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为何一生都没有称帝?他有哪些考量呢?

曹操为何一生都没有称帝?他有哪些考量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546 更新时间:2024/2/16 0:29:53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代枭雄,还有很少的一部分说曹操是“一代奸雄”。其实枭雄也好,奸雄也罢,这些都不足以描述曹操那灿烂辉煌的一生。 很多人都不了解为什么大权在握的曹操为什么不自立为皇?那九五之尊的椅子,一直就摆在曹操面前,只要他的一句话那把椅子就属于他了。虽然看起来确实如此,但是那一句话真的不是那么好说出口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

汉献帝刘彻这一生,过得十分窝囊,先是董卓擅权,后是曹操当国,他只是一个傀儡,见到董卓也好,见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战栗不安的。但话说回来,他若无董卓,当不上皇帝,若无曹操,说不定他被那几个兵匪头子李傕郭汜之流,结果了性命,也有可能的。可是,江山坐稳了,大权旁落,便不甘心做一个符号式的统治者,成为曹操手下的一个高级俘虏了。于是,便要搞复辟了。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虚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尝试的一种危险游戏。

最高权力,也是最高的欲望和诱惑,对汉献帝来说,当然想完整地得到它,而旧政权的维护者,前如受衣带诏的董承、王子服,和伏完、穆顺之辈,后如许都暴乱的耿纪、韦晃之流,他们甚至要比刘彻更热衷于推翻曹操的统治。因为皇帝作为一个高级俘虏,尚可得到优礼有加的待遇,而等而下之的旧政权的既得利益者,则是明日黄花,自然连做梦也想恢复失去的王国,因而这些丢失得更多更多的臣下,复辟之心,甚于帝王,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拥有最高权力,却又不是九五之尊的曹操,对于任何觊觎这份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总是格杀勿论,疯狂镇压的。正因为他自己无法得到这份崇尊之位,别人想得到,他一定是要与之拼命的。

因此,他的内心是充满了矛盾的。正如他给行军时拟的口令“鸡肋”一样,吃,吃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他一方面把自己的女儿曹节下嫁给汉献帝,除了政治上的笼络外,不能说曹操对于这个尽管是符号的皇帝,未必敢太不恭敬。但另一方面,又根本不每日朝见,履行一个臣子的义务。

一方面,他不断地在诗文中表露自己,如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虽是对于周公的褒扬,实际也是在自况;如在“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中,对于西伯始终以臣事殷的赞美,其实也是在自我表扬。另一方面,却又根本不把比自己小26岁的献帝放在眼里,动不动跑去发一通脾气。吓得刘彻战战兢兢,向他恳求:“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那意思说,你高抬贵手,放我一条生路得了。

尽管汉献帝拱手要把这个皇帝位置让给他,恨不能请他曹操马上履位,但他始终不称帝,只为王,这是他诛黄巾起兵以来数十年的既定方针。后来人称他为奸雄,曹操一生,最奸之举,莫过于不夺帝位,而拥帝权,既捞取名声,又得到实惠了。

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得很透彻。“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他不当,谁也别妄想。

如果他要当皇帝的话,从山东进军洛阳时就可以把献帝废了。曹操一辈子不敢行此事,就因为有董卓的例子在。他知道,在汉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比他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得天应人些。他若废帝自立,第一,诸侯会联合起来反对他;第二,即使能用武力逐个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然而,他无法使整个士族阶层服贴。这就是他所比喻的炉火,也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谋远略。一旦他登上帝位,这些人马上会成为他的对立面。尽管他杀掉了这个阶层的许多头面人物,如孔融崔琰,但整个阶层,他是不敢小视的。其实,他未必不想过一过皇帝瘾,可是一看手下的首席谋士,最忠心耿耿的荀彧荀攸叔侄,连他称王都持反对态度,他只好抑制这个欲望,因此,谁要是碰他这个痛处,绝对是严惩不贷的。

通常,人到了晚年,慢慢地失去自我感觉,便要糊涂昏聩,贪大树功,倒行逆施,期求不朽,终于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所以,孙权拍他马屁,要他即位承大统,他一笑拒之。而一直保持清醒到最后一刻,确实是不容易的。

