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害死刘伯温的胡惟庸,为何也没有善终?

害死刘伯温的胡惟庸,为何也没有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310 更新时间:2024/1/23 10:22:09

明朝胡惟庸当了宰相,仅仅执政两年半,就于洪武十三年正月被杀,这是为何?最早看这个解释,是在一篇野史中,有一个“云奇告变”的故事,讲述了胡惟庸的死因,然而这是事实,还是杜撰呢?

云奇告变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洪武十三年的夏天,这一天位居中枢左丞相的胡惟庸,请朱元璋驾临到他府上观赏一口泉(也就是一口井)。据说这井里的泉水像美酒一样香醇清新,真有这样奇特的神泉吗?朱元璋很好奇,决定亲自去看一下

这一天是五月初二,朱元璋从西华门出宫,可护卫他的车队走了没多远,有人从道路旁边冲出来拦驾。卫士以为是刺客,冲上去对此人拳打脚踢,事实上这人根本不是刺客,他只是一个宦官,西华门的内史云奇。挨了一顿乱打,云奇奄奄一息,可他的手却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说不出一句话。朱元璋多精明的人,心想这里面有事,旋即转身返回西华门登楼远望,这一望可把朱元璋看出了一身冷汗,他瞅见不远的胡府亭台上站了许多披甲执剑的武士,埋伏在走廊和墙后。这明摆着,胡惟庸要造反,要暗杀自己。朱元璋急忙派兵前去围剿,三下五去二就逮捕了胡惟庸,将其正法,而那位大忠臣云奇,被打后伤势过重很快死了。

这就是历史上传说的“云奇告变”,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历史上的胡惟庸是否真有谋反之心呢?

朱元璋时期最出名的案件就是所谓的“胡蓝党案”,即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的一种政治手段而已,再直白地说,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是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必然结局。

由于与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开国元勋的特殊贡献与地位,势必形成相权和将权分割皇权的现象,这对于朱元璋这个权势欲极强、又有政治手腕的皇帝而言,是无法容忍的。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大权旁落,而那些文臣武将们,以为开国有功、飞扬跋扈,如果不加以惩戒,那么他的子孙继位后,局面将会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彼此间的矛盾激化了,或者说是朱元璋主动激化了这层矛盾,当朱元璋起了杀心的时候,这些人还蒙在鼓里。

朱元璋抓住两个有把柄的实权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以他们为突破点,然后蔓延株连,把那些能够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以及那些有潜在威胁的元勋们,不分青红皂白通通处决,形成明朝初年政治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一页。

当然,开国元勋并非没有问题,不少人居功自傲、肆无忌惮,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洪武六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依功犯法、凌暴乡里,地方官又奈何不得,他十分不满,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元勋的条令,凡是公侯家人,仗势欺人、侵夺田地财物者,或私托门下影投差徭者,处以斩刑。这种做法似乎和战国时期的传统相似。法律条文要用铁榜这种古老的形式来公布,一方面说明那些被封为公侯的开国元勋们,依仗功劳权势、违法乱纪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另一方面说明主张“治乱世用重典”的朱元璋,不能容忍功臣们过于放肆。在这个禁令中,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要毫不留情地清除的信号。

胡惟庸发迹史

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后,昔日的谋士李善长出任左丞相,猛将徐达出任右丞相,徐达带兵在外作战事权,实权操控在李善长之手。李善长是在朱元璋半路接纳的一位谋士,在帅府决断进退赏罚章程。朱元璋称吴王时,他出任右相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干。洪武元年,顺理成章地担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当他的儿子被皇帝召为驸马后,权势更为显赫,成为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淮西集团首领。

朱元璋对于淮西集团权力过于膨胀,从而威胁到他的皇权是有所防备的,他有意撤换李善长,为此向国师刘伯温请教合适人选。

朱元璋对刘伯温颇为信任,当然,为撤换李善长而征求刘伯温意见,也许是对刘伯温的一种试探。刘伯温虽然受到李善长的排挤,但出于公心,仍然劝导朱元璋不要撤换李善长。可朱元璋心意已决,两人对话时,朱元璋给出了多个人选,可惜都被刘伯温一一否定,其中就有胡惟庸。在刘伯温看来胡惟庸最为糟糕,好比一匹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朱元璋请刘伯温出任丞相一职,可是遭到刘伯温的断然拒绝。他深知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况下,在朝廷是很难施展手脚的。

