从皇上大婚,我就没有好过,大婚那天用的是洋鼓和洋号,半夜里敲得我心都要蹦出来了,最近几年我总感到不舒服。”

皇帝大婚都是午夜进行的,瑾妃在身体最虚弱的时候受到了惊吓,即便如此,她也不敢出宫住在娘家。

大病一场之后,瑾妃更加想念自己的母亲和娘家人,她为了每天都能见到母亲,还想到一个主意,在景山东街东侧中老胡同购买了一处房产,这套房子的院子很深,东院还有一个花园,花园上面有一座假山,假山上面有个亭子,只要站在亭子上用望远镜往南方看就能看到故宫。

所以瑾妃和母亲约好了时间,一个人站在假山上,一个人在故宫御花园的亭子里面,两人就这样远远地看一眼。

这一看就是好几年,瑾妃还是病倒了。

这紫禁城里面根本没有瑾妃的血缘至亲,多的是猜忌她的人,可她偏要在冷冷静静的宫殿里过完自己的一生。

母亲站上小亭子再也看不见瑾妃了,心中太过伤心,也是一病不起。

瑾妃在皇宫里孤单单地熬了好多年,一直没有机会回家省亲,一直到母亲办70大寿的时候才借机回了一次娘家。

本来以为瑾妃回家可以和亲人快乐地度过一段时光,而她一进家门就开始和家人解释,她对珍妃的死很难过、很愧疚,她知道珍妃在临终前所受的苦难,也知道慈禧的手段,不是她不想保护珍妃,妹妹屡次得罪慈禧,她要是还和妹妹一样,整个家族都会受到牵连。

原来这些话,瑾妃在心中憋了20年,说完这些,她好像也没有什么念头了,省亲不久之后,瑾妃就病逝了。

而她的母亲因为瑾妃的这些话伤心过度,一直瘫痪在床上,就吊着一口气,家里没人敢告诉她瑾妃的死讯,她也没有熬多久就过世了。

而瑾妃的父亲办完妻子的丧事之后也因为伤心劳累而去世了。

当时很多人都说瑾妃不应该回家给母亲祝寿,因为母亲受不了娘娘的祝寿。

这时候冯玉祥回师北京,到处都是乱作一团,瑾妃家没有人敢去宫里,宫里也就将瑾妃的灵柩停在了永和宫里。

一直过了好几天,娘家人才被喊进宫,对着灵柩匆匆磕了两个头就走了。

瑾妃活到51岁,谥号为温靖皇贵妃,她是最后一个葬入帝王陵寝的清皇家人员。

14年后,瑾妃的墓被盗墓贼当作珍妃的墓凿开,墓内的珍宝被盗掘一空。无论是生还是死,冥冥之中,瑾妃的命运都会被珍妃影响。

瑾妃入宫三十几年,从没有一年是真正顺心过的。珍妃虽然死得早,但她和光绪还有一段真情在,瑾妃一辈子谨小慎微,从没有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都说活到最后的才是赢家,瑾妃享受了荣华富贵,但爱她的人都不在身边,她只能像金丝鸟一样囚困在牢笼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解密:富察傅恒这个人在清朝清缅战争不严什么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傅恒曾督师指挥大金川之役,降服莎罗奔父子。之后力主攻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他担任了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前编”“续编”的正总裁,并撰写了《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等书。他身患重疾,仍率兵1.3万余人,分三路入缅甸作战,屡败缅军。1770年病卒,谥文忠。1796年,推恩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入祀贤

  • 从三个方面分析《民国小贾碧玉》影视人物的产生及具体呈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在对民国时期“小碧玉”形象下的类型分类的基础上,参照民国时期的主人公小林蛋形象分析情境内容的表现。民国影视剧《光芒》。在影视剧《光芒》中,小铃铛的角色是一名来自普通家庭,活跃在街头的女裁缝。他是可怜的英雄程亦之的童年伙伴。在场景的选择上,既不会浮华,也不会过于封闭保守。通常选择一个小而朴素的中式

