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国实力强大,也有灭秦国的雄心壮志,为何反被秦国所灭?这三点不如秦国

赵国实力强大,也有灭秦国的雄心壮志,为何反被秦国所灭?这三点不如秦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344 更新时间:2024/1/15 22:48:56

[var1]

之后战国七雄为了图强求存,各国都先后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魏国率先实行的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国家;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并且国力日益增强,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等等。

时间来到了战国中后期,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显露出吞并六国、问鼎天下的野心。不过赵国经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实力大大增强,俨然成为山东六国之首,是仅次于秦国的超级强国。赵国逐渐与秦国形成争霸之势,同时也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的最大阻碍,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对手。

不过赵国最终却被秦国所灭,那么这个曾经与秦国争霸的超级强国为什么反而被秦国给灭了呢?

[var1]

主要有三点原因:一、赵国虽强,但国力比秦国弱了一筹,毕竟秦国变法改革比赵国早了五十余年。

二、赵国地理位置处于劣势,东南西北皆有强敌环伺,是典型的四战之地。赵国要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就不得不考虑周边的态势,根本无法专心对敌或出击。而秦国唯一的西部大患义渠在秦昭襄王时期就被彻底解决,为此秦国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东出兼并天下。

三、 在战国时期,秦国自秦献公开始,历代国君皆是明君雄主,他们带领秦国不断壮大变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终统一了六国。而赵国继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之后,后世继位之君虽然也有一定才能,但与同期秦国君主却无法相比,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赵国因此逐渐衰落,以至于最终被秦国所灭。

[var1]

商鞅变法对比胡服骑射

秦国的商鞅变法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而赵国的胡服骑射基本属于军事方面的改革,只是建立起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强大军队,但无法直接使赵国变得富裕起来,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就足以媲美胡服骑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单从秦赵两国推行的变法改革来看,胡服骑射对比商鞅变法就已经弱了一筹,这也是赵国国力不如秦国的主要原因。

而且秦国变法要赵国早很多,秦国是在公元前359年开始推行《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预案,三年后初见成效,接着开始正式实行第一次变法改革,这次改革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之后又于公元前350年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变法,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并且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广县制,秦始皇也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此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以及作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更利于发展。而赵国是在公元前307年推行胡服骑射,比秦国晚了足足五十多年。因此秦国要比赵国早发展了五十多年,综合国力比赵国强大也是理所应当。

[var1]

而且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赵国在建立起一支骑兵部队后,于次年就对中山国发起了进攻。而秦国的商鞅变法仅《垦草令》就实行了三年,再算上两次正式变法,至少在十余年以上,如果按照商鞅是在公元前338年死亡,那么共计为21年。

《史记》记载:“武灵王十九年,始出胡服令也。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

单从时间来看,实行一年左右的胡服骑射,又如何是推行二十余年的商鞅变法的“对手”呢!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只是将原先赵国士兵的服装改为胡人服饰,并练习骑兵,目的是为了建立一支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的骑兵部队,说白了就是练了一年兵,单方面改革了一下军事而已。

不过时间虽然短,但胡服骑射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支骑兵军队在战争中即刻就显示出他的威力,先后击败了中山国和北方的游牧民族(胡人),赵国因此实力大增,逐渐与秦国形成争霸之势。

[var1]

《商君书》记载:“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我们再来看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拿军事方面的“军功爵制”来说,就足以与赵国的胡服骑射相“抗衡”。军功爵制规定:士兵斩获一名敌军甲士,将其首级带回,就能凭军功获得一级爵位,赏赐有田地一顷、宅地九亩、一名庶子(这里的庶子属于服役的仆人一类),还可以担任军队或行政部门的官员。而且每年有五十石的俸禄,足够养活全家老小。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况且军功爵制不仅仅是赏赐财物,还可以凭借军功获得爵位,从此改变身份地位,步入贵族之列。在秦国有军功者才能显赫荣耀,没有军功,即便再怎么富有,也不能显荣。自军功爵制确立后,老秦人个个愿意为国而战,奋勇杀敌,秦军的战斗力也开始不断加强。

商鞅变法不仅包括了军事方面的改革,在政治、经济、法令、社会制度、风俗等方面都有涉及,属于较为彻底的变法改革运动,因此秦国在经济、军事、集权等诸多方面都有提升,并且国力与日俱增,为此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赵国虽然也是超级强国,但综合国力却要弱于秦国。

