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洋务运动——大清帝国最后的一场自救为何以失败而告终?

洋务运动——大清帝国最后的一场自救为何以失败而告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940 更新时间:2024/1/14 19:30:38

悠久的历史,加上在领土拓展上的突出成就,清朝本应该成为后人敬仰的一个朝代,但遗憾的是,到了后满清时代,大清在安逸中彻底沉沦,使晚清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屈辱色彩的一个时代。人们对于大清的成见大多也都来源于此,毕竟,一页页丧权辱国的条约就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提及后满清时代,人们往往难掩愤怒之情,认为是大清不思进取才导致了列强的蜂拥而入。当面对列强时,整个朝堂又缺乏放手一搏的决心和信念,这才致使大好河山在列强的蹂躏下支离破碎。对于这种失误,清政府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实际上,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阶层在列强面前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坐以待毙,他们也曾探寻过自强之路、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只可惜,由于多种原因,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持续30余年的“洋务运动”无疑是最显著的代表

1861年1月,恭亲王奕等人鉴于与列强事务的不断增多,上疏咸丰皇帝请求开办总理衙门,并得到咸丰皇帝的应允。自此,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大幕

“洋务运动”的起始阶段是十分顺利的,这完全得益于“辛酉政变”。当时奕联合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一举扳倒肃顺等人,此后,慈禧垂帘,而洋务运动的首领人物奕也身居要职,这为洋务运动的实施做好了铺垫,于是,出现了恭亲王居庙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居地方的良好形势,一大批与现代工业有关的行业也都蓬勃发展起来

虽然之后奕在与慈禧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但是,在“甲申易枢”之前,奕还是很好地担当了洋务运动领导人的角色。而他之后,李鸿章等人也将洋务很好地传承下来。

当所有人对这种变革充满期待的时候,“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所有人看清了洋务运动的真实水平。本来,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就屡屡遭到封建保守派的抵制,“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了他们一个最好的驳斥理由,于是,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彻底走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上的变革很多,商鞅变法用了19年,让秦国从一个贫弱小国一跃成为强国;王安石变法仅存在了6年,也给宋朝带来了一定的改变,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的变革亦是如此。由此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只要持续一定时间的变革,都能收到效果,可为什么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却没能救大清于水火之中呢?一句话:因为“洋务运动推行30年”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

从1861年总理衙门诞生,到1895年甲午战败,单从时间来看的话,确实长达34年之久,但是,洋务运动的每一步实施都面临极大的风险和挑战,这来自于墨守成规的保守势力。

鸦片战争之后,清廷中的很多人都意识到在军事上和列强之间的差距,于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倡导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可是,那些被“四书五经”折腾得只剩下嘴皮子的保守派们却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这是文化上的一种“背叛”,因此,对于洋务派提出的任何一个主张,他们都是毫不犹豫地反对:设立同文馆,他们反对;开办江南制造局,他们反对;兴建船政学堂,他们反对;甚至连修建铁路、建造北洋水师,他们也都竭力反对。反正,只要是和洋人有关的一切,他们都会反对,这也是奕被骂为“鬼子六”的原因

这就不得不说到慈禧。在很多人眼中,慈禧是最大的保守派,确实,整天把一堆‘祖宗家法“挂在嘴上的是她,背后挥霍无度、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的也是她,但是在洋务运动上,她还是比较支持的。很简单,如果她坚决反对,以她的强硬姿态,奕未必实施得了。

慈禧支持洋务运动,倒不是说她有多么英明,而是形势所迫。当时大清在列强面前不堪一击,如果再不做出改变,绝对有“亡国”的风险,那样一来,利益受损最大的还是慈禧。她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才会站在洋务派的一边,当然,这种支持并不坚决,当她认为洋务派的一些举措可能触及她的利益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出手阻止

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坎坎坷坷、战战兢兢的环境中开始实施的,洋务派的主张也只有一小部分在得到慈禧的应允后才能得以实施,而那些支持洋务派的官员,从朝堂到地方,时刻都面临着被弹劾的危险。这样造成的结果,最类似于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备受争议,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王安石变法虽然举措不少,却没能给宋朝带来太大改观,甚至让社会陷入混乱。这是为什么?很简单,这就是变法不彻底所造成的恶果,有些地方实施、有些地方不实施,有些人群实施、有些人群不实施,再加上保守势力的反对,王安石变法就成了历史上最失败的一次变革

洋务运动失败的本质和王安石变法如出一辙,他们非但没有得到统治者的全力支持,在变法过程中还要受到当权者的猜忌和同僚的排挤,这样的环境,和秦孝公为商鞅创造的环境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也难怪历史上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成功

洋务运动是大清历史上最后一场自救运动(戊戌变法算不上),但是很遗憾,在封建思想依然盛行的当时,洋务运动面临的压力和阻力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即便有30年的时间来运作,但依然收效甚微、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多尔衮无缘帝位:本人的幸运,清朝的幸运,大明的不幸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多尔衮当时权势滔天为何没继帝位,元朝帝位传承导图,宣统继承的谁的帝位