  • 民国才女有钱有颜,却打烂一手好牌,生前女儿不待见死后无人祭拜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民国十大才女,民国绝色美人,民国最坏的女人

    更可悲的是,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在38年前也是孤身一人在英国阴冷潮湿的地下室。母子二人,殊途同归。黄逸梵名气虽不如女儿,但也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奇女子,她奋力与封建旧礼抗争,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女人,也是中国近代的环球旅行家。张爱玲曾经形容母亲是踏着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1896年,黄逸梵出生在南京的

  • 土匪来了怎么办?这个民国小县城很聪明,两次遇土匪都化险为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民国县城民国时期的小县城,也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一般情况下,县城主要依靠保安团防备土匪,保安团源自民团,缺乏训练,力不强,遇到强敌往往直接逃跑。除此之外,县城还有商团武装,这是商会组织的武装队伍,主要是保护商人的利益,力也不是很强。实际上,保安团和商团武装,不会完全听县长的指挥。县长能顺利调动的,只

  • 为什么清朝的官僚集团无法架空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1、清承明制在网上,清粉和明粉之间水火不容。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清朝的前身建州女真,在明朝时候,和原始部族差不多。而建州女真在和明朝交战的过程中,想在制度上和明朝对抗,就只能仿照明朝的制度。说白了:建州女真哪里会搞什么制度设计?建州女真的制度设计,全都是山寨明朝来的,所谓清承明制。其

  • 给瓷器打个“蝴蝶结”竟卖出2.07亿,这个乾隆“尤物”什么来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域鉴2023-01-06 17:30湖南匠心计划创作者,湖南域鉴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官方帐号,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关注包袱瓶如果给瓷器打上一个蝴蝶结,会是什么模样?不禁会让人感叹,美得是那样奇妙!在香港2019年的一次秋拍中,一件清乾隆料胎黄地画珐琅凤舞牡丹包袱瓶,以2.07亿港币成交,令人咋舌。“清乾隆

  • 换个角度看雍正王朝03:恢复安定,封他为太子,康熙打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雍正王朝康熙深度解析,雍正王朝康熙的权谋,雍正王朝哪一集康熙考虑传位

    下次预定。在江南募捐取得实质性进展后,康熙命太子胤礽和他的三位重臣在长春园召开御前会议。开会的起因是四阿哥胤禛在扬州召集灾民,逼迫盐商捐钱。“我这里有个奏章,说胤禛他们在扬州纠集灾民,逼迫富人捐钱,今日请书房里的各位商议,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康熙的意思很明确。他只是想知道朝廷如何看待胤禛的“激进”做

  • 有趣的故事曾国藩的鬼神观,不靠谱的野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异能乱神,小孩子不说话”几乎成了儒家名言。但是,历史上很多大儒都在重复鬼神之说,似乎忘记了这句话。曾国藩也不例外。他曾说过,“我这辈子都不信鬼神”。他在家信中提到风水,“我最不相信的就是风水”。从这个角度看,他似乎在遵循的格言。但与此同时,大量文献也证实了曾国藩确实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一生中也

  • “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纪念馆革命文物精品展”在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开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纪念馆革命文物精品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开展“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纪念馆革命文物精品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开展淮海战役是在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胜利展开之际,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淮海战役的胜利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伟

  • 一个丑陋的高中状元,乾隆想出一联来刁难,乾隆答对了下联就封了;探花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外貌”可以说是当今大众看人的第一印象。一个好的“外貌”绝对能给你加分,不管是面试还是相亲,因为谁都知道“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古代没有更发达的信息量,只能看到身边的人和事。说实话,你并没有那么高的“眼光”,长相的美丑直接决定了你的命运。一、古代官员的“大任制”上一个封建制度为主的朝代,文明的发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