[var1]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进行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呢?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赵国的地理位置处于劣势,当时赵国北边与东胡等游牧民族接壤,西北方向有燕国,东边与中山国和齐国相邻,南边有韩、魏两国,西边又有秦国与林胡、楼烦等胡人。可以说赵国处于包围之中,但是赵国却没有强大的兵力去守卫与救援,如此下去就会亡国。

《史记》记载:“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中山在我腹心,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

二是赵武灵王在位时期,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经常吃败仗,将军被俘虏,城邑被攻占,比如败于相邻的秦、齐、魏等大国。就连中山那样的小国也经常侵扰赵国,依靠齐国的强大兵力,侵占践踏赵国土地,掳掠百姓,但赵国势衰,一直没能洗刷耻辱,报仇雪恨。

[var1]

《史记》记载:“武灵王九年,秦败我,斩首八万级。齐败我观泽。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于是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的军事服饰,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作战时都很方便,而且胡人的骑兵比起中原的兵车和步兵也更具灵活机动性。于是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提出了“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并在全国推行,目的就是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以防备邻近的燕国、三胡、秦国、韩国的边界。

可见赵国实行的胡服骑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位置不好,不仅需要更多的兵力去救援和防备,而且赵国处于各大势力包围之中,也不利于扩张和发展,比起秦国,赵国的地理位置可不是差了一点。

[var1]

秦国自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就稳定了西北大后方,在战国时期,也只有西北隐患义渠,并且也在秦昭襄王时期被彻底解决,从此秦国便可以一心东进,不需要再分心分力防守。

长平、邯郸之战,赵国暴露出国力不支

在长平之战还未正式开始前,赵国就在前期对峙阶段出现了国力不支的情况,于是赵国向齐国借粮,但被齐王建拒绝,赵国不得不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赵孝成王为此换赵括为将,改守为攻,反击秦军,结果被秦将武安君白起采取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分割包围,最终数十万赵军被秦军全歼于长平战场。

《史记》记载:“王建立六年,秦攻赵,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长平一战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根本被削弱,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抗衡。长平之战结束次年,秦国因赵国没有按约割让六城,再次发兵攻赵,而这次更是直接围攻赵都邯郸城,此战之后,赵国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 。

[var1]

《史记》记载:“秦之围邯郸,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

在秦军长期围攻下,邯郸城已经到了兵尽粮绝的地步,城内百姓就算吃糟糠都吃不饱,无奈之下易子而食;身上的衣服也是破烂不堪,无法包裹全身;兵器也已用尽,人们只能用削尖的树枝来充当武器,若不是魏、楚援军及时赶到,邯郸城恐怕不日之内就会被秦军攻破。

赵国在本土作战,都无法长期支撑,而秦国却能出动数十万大军长途跋涉千余里攻打赵国,而且在长平、邯郸之战数年期间,秦国还能源源不断地运送军械和粮草,可见秦国国力之强,邯郸之战也进一步印证了赵国的国力远不如秦国。

赵国在地理位置和综合国力皆不如秦国的情况下,国君才能也比不上秦国君主,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空有雄心壮志的赵国又如何打败秦国呢!

[var1]

结语:

赵国经历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后,凭借强大骑兵部队攻灭了中山国,并打败了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拓地千余里,因此实力大大增强,成为北方的超级强国。但赵国地理位置本就处于劣势,发展又落后秦国数十年,国力要弱于秦国,而且自赵惠文王之后,再未出过明君雄主。赵国这几点都不如秦国,如此之下,焉能不被秦国所灭呢!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孔子问一个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答完,孔子拜其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孔子问天上有多少星星,孔子拜7岁儿童为师的启示,孔子向孩子请教的故事

    [var1]在《论语·述而》中,有这么一句话,深入人心,广为流传,那便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劝导人们虚心向他人学习,而孔子便是这一观点的实际践行者。古籍记载:“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说,郯子等人的贤能不如孔子,但是不妨碍孔子拜他

  • 三十年前挖掘一座皇陵,四万多韩国人认祖归宗,并且还自称王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韩国王族,历史上被盗的皇陵,建国后唯一被科学考古打开的皇陵

    [var1]近些年来,关于中国和韩国的争论不休,起因还在于韩国不承认和中国的关系,并且还捏造中韩关系,对于这一点,相信学过历史的都十分清楚。而且在三十多年前挖掘出来的一座墓,也能够充分的说明,中国和韩国的之间的关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座墓出土之时,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只是司空见惯,但是在韩国却掀起