但是后来朱元璋还是根据李善长的推荐,选择了胡惟庸,一个没有谋略却精于婀娜奉承、玩弄权术的小人。

胡惟庸和李善长是同乡,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归附红巾军。洪武三年,因李善长的提携,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代替汪广洋为中书省左丞,以后又拜为右丞相。由于他逢迎有术,深得朱元璋宠信,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明史》中记载:

帝以胡惟庸有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勉,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赠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这分明活脱脱一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嘴脸,大将军徐达得悉他的行径,于是就把他的劣迹上告皇帝,胡惟庸得知后,引诱徐达府上的门房企图加害徐达,虽然未能得逞,其毒辣的小人心态却暴露无遗。他自持与李善长关系非同一般,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愈发肆无忌惮。

刘伯温之死

刘伯温鉴于在朝廷难以立足,于洪武四年告老回乡,怕遭到政治迫害,索性隐居山中,不再参问政事。但是有句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想逃避现实,但政治斗争的漩涡仍然把它卷了进去。

胡惟庸获悉,刘伯温曾在皇帝面前说他无能,怀恨在心。当时胡惟庸以左丞身份掌中书省事,指使亲信官员攻击刘伯温,无中生有地诽谤刘伯温用有“王气”的地方营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刺激朱元璋的猜忌心理,结果刘伯温当即被剥夺了官禄。刘伯温害怕带来更大的祸水,赶赴南京当面向皇帝请罪,并且留京不归、以明心志。不久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刘伯温大为悲泣:“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从此忧郁成疾,没多久就去世了。关于刘伯温的死,后来胡惟庸案发,有人告发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的

朱元璋后来与刘伯温的儿子谈起此事,把责任全部推到了胡惟庸身上。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刘伯温的死其实就是朱元璋一手策划。朱元璋先是利用胡惟庸与刘伯温的过节,除去了刘伯温,之后又将这种责任推到了胡惟庸身上,这其实是标准的“嫁祸”。

胡惟庸的沉沦

“兔死狗烹”是君王的管用手段,只不过当时胡惟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继续专断独行,这使得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更加明朗。胡惟庸之前,李善长小心谨慎,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吟诗作对,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并不十分明显;胡惟庸为相,七年大权独揽,使朱元璋觉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洪武十三年中旬,朱元璋给胡惟庸最初定的罪名并不是谋反,而是“擅权植党”。这一罪名要从洪武十二年说起,当时藩属国前来进贡,可是接待人员没有上报给朱元璋,这事让一个宦官知道了,就给捅了出来。朱元璋龙颜大怒,责问胡惟庸和汪广洋,这两人磕头认罪,申明说这个事情应由礼部负责,所以过错在礼部;朱元璋质问礼部,礼部又推向中书省,说这事应该由中书省负责!这可把朱元璋气坏了,于是朱元璋下令把所有相关人员全部下狱。

按说,这只是官员们的一次疏忽大意,可朱元璋却不这么想,他感觉受到一伙大臣的蒙骗,自个儿完全被架空了。这朝廷还有谁可以信任?所以他必须查,而且还要查清楚,然而查来查去没个结果,没办法,只好找个替罪羊,找谁呢?倒霉蛋汪广洋,朱元璋将他赐死。

这事儿到这儿,也就算过去了,谁知道又节外生枝。汪广洋有个叫陈氏的侍妾,在汪死后自杀殉夫。朱元璋认为这个女人品德很高尚,要给予表彰,可一查这陈氏的出身状况,才知道他是犯官之女,被卖为官奴的。按照规定,官奴只能赐给功臣,不能纳为妻妾。朱元璋再度愤怒,他下令审查6部官员,包括胡惟庸都受到了牵连。这么一搞,朝中人心惶惶、相互弹劾,都想找个人把罪名扛下,让自己从是非堆里解脱出来。

