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颠沛流离的建立了蜀汉。年过半百的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时候的蜀汉建立。当时刘备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旗号,自此蜀汉吸引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也为蜀汉建功立业。可是在刘备去世后,问题就出现了。
没有了中山靖王之后的蜀汉,此时的蜀汉已经成为了“群龙无首”,刘禅的能力肯定是不如刘备的。到了之后的诸葛亮去世,蜀汉这位最重要的人才病逝,这让蜀汉的国力走了下坡路。同时诸葛亮六出祁山,也让蜀汉的国力下降。
蜀汉的国力下降之后,蜀汉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同时蜀后主刘禅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就是亲贤臣,远小人。反而刘禅是近亲小人,尤其是宦官黄皓,这直接导致了蜀汉的问题出现。公元263年,灭蜀之战出现了,这时候的蜀汉走到了尽头。
在黄皓的建议之下,蜀后主刘禅选择了投降。灭蜀之战中,司马昭以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兵分三路进攻蜀汉。主力军就是钟会的十万大军,其次西路是邓艾三万多大军进攻姜维,其后还有中路诸葛绪三万多人直插阴平以堵住姜维退路。
姜维知道这种战法之后,选择了主动撤退。后来姜维骗过了诸葛绪,这时候的姜维迅速感到剑阁堵住了钟会,此后双方一直僵持。与此同时邓艾兵行险着偷渡阴平小道,邓艾赶到了江油,后来江油守将直接投降了。这一点恐怕姜维想不到。
江油守将的投降让曹魏大军距离蜀汉的成都只有两个城池了。从江油到成都只剩下涪城和绵竹两地,绵竹是成都最后的屏障,刘禅直接派出了诸葛瞻率军前往抵抗。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他的智谋不及诸葛亮,原因就是诸葛亮还没来得及教育诸葛瞻,就去世了。
那么诸葛瞻率领了数万蜀汉精锐,为何会惨败邓艾之手呢?在三国演义中,双方的兵力差距是很大的。演义中刘禅给了诸葛瞻七万多兵马,这个应该是不准确的,其次邓艾的兵力也是不准确的。邓艾手中有三万多人,可是邓艾从阴平小道过来,这样的军力显然是不合理的。
阴平小道肯定是没有三万多兵马的,原因就是路太难走。那么诸葛瞻也不可能有七万兵马,当时蜀军主力都在剑阁和钟会对峙,廖化和张翼又率了一部分人前去支援姜维。从这一点来说诸葛瞻都不可能有七万兵马。虽然兵力上双方有差距,为何诸葛瞻还是失败了呢?
按理说绵竹之战诸葛瞻取胜的机会很大,原因就是双方的兵力有差距,但是诸葛亮不用长途跋涉。那为何诸葛瞻最后还是败于邓艾之手,自己也杀身成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蜀军士气低落,当时的蜀汉两个月的时间中,被攻破了汉中、武都、阴平三郡。
曹魏的大军直到到了剑阁才被姜维挡住。这对蜀军上下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除此之外,天然防守的阴平小道也被攻破了,江油和涪城短时间内就宣告失守,蜀汉两面受敌。这样的局面让蜀汉上下人人自危。从另一个角度说,邓艾想要速战速决。
邓艾拿下江油后几乎没休整就直扑涪城,这让诸葛瞻不知所措。诸葛瞻对实际情况并未充分了解,对邓艾到底有多少兵力也不清楚。邓艾不同,他已经孤军深入蜀汉腹地,所以邓艾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后勤补给也是供应不上的。
更为重要的是,诸葛瞻在战术上出现了重大失误。邓艾追求速战速决,但是后勤补给供应不上。可是诸葛瞻偏偏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野战,这时候的诸葛瞻应该坚守城池不出才是正确的。主动出城和邓艾决战,此举正中邓艾下怀,诸葛瞻焉能不败!
当时只要诸葛瞻守住绵竹,这就可以让蜀汉有喘息之机。蜀汉的主力兵团仍在姜维手中和钟会对峙,但是诸葛瞻守住绵竹,可以让姜维有机会调动兵力。绵竹一失,成都已经无险可守,假如诸葛瞻多坚守几日,那么蜀汉的结局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