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头携满字,谁人能识古乾元”,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开创贞观盛世,堪称圣明君主。但在后世的史书记载中却始终有个污点无法抹去,那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通过武力夺取皇位并且杀掉了自己的两位兄弟。那么,对于他的侄子和侄女,李世民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01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数量很多,据记载,太子李建成共6儿5女,而李元吉也有5子6女,可以说是很巧合了。这20多个侄子、侄女,对于李世民来说自然是很大的威胁,他需要时刻提防他们的复仇。
于是,李世民为了永绝后患就一口气将所有侄儿都给除去了!但令人费解的是李世民却将侄女留了下来,这又究竟是何缘由呢?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注重孝义,正所谓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所以李世民一口气杀了10个侄子,可以说是斩草除根了。
手段虽然残忍,但是却换来了皇权安稳。因为李世民与太子和李元吉两家已经结下深仇,如果放任这些侄儿,那么在未来他们必然会为自己的父亲复仇。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李世民自然不会仁慈,宁愿被指责也要除去大患,这就是他的魄力。
但侄女却不同,她们在古代是没有复仇能力的,所以李世民就放过了自己的侄女。内里原因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很大的缘由。在古代男尊女卑,婚姻讲究出嫁随夫,女子在出嫁后就是属于夫家的人了,跟原有的家庭是要一刀两断的,因此在古时候即使是娘家遭罪也不会牵连到婆家,出嫁的女儿也可以置身事外。
因此,李世民在诛灭侄子之后就绕过了侄女,也是出于这一层面考虑,她们是没有复仇能力的,自然够不上威胁。据史料记载,李建成共有5个女儿都被李世民饶过了。其中有详细记载的就是次女闻喜县主李婉顺了。
玄武门时,李婉顺年仅4岁,躲过了一劫。等到17岁时,李婉顺还被按照皇室成员对待,被李世民封为闻喜县主。同年,她被赐婚给著名才子刘应道,夫妻婚后感情美满,可以说是善始善终了。
李元吉的女儿中有记载的共5位,她们分别被封为:归仁县主、新野县主、文安县主、和静县主以及寿春县主,都被李世民安排了不错的婆家。其中寿春县主被赐婚给杨豫之,杨豫之是高祖李渊的外孙,父亲是杨师道,可以说是名门贵族了,这桩婚姻也是门当户对。
新野县主则嫁给河东裴家,和静县主也嫁入薛家。而文安县主则被许配给段俨,也是高祖李渊的外孙,在望族之列。不管李世民的手段如何,她对几位侄女手下留情而且为她们在成年后安排了不错的归属,已经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
当然这一点跟她们是女子之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当时的环境下,出嫁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从此就是夫家的人了,因此太子和李元吉的部下即使企图东山再起,也无法依靠女子去聚拢人心。
而除了侄女外,对待李元吉的妻子,李世民的手段就没有那么柔和了。据记载,在李元吉死后,他的妻子杨氏被纳入宫中,但却没有任何名分。在之后杨氏为李世民生了一个儿子,叫做李明,也没有得到分封,反而被过继为李元吉的嗣子,相当讽刺。
在李世民晚年时,杨氏先一步去世而后被安排与李元吉合葬。但在对待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时,李世民却截然不同,他不仅未有冒犯反而是十分敬重。按照常理而言,郑观音岁也是姿容绝世,是典型的美女,他在背负了霸占弟媳妇的恶名后,又怎么会顾忌嫂子呢?
其实这里面另有隐情,李世民霸占杨氏,并非色欲熏心,他的目的在于报复李元吉,因为正是李元吉的整日挑拨,才使得他与太子间势同水火。而对郑观音的敬重则是出自尊重嫂子。因为他与李建成间的纠纷由来已久,难以避免,争斗的结果只凭本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恩怨。
李世民作为古今贤明君王,做的事情很多都是出于政治考量。诛杀侄儿是为了巩固皇权;霸占杨氏则是为了给奸佞之辈警告;而善待太子遗眷郑观音和侄女,则是为了博取好名声。
结语
李世民是唐朝最为卓越的君王,文治武功鲜有企及者。在政事方面更是有君王气度,从善如流,即使面对谏臣也能包容脾气,虚心接受,因此所谓白璧微瑕,对于些许的不足我们也无需去挂怀。
参考资料:《咏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