古代的大臣,别的会不会,揣摩圣意绝对是得心应手。从汪广洋的死中,大臣们隐约读懂了朱元璋的意思。御史中丞涂节诬告胡惟庸有谋反篡位之心;前御史中丞商嵩也弹劾胡惟庸,说他擅权。朱元璋派人彻查胡惟庸,并未查出有谋反的迹象,所以先定了个“擅权植党”的罪名,为了把罪网罗织的更大,奇怪的事发生了。在胡惟庸死后,他的罪状反倒逐步升级,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要将与胡惟庸有关的人员一网打尽。明朝最大的隐患就是“北虏南倭”,由此着手制造罪状,最具杀伤力,因为大家都知道,“通敌”在历朝历代都是“斩立决”的罪名。于是,胡惟庸死后罪状竟然升级为“通虏通倭”

平心而论,胡惟庸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但受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的大批功臣,却完全是无辜的。胡惟庸一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清除功臣的借口,凡是他认为心怀不满、行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党”的罪名,处死抄家。

大开杀戒

洪武二十一年,明军与北元军交战,所谓北元就是元顺帝被赶出大都后,逃回北部草原,史称北元。这北元军中有一名将领叫封继,他在明军大将蓝玉北伐时被俘,据他供认,宰相胡惟庸曾经通过他与北元太子联系,打算向北元借兵10万,推翻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朱元璋一直不知道这件事,因为封继被押回南京后,居然被李善长给藏匿了起来。

同年5月,封继再度被捕,招出了这件事,太师李善长自然就会牵连进来,与此同时,他的家奴罗仲谦以及陆仲享的家奴封贴本等人纷纷向朱元璋告密,说李善长、陆仲享等人曾参与胡惟庸的谋反,是胡党。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的罪名,将李善长、陆仲享、毛麟、赵庸、郑遇春、黄斌、陆聚、金朝兴、丁玉等人全部诛杀,受到株连的人达到3万之多。

尤其是李善长,其一门70余人被杀,纯属冤案一桩。一年之后,解缙上疏为其伸冤,他起草的《论韩国公冤事状》由郎中王国用冒死呈上。大意是,李善长为陛下打天下时的第一功勋,况且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再折腾。朱元璋看了以后没有批准,但是也没有发火,由此可见,在他心里也觉得李善长是冤枉的。

尾声

从根本上说,胡庸案的发生来自于朱元璋的猜疑和不信任,而朱元璋这种猜忌心理,很早就已经形成,在农民战争期间,他为了防止部下将领叛乱,在将领出征时,就将他们的妻子留在京城做人质。就这样仍不放心,还派心腹去监军,饶是如此,朱元璋也没少经历部将谋判的事件。

一个出身卑微的流方僧,当了皇帝以后,权力欲如此强烈,丝毫容不得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大张旗鼓地罗织罪状、杀戮功臣,必欲“除恶物尽”方才罢休,这样的帝王,最终成为冤案的制造者,即便胡惟庸一案不是冤案,但牵涉甚广,使太多无辜者都成为刀下冤魂。

更多文章

  • 刘伯温当真是病死的吗?朱元璋自己暴露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资料记载,刘伯温自幼便天资好学,12岁考中秀才,因此被乡民称为神童。当刘伯温17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程朱理学,同时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一时间,刘伯温在家乡可谓十分出名。1333年,刘伯温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只是,刘伯温因元代末年仕途多舛,先后三次辞官回乡,后来他索性过上了半隐居的闲散日子。

  • 都说宋朝是“弱宋”,果真如此吗?宋朝的强盛超乎你想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为何叫弱宋,为什么宋朝这么弱,为什么宋朝那么弱

    实际上,还有一个朝代除了疆域没有唐朝的辽阔以外,其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大唐,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弱宋”。也许有的人就会不服气,一个被辽金轮流虐打,最后还被元朝取代了的“窝囊”朝代怎么就成了强盛,还超过了唐朝呢?且听小编为您细细道来。那么,“弱宋”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其实在近代以前,是没有弱宋这个概念的

  • 苏州告急 洪秀全提出一个过分要求 才肯放李秀成去苏州解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安庆府被清军攻陷以后,陈玉成只能退守庐州,结果中计被清军擒获,被送往清帅胜保营中不肯投降,后被清军杀害。陈玉成一死,太平天国有能力的人屈指可数。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太平军将领黄子隆、陈赞明镇守的浦口城外靠大江边的大营被清军攻破,九伏州失守,清军将领和春等率部“密密加营,深壕格深……京城困如铁桶一般”

