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孟郊曾写道“春风得意马碲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这句诗中,尽显他当时科举入榜时的喜悦之情。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古代更是如此,那时寒窗苦读,只等高中入榜,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改变自己与家族命运的重要途径。
但也不是每一个状元及其他家族,都能因此而兴旺发达的。牛风山是清代道光皇帝钦点的武状元,可是,他的后人生活过得却相当不尽人意,甚至可以用悲惨的生活来形容。牛风山的后人牛师静,一直在明月坡上的状元府默默坚守着,那里到现在都没有通水电,并且以乞讨为生,这种情况真的让人很难理解,这又是为什么呢?
状元后裔在明月坡上乞讨
牛师静,武状元牛风山后代,仍住在河南古成皋县的明月坡村,他一直隐居在祖先修建的状元府里。当时,牛师静的祖上牛风山被清代道光皇帝钦点为武状元,一时风光无限,原先他所住的房子肯定与他的身份不相配。当时村里就齐力为牛风山修建了一座状元府,这座府邸依山而建,三十多个房间,四十一个孔洞,属当地最大的房子。
据村民反映,牛师静已有七十岁,没有子女,独自一个人居住在这状无府内,没有水电,以乞讨为生。村民对牛师静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因为他从来不会要人钱财,并且政府发放给他的救助金,捐给需要救助的人,只自己走哪里,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行。
他为人友善,总是笑脸迎人,与村民相处得甚是融洽。每逢佳节,村民们也不忘记状元府上有这么一位孤独的老人,总是将自己做的饭菜或被褥送给他。
牛师静家族的兴始
牛师静的家中还出过两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享誉一世。一位自然是牛风山,他是牛氏家庭兴起的第一人,自进士及第后,他带领当地的民众在虎牢关中对抗捻军,并且出钱修建虎牢关,此举得到当时朝廷的赏识,并封他为武将军。后来又被调任到甘肃任当时凉州中营游击,并追加为副将军。
在训练部队,保护边疆立功,晋升为总兵,又被封为四世一品。牛风山为人随和,并不因自己是状元而摆姿态,回乡谦逊有礼,见到长辈问好,所作所为深得民心。牛风山的大儿子牛思瑄也相当出色,有很高的书法造诣,尤其是在楷书书法方面,特别突出,他所写的文章深得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喜爱,康百万家里的牌匾就是他所书写。
他所书写的一块牌匾被称为“中华四大牌匾之一”。经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并于翰林院中工作。牛风山和牛思瑄两你子一文一武,在当时可是风光无限,家族也因他们两人而光宗耀祖,使他们家族成为一户响当当的人家。
牛师静家族的没落
历经清王朝的推翻,新的时代新的政策,1905年,延续一千五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随着历史的潮流,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牛氏家族也不再辉煌,走向没落。牛师静其实还是继承了牛氏的优秀品质,他在上世纪的60年代也考上大学,还写有一手好字,理应是个知识分子,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精神受到重创,才沦为以乞讨为生。
但他作为一名乞丐,也是乞丐中的“骄骄者”。一年四季,他穿着自己缝制衣裳,背着破旧的包袱,有时候需要走上几十公里,才能吃上一顿饭,他从不要人家的钱财,甚至将自己的救助金都捐赠他人。他无父无母,无儿无女,孤单一人,也曾有过兄弟,但由于某些原因,兄弟也相继过世,现在只留下他一人,生活在这状元府。
牛师静这一家族,似乎浓缩了一场历史故事,一个家族从普通转变兴盛,再由兴盛逐步走向没落这一个过程。然而,不幸的是,留给牛师静的只有这么一抹淒凉。他守在状元府,似乎是为了守护仅存的这点祖业,不让祖先们失望。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守护住自己的心里一片宁静和对祖先的敬畏。
在历史的浪涛中,牛师静并不是特例,有多少显赫的家庭到现在沦落到无人问津,有多少风光一时的人物,他们的后代过着惨淡的人生。世事难料,我们唯有积极面对现在的生活,脚踏实地的走好自己的路。
参考资料: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