  • 赵国也经历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为什么却打不过秦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赵国就是其中一位。赵国在经历胡服骑射改革以后,国力大增,成为了战国中后期少数能够对抗秦国的国家。但是对抗归对抗,赵国并不是秦国的对手,只能勉强自保。那么,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同样是变法,为什么赵国却打不过秦国呢?地理位置赵国的地理位置靠近北方,也就是游牧民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灵感就是来源于此。与

  • 诸葛亮死后刘禅坚持29年,为何魏国入侵却选择打开城门选择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撑了29年,诸葛亮死后为啥刘禅没追封他为王,诸葛亮死后刘禅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三国时期,诸葛亮死后,人们都觉得蜀国就快要灭亡了,很庆幸,刘禅居然又坚持了29年,而魏国入侵的时候,蜀国在还有五万兵马的情况下,却为何选择了投降?其实是和当时蜀国的国内和国外因素有很大的关系。[var1] 我们先说蜀国,诸葛亮死后,姜维做起了诸葛亮的工作;他坚持走北伐战略,而每次却都是以失败告终。从

  • 苏秦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合纵抗秦的,怎么现在变成反间灭齐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苏秦为什么能合纵,苏秦合纵六国的故事,苏秦合纵残局

    [var1] 然而随着一些出土古书的问世,人们惊奇的发现历史上真实的苏秦实际上是燕国派往齐国的间谍,这和大家印象中的苏秦大为不同,那么事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史记·苏秦列传》中的苏秦,乃身率六国相印的合纵之才《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最先前去游说的国家是秦国。这也可以理解,当时的秦国,已经经

  • 三国中最悲催的名将,父亲被黄忠斩杀后,他却帮着蜀国攻打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黄忠的父亲,三国中死得最窝囊的十大武将,被黄忠杀死的魏国名将

    在三国曹魏军中,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虽然出尽了风头,但是曹操军中的核心统帅还是只有夏侯渊和曹仁,至于五子良将,只不过是他两驱使的小弟!可见曹操对夏侯家和曹氏宗族是非常信任和倚重的。但是在219年,曹操的一大统帅夏侯渊被蜀军黄忠斩首后,他的儿子夏侯霸却在若干年后投奔了蜀国,并且还帮着蜀国攻打魏国?这难道

  • 狐狸与狮子合体:三国时期最恐怖的阴谋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狮子装病骗狐狸的故事,狮子和狐狸,伊索寓言狐狸和装病的狮子

    自古以来,凡是枭雄人物,身上必须兼有狐狸和狮子两种性格,一则富于权变,二则杀伐果决。司马防自认只做到了第一种。十几年后,这只“狐狸”遇见了一只“狮子”。司马防39岁时,正逢董卓进京。这个狮子般的人物暴虐无道,废少帝,杀何太后,把持朝政。有人嫉恶如仇、慷慨赴难,有人曲意逢迎、为虎作伥。而司马防则奉行一

  • 孝治天下厚待母族,外戚专权竞豪奢,为西汉灭亡埋下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汉末年外戚专权,外戚专权读后感50字,历史上外戚专权危害大吗

    01 西汉建立之初,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奉行以孝治天下。尤其是汉武帝之后,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将儒家思想进行改良,为君主服务,孝治天下的理念则更加深入人心。皇帝作为天下人的榜样,更应该做好示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新皇登基后,对母族外戚大力封侯拜相,提高太后娘家人的整体地位,以表孝道

  • 日本的野心,藏在28字“国歌”中,翻译成中文与秦始皇的话如出一辙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日本国歌和秦始皇讲话相似,日本和朝鲜曾经借用的汉字,日本历史中最初的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见,当秦始皇君临天下之后,他的内心是何其雄壮,只是遗憾的是,他的大秦帝国仅仅传到二世胡亥就戛然而止了,令人惋惜。但是与秦始皇拥有同样梦想的还有日本天皇,他将他的野心浓缩到短短的国歌之中。日本的国歌是世界上最短的国歌

  • 陆树铭和于荣光,2人谁演“关羽”更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于荣光怎么评价陆树铭,于荣光演的关羽有多帅,陆树铭如何演上关羽

    不过在很多人心目中,关羽就是陆树铭,因为陆树铭扮演的“关羽”太深入人心了。陆树铭长得很高大,足足有186,在人群中十分醒目。他喜欢文艺和体育,后来考入话剧团,开始慢慢走向演艺道路。曾经在张艺谋的《古今大战秦俑情》里扮演秦始皇,后来出演了《三国演义》,红遍了大江南北。陆树铭能够走红跟当年的国内娱乐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