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国书”编纂完成后还有进奉仪式?聊聊南宋时期的“进书仪”

古代“国书”编纂完成后还有进奉仪式?聊聊南宋时期的“进书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999 更新时间:2024/2/20 12:12:48

宋神宗

进书仪主要指将官方编纂的宗室谱系属籍、君主玉牒等皇室档案,实录、宝训、圣政类官修史籍以及其他君主著作安奉至专属殿阁的活动。

南宋绍兴晚期,官修著作在编纂完成后举行仪式进奉逐渐形成为固定的进书制度。进书仪制的确立、固定与完善体现了高宗朝后期以来对于祖宗朝史籍的崇奉之意,更多地赋予了“国书”仪制层面上的象征意义,其规制为南宋各朝所遵行。

一、“进书”类别与进书仪制

“进书仪”之名不载于宋代国家礼典的仪制条目中,而仅见于《宋史·礼志》,其中 “进书仪”条收录了自绍兴二十年(1150年)进呈高宗《中兴圣统》以来多种进书活动,涉及多种著作。就其类别而言,进奉之书应为“国书”,即官方修撰的政史类著作。

1. “进书”的类别

《玉海》总结进书类别为:“玉牒、国史纪志传、实录、日历、宝训、政要会要、仙源类谱、积庆图、御集、经武要略、敕令格式、宽恤诏令。”较之《宋志》更为详备,基本涵盖了南宋进书的所有种类。

进书按类别可分为四类:

第一,实录、国史、日历、宝训、政要会要等官修国史。始于绍兴六年(1136年)进呈《神宗实录》,曾举行相对简单的仪式,未成固定制度。

第二,君主《玉牒》、宗室属籍等宗室档案。

第三,君主御集、《经武要略》,皆为君主御制著作。北宋真宗朝以来,为已故君主编纂御集并专门建阁保存逐渐形成为一项固定制度。南宋继承北宋旧制,除收集此前散佚的北宋诸帝御集外,自《徽宗御集》始陆续纂修君主御集。《经武要略》则为枢密院负责修纂的有关武备兵略类国书。北宋仅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首见纂修。而南宋除度宗朝外均纂修《经武要略》,成为重要的国书之一,专于枢密院后建“经武阁”以收藏并行礼安奉。

第四,敕令格式、宽恤诏令,属诏敕类,虽履有纂修,但未见举行专门仪式。南宋时期举行进书活动的主要指前三类。

宋金“绍兴和议”

2.进书仪制的演变发展

宋金“绍兴和议”缔结后,威胁高宗统治的隐患削除,为“继承前朝的大义名分,借此追求自身的正当性、绝对性”,史籍修纂工作逐步展开。而仪制的重构与礼仪建筑的恢复更是绍兴后期的政治活动的重点。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定都二十年,而郊庙宫省始备焉。”“息兵后将二十年,而礼乐始备焉。”进书仪制正是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北宋神宗以前,进国史、实录等国书未见举行具体仪式。神宗时期稍重其事,进呈官修史籍有进读、顾问、宣坐、赐茶、赐宴等制。

北宋时期进奉国书并未事前专门令礼部、太常寺等礼仪典制机构讨论制定具体规程,也不设立专门的礼仪使等官,“不过宰臣率史官诣崇政殿以献而已”。加之北宋进奉国书仅限于国史、实录两类,次数不多,所以多临时措置。进书仪制至神宗朝虽已见雏形,但规模不大,仅宰相与史官数人参与,仪程也不固定。这更多是君主与史官之间私下、内部的小范围交流、庆祝活动,并非公开的国家礼典。

标志进书活动仪程固定化的是绍兴二十四年(1 154年)进奉《徽宗御集》关于宋代君主御集的进奉,北宋时期的记载相对简单。进奉御集仅见于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其时奉安《真宗御集》的天章阁建成,真宗“令两街僧道具威仪,教坊作乐”,自“玉清昭应宫安于天章阁”。

此为真宗在位时为奉安本人御集所行之仪,与其后奉安前代君主御集事体不同,仅此一见,为一时之制。其后北宋进呈君主御集即不见举行进奉仪式,并未成为固定仪制。自《徽宗御集》开始,进书活动渐趋固定完善,且为其后南宋各朝沿袭。

宋真宗

二、“进书仪”的仪制特点

1. 进书仪作为国家礼典

进书仪作为南宋初期确立并固定化的仪制,它与同时期景灵宫奉安神御、神主衬太庙仪式规程基本相同。景灵宫作为奉祀宋代始祖的“原庙”,是太庙之外最重要的祠奉历代帝后神主、御容场所。在仪程规制上,进奉国书与景灵宫、太庙的奉安神御、神主之间具有相似性。进书仪作为国家礼典,有将“国书”作为君主神格代表之含义。这是由于进呈国书“事干国体”,南宋朝廷对于进书仪制格外注重之故。

