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皇后在国家统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历代帝王都非常注重皇后的任命,当前任皇后殡天之后也往往会及时补缺,就连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也先后任命了三位皇后,而周宣王和昭武皇帝刘聪更是同时任命了四位皇后。可是,与这些十分重视皇后的帝王相比,唐太宗李世民就显得异常低调,他一生之中只有一位皇后,就是长孙皇后。在长孙皇后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册封过皇后。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对长孙皇后的缅怀,其实,李世民并没有咱们想的那么专一,他之所以没有重新册立皇后,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贞观十年,年仅36岁的长孙皇后因病去世。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曾意欲立后宫杨氏为妻,可这一念头得到魏征、长孙无忌等人的竭力反对。这是为何?
我们得先明白杨氏是谁?她就是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李元吉死后,李世民将其纳入宫中,十分宠幸。别人反对也就算了,可魏征是前太子李建成的人,可他并没有因为杨氏是李元吉的妻子就对其表示支持,而是极力劝阻。
魏征的理由很正直。当时杨氏已经为李世民生下一个皇子李明,如果杨氏被册立为皇后,那李明就是“嫡子”身份,这么一来,刚刚被封为太子的李治就会陷入危机,更重要的是,李明现在年纪小,等他成人之后,谁能保证他不会知道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到那时,他会怎么想?对于宫廷政治而言,这是谁也担不起的风险。
在众人的劝说中,太宗皇帝总算暂时放弃了这个念头,第一次复立皇后以失败告终!
后来没多久,太宗皇帝又萌发了这个念头。这次不是“子以母贵”,而是“母以子贵”,因为太宗皇帝总觉得李治身上欠缺很多帝王应有的性格,因此,他将目光盯向了吴王李恪。
吴王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承乾被废、二皇子又早年夭折,李恪虽然不是“嫡子”身份,但在李承乾之后也是“长子”身份,更重要的是李恪是与李世民最相像的一个皇子。他文武双全,而且还经常领兵南征北战,在朝堂也有很高的威望
李世民为了能给予李恪一个合适的身份,就动了立后的念头。从各种史料记载上来看,李恪确实不错,应该是位像李世民一样英明的皇帝,但是,李世民找人来商议的时候找的偏偏是长孙无忌,这就为李恪的悲剧埋下隐患
长孙无忌是谁?长孙皇后的哥哥,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他们谁成为新君都比其他皇子要好,而且,太宗晚期,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的实力已经十分雄厚,在他的庇护下,其他皇子也很难染指皇位继承的问题。可如今太宗皇帝主动提出,既是在征询长孙无忌的意见,也不排除有试探长孙无忌的意思,因此长孙无忌十分谨慎,他又故伎重施,抛出了“出身”问题
李恪的母亲也叫杨氏,她的父亲就是隋炀帝杨广。把隋炀帝搬出来就能将太宗的积极性消除一半,另外,李恪已经成年,他对李渊谋反、取代隋朝究竟有什么看法谁也不知道,毕竟,生在隋朝的话,他的外公也是皇帝啊!如果李恪知道他的母亲当年是被当作战利品送到皇宫的,他会不会激怒?会不会继续让大唐的江山传承下去?这都是隐患
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下,李世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李恪也与皇位擦肩而过。后来,离职等级后,为了永绝后患,长孙无忌诬陷李恪谋反,将其处死
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朝堂最大的权臣,长孙无忌根本不会让其他女人登上皇后的宝座,因为皇后代表的不仅仅是家族的荣耀、后宫的统治和管理,更可以改变太子之位的归属,这将直接影响皇位的传承。因此,长孙无忌穷其一生都在力保太子之位留在长孙皇后的儿子之间
其实,太宗晚期在太子归属问题上还是能够保持清醒的,从他打算改立李恪为太子就可以看出,在“家”和“国”之间,李世民还是以国家为重,只不过,在长孙无忌等人的阻扰下,根本无法得偿所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