  • 《天下长河》热播受赞誉,罗晋版康熙不够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罗晋在拍天下长河花絮,天下长河电视剧罗晋老婆,罗晋《天下长河》下载

    与陈况、实任河务总督靳辅联袂治河,奔走相濡以沫,死于党争诬蔑,死前留影传世。 康熙晚年,黄河陷入安澜,皇帝毁三藩,收复台湾,准格尔平定后,来到扬州,与民间见面纪念陈靳二人的雕像,感慨颇深。因情节紧凑扎实、制作精良、表演普遍过硬而受到好评。 特别是一群宝藏演员,可以说是面对面演出。 众所周知的老一辈表

  • 如果杨秀清对洪秀全先下手为强,太平天国结果会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杨秀清虽然不识几个字,但他的领导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远比有点文化的洪秀全强,洪秀全跑到广西传教,幸得杨秀清帮助,让一批烧炭的成为洪秀全的首批信徒,但洪秀全自己没坚持住,官府一压制他又逃回广东了。眼看要散伙,大家不想干了,杨秀清不得不假扮天父下凡,告诫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杨秀清苦心经营之下

  • 乾隆这儿子,举止轻浮好酒色,结果活87岁,死后8年鸦片战争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乾隆晚年痛哭原因,谈谈乾隆的17个儿子,乾隆活的最多的儿子

    少年永璇永璇10岁那年,母亲金佳氏去世。乾隆一边忙于朝政,一边忙于后宫,还要抽空下江南,对于这几个年幼的儿子也无暇管教。尤其是这个永璇,他身体有点毛病,好大喜功又追求完美的乾隆怎么看都不顺眼。稍微长大点,永璇既没有母亲疼爱,又被父亲训斥。所以纵情酒色,举止轻浮,为人孤僻也没啥朋友,唯一的爱好就是酒色

  • 清末最严重灾害,1000万人饿死两千万人成难民,敲响清朝灭亡丧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最惨烈的天灾,清末自然灾害的影响,清朝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

    这个就是清末的大饥荒“丁戊奇荒”。这个灾荒开始于1875年,从这一年开始,整个北方的山西、河南、直隶、山东、陕西等省降水大规模减少,正在人们以为这是普通的旱年的时候。到了1876年,降水更加稀少,直接酿成了旱灾。而且灾情迅速蔓延,整个北方出现了大饥荒,很难找到粮食,当时的朝廷不得不下诏,免去这些州县

  • 雍正通宝怎么看是不是传世品,盒子的真假有保障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雍正通宝怎么看真假,雍正通宝宝川局价格,雍正通宝背龙凤

    大家帮看看这枚雍正通宝是传世的吗?答:前言题主的这枚雍正没问题,不管是包浆还是穿口都符合清代铜钱的特征,并且还是一枚评级币,所以这种东西,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看评级盒子应该是保萃的,保萃的盒子一般来说也是没有问题的,并且赔付能力极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来说,保萃的盒子赔付能力都是第一,毕竟别的盒子赔

  • 《雍正王朝》:康熙有没有看透胤禛染病的真实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雍正王朝康熙胤禛,康熙重生宠胤禛的小说,康熙儿子列表胤禛

    话说张五哥死刑冤案被艾伦刺进京城后,康熙立即引起关注,决定安排皇子亲自审理此案。过去,在追债比国库的工作上失败的胤禛,本想借此机会好好表现,挽回康熙的好感,但在邬老师的劝阻下,不要盲目地搪塞过去,以免让事情牵扯到太子更多的罪名,给太子带来更大的麻烦胤口头听从了邬老师的建议,第二天进宫见了康熙,主动申

  • 白岩松:遇见曾国藩,是我最大的幸运;他从曾国藩那学到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23岁时,出身寒门的曾国藩终于转入岳麓书院学习,为期仅一年。在当时,岳麓书院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去的,特别是出身寒门的曾国藩,为了进入书院,很是花费了家中不少银两。进入书院后的曾国藩,自知不能和那些非富即贵的同窗攀比,便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虽是寒门弟子,但曾国藩在家乡也是凤毛麟角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