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丕所重视的世家名门中,他重用了一个日后跟曹家夺权的司马懿。
司马懿在曹操时并没有受到重用,终曹操之世,他位不过军司马。
曹丕为魏国王太子时,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大为曹丕所亲任,与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四友”。
曹丕称帝,司马懿的地位渐渐重要起来,由尚书、督军、御史中丞起官至抚军将军,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五年,曹丕以尚书令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尚书仆射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
当时,军权主要仍在曹氏手中。
论地位,曹真、曹休、陈群也略在司马懿之上。
太和二年(228),曹休死。
五年,曹真死。
青龙四年(236),陈群死。
司马懿的地位逐渐突出。这以后的对蜀战事,多由司马懿主持。
景初二年(238),司马懿讨平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更提高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地位。
明帝死前,以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懿并授诏辅少主。
少主齐王曹芳即位时,年仅八岁,加曹爽侍中。
按照当时的官制,大将军位在太尉之上。
曹爽的谋士为他划策,由他出面,奏请皇帝转司马懿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年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三国志•魏志•曹真传附子爽传》)。
太傅是个闲散高官。
推司马懿为太傅,表面上是提高了司马懿的官位,使在自己之上,实际上是夺了司马懿的权。
景初三年(239)到齐王芳正始末(249)十年间,曹爽掌握军政大权。
他以弟羲为中领军,弟训为武卫将军,以何宴为吏部尚书典选举,以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规为司隶校尉,把宫廷卫宿、京师守卫、官吏选举等权,都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从景初三年春明帝死到正始八年,司马懿装病家居,这几年里,司马懿虽然官居太傅闲散职位,但仍利用其政治威望,抓权不放。
正始二年(241)吴出兵攻淮南、六安、樊、祖中。
吴将朱然、孙伦五万人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攻柤中。
司马懿亲督诸军南征。
吴兵退,追至三州口,大胜而还。
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水入汴,灌溉东南诸陂,开始在淮南北屯田。
淮南北的屯田,是邓艾的建议。司马懿大力支持,使其得以施行。
淮南北屯田和开广漕渠,便利了魏在东南的用兵。“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四年,吴诸葛恪欲园寿春(今安徽寿县),司马懿将兵入舒(今安徽舒城)防御。
曹爽与司马懿之间的矛盾,也是逐渐发展的。
明帝死时,宫廷中曾出现一次小的纠纷。
明帝原拟以后事属燕王曹宇,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与夏侯献、曹爽、曹肇等共同辅助齐王芳。
刘放、孙资害怕燕王曹宇等掌权后对自己不利,乘间向明帝诉说燕王不堪大任,并向明帝推荐曹爽和司马懿。
结果,燕王宇免职,曹爽被任命为大将军,与司马懿共同辅左齐王芳。
在这一宫廷纠纷中,曹爽与司马懿是站在一边的。
最初,曹爽以司马懿“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三国志•魏志•曹真传附子爽传》)。
何晏、邓柤等用事后,曹爽、司马懿间嫌隙渐生,曹爽作事,常常不再考虑司马懿的意见和劝告。
正始八年五月,司马懿衡量了一下形势,认为还没到与曹爽较量的时机,遂以退为进,称疾家居,不与政事。
九年冬,曹爽一党的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去向司马懿辞行。
司马懿装出病危的样子来接见他。
他回去后告曹爽说:“司马公已是尸居余气,形神已离,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又说:“太傅病不可复,令人怆然!”
曹爽信了李胜的话,对司马懿放松了防备。
司马懿却阴养死士,俟机发动政变。
正始十年(249)正月甲午,齐王芳谒高平陵。高平陵是明帝的陵墓,在洛阳南九十里。
曹爽和他的弟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等皆陪同前往。
司马懿霍然而起,奏请皇太后,废爽兄弟。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
司马懿自率兵列阵阙下。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入据曹爽营。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接管曹羲营。
司马懿对高柔说:“君为周勃矣!”(《晋书•宣帝纪》)原来阴养的死士三千人,至是也一朝而集,成为政变的骨干。
司马懿亲自率领太尉蒋济等,勒兵屯洛水浮桥,上奏曹爽兄弟罪状。
曹爽得到司马懿的上奏,惶恐犹豫,不知所措。
爽党司农桓范,原留在城内,听得司马懿发动政变,诳开城门投奔曹爽。
他向曹爽建议,挟天子去许昌,招天下兵讨司马懿。
曹爽犹豫不决,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司马懿处探风声,司马懿假意对他们说,曹爽是有过的,但不过免官而已。
曹爽信以为真。桓范等援引古今,谏说百端,自夜达旦。曹爽不能听,投刀于地说:“司马公正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晋书•宣帝纪》)
曹爽将司马懿的奏疏送给齐王芳,请齐王芳免去自己的官,然后随齐王芳进城,被幽居在家中。
几天以后,有人告发,黄门张当曾私以所选才人送曹爽、何晏等。
张当供说,曹爽、何晏、邓柤、丁谧等阴谋反逆,拟于三月中发。
于是收爽、羲、训、晏、飏等入狱,劾以大逆不道,皆伏诛,夷三族。
曹爽一派人被杀后,齐王芳以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
司马懿虽固辞不受,但自此以后,魏之军政大权皆在司马氏掌握之中。
在司马氏与曹氏的权力斗争中,正始十年春的这次政变是关键性的一个回合。
这一回合决定了司马氏的胜利。
但曹氏已统治了几十年,朝里朝外忠于曹魏的势力还是相当强大的。
司马懿与曹爽斗争中,尽量抓曹爽的缺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明帝托孤的元老忠臣。
因此,他迷惑了一些人。在他与曹爽的斗争中,有些忠于曹氏的人也多站在司马氏一边。
他们看到的是曹爽的缺点和司马懿的忠贞。
司马氏要想取代曹魏的皇位,还须在整个统治阶级人心中培养出威望来,对于曹魏的忠臣还有待一批批清扫。
正始以后,曹魏的统治,形式上还维持了十六、七年,就是这个原因。
嘉平三年(251),太尉、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以齐王芳暗弱,受制于司马懿,拟于许昌拥立楚王彪,与洛阳对抗。
王凌的儿子王广不同意他的打算。
王广认为:“今司马懿情虽难量,事未有逆,而擢用贤能,广树胜己,修先朝之政令,副众心之所求。爽之所以为恶者,彼莫不必改,夙夜匪解,以恤民为先。父子兄弟,并握兵要,未易亡也。”(《三国志•魏志•王凌传》注引《汉晋春秋》)
从王广的话里可以看到:这时司马懿虽然已经专权,但还没露出逆迹。
司马懿得知王凌的谋划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出兵,迫使王凌自杀。
王凌的计划没有出笼,就被司马懿扑灭了。
王凌和同党皆夷三族,楚王彪被赐死。
这一年,司马懿死,子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代司马懿主政。不久,进位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