但到了他儿子曹丕手里,新的一代人,对于汉王朝往日的威仪,已不在话下,只是死狗一条。与其辅主为臣,不如篡汉自立。在诸侯大部顺服,士族基本归心的客观情势下,旧的君臣框架,已成形式,汉祚的延续,根本毫无意义,所以取而代之,也是历史的必然。若是无曹操数十年的营造,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士族阶层,由仕汉的大多数,蜕变为仕魏的大多数,曹丕是无法坐上皇帝之位,而圆了他父亲一生未做成的梦。

因此,那些攫取权力的人,若是欲望超过了罔顾现实状况的程度,冷静下来,有曹操的一份清醒,也许不至于碰壁。

标签: 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到底是个暴君还是个伟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朱元璋既不是暴君,也不是一个伟人,他只是一个农民,即使他开创了200多年的大明王朝,但仍然改变不了他的农民属性。他不是暴君,他残忍的诛杀功臣,历史上开国皇帝没有比他更狠的,他那一批二三十人的创业兄弟最后能陪他走完的基本上只有汤和,更有不少人死于非命。而洪武四大案,屠杀不下十万,表面上残暴至极,但仔细

  • 一直游山玩水、饮酒作乐的李白,他的资金从何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白,唐朝,历史解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白的故事吧。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李白这辈子可不光只喜欢吟诗作赋,还特别喜欢游山玩水。而且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足迹可以说是遍布唐朝的大江南北。由此可见,他简直将游山玩水这一兴趣爱好爱到了骨子

  • 秦皇汉武的赫赫武功 当时的古人是怎么放假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秦汉放假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始皇、汉武帝会给官员放假吗,秦朝、汉朝有法定节假日吗?说起秦朝和汉朝,大家感兴趣的都是秦皇汉武的赫赫武功,有没有人想过,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当时的人是怎样放假的呢?有没有法定节假日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查查资料,看看他们当时一年放几天

  • 唐玄宗6年太上皇时期过得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6年太上皇时期过得如何?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公元745年,27岁的杨玉环,被61岁的唐玄宗李隆基册立为贵妃。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发生马嵬之变。这一年72岁的唐玄宗,将38岁的杨贵妃赐死,同年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因此,公元756年,72岁的唐玄宗已

  • 汉朝时期的巫蛊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样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巫蛊事件,汉朝,历史解密

    在汉武帝时期所发生的巫蛊时间中,而这起事件导致多数人而直接被杀死。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精明一世、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笔墨。在不同学者的心目中,对刘彻的评价褒贬不一。刘彻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历史功绩可圈可点,但对他的非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古

  • 胡雪岩被皇帝赏赐黄马甲,为何最后会被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胡雪岩是安徽徽州人,他家移居杭州的时候,他只有十三岁,是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也就是“官商”。说他是官,他是个二品官,被皇帝赏赐了黄马甲,手里掌握着不少实权。说他是商,是因为他算是当时安徽商界的代表人物,他曾经在世界各地多次买进军火,在全国开设了各种钱庄和药店,说他是官人可以,商人也可以。

  • 战国时期魏国为何是七国中第一个称雄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君主为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魏国的存在时

  • 司空曙:唐朝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司空曙,唐朝,历史解密

    司空曙,唐朝人(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初,或作文明。(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唐时广平府辖区为现在的广平县和永年县等。依永年县志记载,司空曙为今天的永年县)人。曾登科进士,韦皋为剑南节度使,曾召致幕府。累官左拾遗,终水部郎中。家贫,性耿介,曾流寓长沙,迁谪江右。苗发

  • 汉明帝刘庄的“夜梦金人”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明帝刘庄,汉朝,历史解密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作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身形高大,项有日光的金人,在空中飞行,最後落到自己的殿庭之前。自己见到金人後,心里十分愉快。第二天早朝,汉明帝召集群臣解梦。太学闻人傅毅回答说:“周昭王时,西方有佛出世,其身长一丈六尺,遍体金色。陛下梦中所见的金人,或许就是佛吧!

  •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是为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历来都被人们归结为妇人之仁这一场被人们讨论了2000年之久的宴会,似乎有了一个定论:那就是项羽不该无视亚父范增,更不该放走刘邦。但项羽有3方面的考量,使他不得不放走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正是他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