2.《徽宗御集》进书场所为天章阁

天章阁自北宋时期即奉藏君主神御,是皇城内重要的宗庙场所。南渡以来,天章阁作为重建景灵宫之前祖宗神御、御容最为集中的收藏地点,专称“天章阁神御”。此外,留存于行在的宗室属籍、祖宗御制等国书亦集中藏于天章阁。绍兴十三年(1 143年),景灵宫神御殿建成后,天章阁依旧是安奉神御的重要场所。每逢“时节、朔望、帝后生辰”,皆于天章阁举行荐献御容仪式,以示崇奉之意。其作为礼仪空间的重要性始终存在。

绍兴二十四年(1 154年)重建天章阁,是绍兴和议以来重建行在宗庙建筑的重要事件,其建成意味着国家礼仪建筑的恢复基本告毕。与此同时,进呈《徽宗御集》仪制的确立也从仪制的层面表明南宋时代进书仪走完备。

太子加冠

3. 进书礼仪规格位列高层礼典

在绍兴晚期进书仪完善的过程中,除仪式规程仿照进奉神主外,礼仪规格也位列高层礼典。以举行进书仪前的奏告制度与仪仗规格为例:奏告是施行国家高规格典礼的前期仪式,告礼的施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典礼的规制与层级。

绍兴晚期以来除北宋告礼礼目外,逐渐扩大了使用告礼的门类。据《宋志》概括而言,除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叛盟兴师”、开禧二年(1206年)北伐“吴曦伏诛”、端平元年(1234年)人洛“获完颜守绪函骨”等军国大事行告礼外,其他多为举行进书仪之前举行奏告,表明南宋进书仪在国家典礼中所占分量非常重。

从标示礼仪规格的仪仗规制来看,《献通考》记述高宗朝以来的仪仗等级时说:“高宗中兴后,唯设大驾、法驾及黄麾仗……黄麾细仗,五百人,迎奉册宝、玉牒、国史、圣政、会要、日历、御集、宝训用之。细仗,一百人,进呈圣德事迹、经武要略,及独进玉牒用之。”

黄麾细仗,北宋用于文德殿发册、太子加冠等高级别大礼。出于对国书严奉宝藏的目的,也由于仪程固定化与君主亲自主持参与,进书仪在立仗制度上进人高级典礼序列。

三、进书制度导致推恩加官泛滥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确立进书仪制以来,进书活动成为其后南宋朝廷例行的政治活动。由于朝廷在补修北宋缺失的国书同时还需要修撰本朝史籍,导致进书活动频繁举行。隆兴、乾道后,进书基本每年皆举行一至两次,加之参与典礼的官员群体庞大,导致典礼后推恩加官逐渐出现泛滥问题。

名义上领衔进呈的宰执以提举官的身份参礼后例皆得以转官。由于官阶已高,可转空间有限,多辞免或回授。绍兴晚期,秦桧就多次领衔进书,因当时其本官已晋太师,无法再行转官,只得依例回授亲属。例如,《徽宗御集》进书加恩回授,“赐直秘阁吴益三品服,封秘阁修撰,秦堪妻赵氏为令人”。

对于参与进书的修书官与胥吏、内侍而言,进书推恩成为升进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样弊端丛生。虽然有修书官主动提出辞免,如乾道四年(1168年),国史院编修官李焘就曾辞免进呈钦宗实录、帝纪后所获得“转一官,减一年磨勘”的推恩待遇;同时,提举官、右仆射蒋芾也辞免转官推恩。然而此种情况比较少见,更多的是借助进书得以超速转官。较典型的例子有孝宗朝的盖经,他半年的时间凭借进书得以超转三阶。

由于进书推恩成例的存在,使得推恩浮泛的弊端不能根本消除,“一遇进书,虚文浮费不可胜举”。为解决名秩轻授以及费用浩繁的问题,朝廷时常对进书的推恩范围与恩赏程度加以限制。孝宗朝以后,国家试图通过减少进书活动和缩小推恩范围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因典礼条例因袭旧法,效果不尽人意。

李焘

四、总结

自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呈《徽宗御集》以来,进书仪制上由简至繁,参礼官员范围扩大,皇帝亲御前殿受书,礼毕奉安至各殿阁,规模上由内部小范围的交流转为公开大规模的仪典,推恩范围与恩赏程度较此前进书扩大,进书的大体环节自此业已完备。其适用范围逐渐扩大至御集、国史、会要等国书方面,并为南宋各朝所遵行,成为国家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宋会要辑稿·职官》

2.《南宋馆阁录》

更多文章

  • 他是辛亥革命后第一次北伐总司令,37岁却被军阀黎天才乱枪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季雨霖(1881—1918) 说到季雨霖,有这样一件事:武昌首义时,季雨霖在北京。闻讯后昼夜兼程,于10月12日到达汉口过江去武昌。由于武昌革命军政府戒严,城门关闭,不许出入。季雨霖递入名片,城内欢呼,奔走相告:“季大人回湖北来了!”季雨霖之所以受到这样的重视,是因为他在革命军中的威信。果然,他被