    多尔衮是否迎娶孝庄,历来争论颇多,难以下定论。在此,笔者就来谈论第一个问题,多尔衮无缘继承皇帝宝座,是他本人的幸运,也是清朝的幸运,但对大明王朝而言则是不幸。若是多尔衮继承皇位,最高兴的莫过于大明崇祯皇帝,本文详细说说,欢迎各位留言评论。多尔衮3次无缘帝位多尔衮,“野猪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绰号是“

  • 东哥:努尔哈赤的未婚妻,待嫁22年,7次婚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努尔哈赤老婆个人资料,努尔哈赤的娇妻,努尔哈赤妻子简历

    东哥,又称布吉娅玛拉,叶赫那拉氏,结婚时33岁,年纪很大,史称“叶赫老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古代四大美女,在东哥看来,她们的颜值都不够。东哥,号称“女真第一美女”,颜值很高,是各部落首领争抢的对象,提亲人群踏破门槛,络绎不绝。东哥前后“婚配”7次,前6次都失败,33岁时才嫁给蒙古首领的儿

  • 顺治膝下有8位皇子,康熙既非长子又非嫡出,为何却能登上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康熙是顺治和谁生的,顺治皇帝和康熙什么关系,顺治皇帝为什么选择康熙

    子凭母贵要胜过于母凭子贵,但是顺治虽然有位好母亲,可是他将皇位最后交于的皇子,却未见得是因为母亲的地位尊贵。相反的传位给了康熙帝,也是后世备受争议的话题,因为顺治帝一生虽然只对一位妃子倾尽情感,但是也有8为皇子。唯独康熙非皇后嫡出,而且也不是宠妃的后代,却最终成为皇位继承人,是在令人不解。我们就来分

  • 顺治皇帝24岁就去世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顺治皇帝多大年龄死的,顺治皇帝到底怎么死的,顺治皇帝是出家还是病死

    顺治皇帝生母是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皇太极驾崩后,亲贵大臣拥立六岁顺治登基,由足智多谋的叔父多尔衮摄政。纵观他短暂的一生,并无太大的作为,但他却是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而他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他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因此他也被称为痴情皇帝。值得一提的是,顺治在当朝期间也有很好的成就,比如面对全国的抗清的高潮

  • 乾隆刚死,他颤颤巍巍地出现在朝堂上,和珅仰天长叹: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和珅死前对乾隆的评价,纪晓岚和珅朝堂当皇上,刘墉朝堂上戏弄和珅

    而且剧中对于乾隆皇帝的后宫争斗,也是着重的表现。因为本来就是宫斗戏,所以演绎的内容也是以后宫生活为主,但是间歇的也偶尔有一些关于朝政方面的剧情。但是说起乾隆这一朝,我们所了解最多的一个故事就是和珅了吧。近些年关于此人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不可谓不多。简直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但是真正的历史中确实像是

  • 太平天国为什么灭亡?“1正2700副”的政治结构就让人望尘莫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1851年12月17日,太平天国在永安发布封王诏令,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而东王有权节制诸王,诸王地位有序,东、西王一等,南、北王二等,翼王三等。这些人都是在太平天国初建时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威望和功劳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如果按照这个规划走

  • 御史建议八旗子弟织布,补贴家用,被嘉庆革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嘉庆革职下狱,嘉庆监察御史李实后人,御史骂嘉庆

    康熙中期,一个困扰清朝始终的问题出现,即是八旗子弟的生存问题,史称“八旗生计”,几乎无解。作为清朝的柱石,八旗子弟辉煌无比,令人羡慕不已,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刑法上,都有特权。入关之初,清朝大规模“圈地”,将所占据的土地、房租、铺面等分给八旗子弟,朝廷还额外给银两补贴。八旗驻防各地,单独居住在“

  • 雍正在位时,若没有扳倒这两个人,乾隆的皇位必定不会安安稳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雍正为何选择乾隆,雍正和乾隆的能力对比

    后人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可是这样英武的皇帝,在立嗣上面却遭遇了巨大的困扰,最终因为他的谋划不当,让一群儿子陷入了残酷的夺嫡之争,让他在有生之年就为此事烦透了心,而在他死后,几个儿子更是因为皇位斗得你死我活。后来雍正因为深晓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登基以后对于皇储之选密不宣告,可是他的一些行为还是间接地透露

  • 一代名将施琅,如何转身效忠于清朝,带领军队一举占领台湾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早期,他是郑成功的手下,并凭借着一身本领成为了郑成功手下的得力助手。奈何之后双方矛盾爆发,郑成功杀害了施琅的父亲以及兄弟,这使得施琅愤怒不已,最终决定投降于清朝。在他投降清朝之后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康熙皇帝采取李光地的意见,让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准备收复台湾的一切事宜。在他的带领下,清朝水

  • 西周时期背上千载骂名的周幽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幽王击鼓小古文,周西周,历史上真实的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在出生之后就被立为太子,父亲死后他顺理成章继位,本身应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在实际的历史上他的结局并不是特别的好。大家对他了解最多的就是他烽火戏诸侯,而这个故事他是讲述的是他的宠妃不喜欢笑,所以周幽王在为了让宠妃笑的时候,使尽了各种办法。最后周王点燃了召集诸侯的烽火,这是当救命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