  • 慈禧宠爱的太监道士刘得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满清立国之初,就参考明代的制度让太监充当道士、僧人,管理宫内的寺庙,所以有清一代有不少太监皈依了道教,而一些太监还做到了兴隆寺、护国寺等著名寺庙的主持,刘得印即是其中的一位。刘得印是直隶东光人,少年时代随家人迁居到北京,之后净身成为太监。刘得印为人聪明伶俐,八面玲珑,小小年纪就受到清廷高层权贵的青睐

  • 腐败的清王朝到底赔了多少钱给西方列强?说出来让你感觉非常气愤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王朝的腐败,清王朝真实事件,清王朝的覆灭是偶然还是必然

    据统计,这段时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各国签订一系列的条约,达到1175件,不仅要赔钱,还要割地,丧权辱国。这些条约直接加重当时我国人民的经济负担,使我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清政府到赔了多少钱给外国政府?清朝灭亡后,这些钱还要不要赔,怎么赔?说出来可能让你感觉非常气愤!历史背景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

  • 光绪为何不杀掉慈禧太后,独自掌权?溥仪:这3个后果他承担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光绪为啥不杀了慈禧,慈禧太后和光绪有关系吗,光绪和慈禧太后的矛盾

    当然了,这些说法或许有一定道理,但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的话,清朝的覆灭是历史前进的必然,慈禧只不过是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而已。但这并不是说,清朝的覆灭,慈禧太后就一点责任也没有,相反,她难辞其咎。只是我觉得,我们在论述历史的时候,不能太过局限。俗话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每个人的看法都有各自的

  • “八爷党”有雍正的卧底?此人被策反了,雍正让他自尽谢罪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九阿哥胤禟与十阿哥胤䄉被视为胤禩的左膀右臂,其实,纵观整个夺嫡过程,九阿哥胤禟才是出力最多的一个,他先是支持八阿哥胤禩,然后又力推十四阿哥胤禵,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反观十阿哥胤䄉,虽说也是皇八子党的骨干,但却没有胤禟那般积极,这也是雍正继位后,对胤䄉网开一面的原因之一。那么,九阿哥胤禟究竟有

  • 雍正为何不杀痛骂自己的曾静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曾江是湖南郴州人,是当地的生员,曾经在州学考试中名列前茅而受到当地知识分子的推崇,但不久后又因成绩问题而被除名,只能隐居读书。曾静自认为才高八斗,没能进入朝廷为官完全是清廷的责任,因此对清廷和皇帝雍正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曾静听说过不少关于雍正残暴无情的传言和所谓的宫闱秘事,又将时任川陕总督岳钟琪误认为

  • 孙中山之女孙婉:因婚姻与父亲关系紧张,后半生生活窘迫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婉儿啊婉儿,是我对不住你”人在即将咽气之余,内心就已感应到停留的时间不长,也会在这个时候说出最挂念的心事。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病重之际最放心不下、最觉亏欠的就是他的小女儿孙婉。孙婉常言道: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连家人的关怀给予的都非常有限,没想到孙婉长大后竟因为婚事对他心怀怨恨

  • 晚年宋庆龄:养女成了她的“脚”,为何拒绝与孙中山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民国时期的宋家两姐妹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羡慕,宋庆龄端庄优雅,宋美龄张扬时尚,姐妹俩不仅出身高贵,而且嫁的也都很好。姐姐宋庆龄嫁给了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而妹妹宋美龄却嫁给了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虽然是蒋介石的第三任妻子,但是宋美龄却深得蒋介石信任和喜爱,和蒋介石也是势均力敌的政治强人。这对姐妹

  • 多尔衮有11个王妃,后代如何?只留下一个下落不明的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多尔衮,人们大多只关注他带领八旗入关定鼎中原的功绩,却很少提及他的子孙后代,这位叱咤清初风云的一代枭雄,后代如何?很遗憾,他只有一个下落不明的女儿。当然,也有一个过继来的养子。1、少年丧母的和硕额真天命五年(1620年),大金国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这一年,大贝勒代善被废掉太子之位。随后,阿

  • 为顺治狂生三个儿女,姓氏却让人疑惑不解,专家:真相大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顺治只活了23岁却有14个孩子,500万元的顺治通宝铜钱,顺治与董小宛

    1、顺治帝的儿子顺治六岁登基为帝,二十四岁去世,在位十八年,在这十八年里,他先后纳了37位后妃入宫,其中包括四位皇后,七位正妃,九个庶妃和十七个格格。这37个女人一共为顺治生了八子六女共14个儿女,我们来看一下。首先是皇子。顺治帝的长子名牛钮,此子生于顺治八年十一月初一,当时顺治才不过14岁(1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