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说夏朝发源东方,一说西方,谁说得对?可能两说都陷入同一误区

一说夏朝发源东方,一说西方,谁说得对?可能两说都陷入同一误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978 更新时间:2024/1/25 1:38:11

上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傅斯年发表过一篇著名的论,名曰《夷夏东西说》,囿于当时史前考古资料的贫乏,傅氏认为长江流域到东汉以后文化才大发达,故汉末以来中国史上南北分裂相争的现象在三代不可能出现,“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

那时的文化依地理形势大抵可以划为东、西两个系统,“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基于以上认识,傅氏遂据典籍所记某些夏之踪迹,考定夏族的发祥地及其建国以后的活动区域在西方,他说:

“夏之区域,包括今山西省南部,即汾水流域,今河南省之西部中部,即伊、洛、嵩高一带,东不过平汉线,西有陕西一部分,即渭水下流。……以古代河、济、淮、泗的中国全部论,夏实西方之帝国或联盟,曾一度或数度压迫东方而已。”

有意思的是,历史学家杨向奎对于夏族原居地及其后来活动区域的看法与此恰恰相反,他认为、夏人是东方民族。杨氏先后发表在《禹贡》半月刊上的《地理考实》《夏民族起源于东方考》,以及他在80年代撰写的《评博孟真(夷夏东西说)》等论文,主要依据他对涂山、会稽等与夏人有关之地名的考证,以及斟寻、斟灌、有仍、昆吾、韦、顾、观、杞等“夏之同姓国”地望在山东一带的文献记载,考证出夏民族的原居地在东方,“夏民族之起当在今山东西南部与江苏河南之交”。

这两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依据大抵相同的文献资料,运用相同的传统考据方法,考证同一个夏族原居地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为什么如此截然不同呢?夏族原居地或夏文化发祥地,正确的答案应该只有一个。那么,夏人是东方民族还是西方民族?抑或是东、西方之外的另一方民族呢?

的确,傅、杨二说均有文献依据。晋、陕一带确是“夏墟”故地,《左传·定公四年》:“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夏后皋的陵墓就在豫、陕之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杜预注:“崤在弘农渑池县西”,即今河南省洛宁县北之崤山。山东地区也曾是夏人踪迹所到之地,《楚辞·天问》:“伐蒙山,何所得焉?”蒙山即在今山东省蒙阴与费县一带;一些夏之同姓国也到过山东。但傅、杨二氏据此而分别得出夏族原为西方或东方民族的结论,却未免过于草率了些。

道理很简单,晋为“夏墟”,夏后皋之墓在豫、陕间:这只能证明晋南、豫西地区在夏后皋时为夏王的疆土;由此而推定夏为西方民族,证据显然不足。因为夏人曾到山东,山东有许多“夏之同姓国”,就认为那里是夏的发源地,立论同样牵强。其实,杨氏列举的一批山东的“夏之同姓国”,其原居地均不在山东,而是后来迁入,有的甚至是夏亡后才迁徙到山东境内的。

显而易见,博氏关于“夏为西方民族”和杨氏关于“夏民族起源于东方”的考证,在方法论上恰恰陷入了同一个误区之中。他们在研究夏代历史时,均以静止的、停滞的静态研究方法来考察和审视夏民族,而没有意识到,历史是一条处于流动状态的长河。

实际上,夏王朝崛起的时代,即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改组的转型期,一个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历史新时期。这种时代特征投射在考古学文化上,是公元前4000年出现的文化大传播以及各区域文化间的互相接触、影响和融合。在陕甘地区,“那里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半坡期的西界仅到陇东天水附近。到庙底沟期便大举西进到甘肃边界,马家窑期继续西进到武威,马厂期更到达河西走西端的走廊,再往后的四块文化已分布到新疆的东界”;在渤海湾,一些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农人从山东半岛先后渡海移居到辽东半岛,把山东的史前文化传播到渤海北岸。”

在长江下游的东南地区、良渚文化以琮,壁、钺为特征的玉器文化溯江而上,经安徽薛家岗折往南传播到江西鄱阳湖流域的德安、靖安、新余一线,最南到达广东境内,发展出石峡文化;往北则跨江渡淮,传播到苏北、山东一带;又折而往西,出现在西北延安地区。

夏文化、夏民族或夏王朝,就是在以上这种民族大迁徙、大冲突和文化大传播的历史背景中崛起的。因此,我们对于夏朝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唯有作动态研究,以运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考察之,就可以把握夏史之本相。关于动态研究的史学方法论意义,历史家董楚平有一段精辟的阐述,他说:

“所谓动态研究,就是要研究民族文化的变化动向。文化自身的进步是缓慢的,人类文化史上的几次突变性进步,往往是在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大规模交流融合时出现的。在上古时代,人几乎是文化的唯一载体,文化交流基本上是通过移民来实现的。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往往掀起文化长河的巨浪。

遗憾的是,当代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对于夏文化或夏朝时夏人活动地域内留下的物质文化遗存的探索,往往忽略了历史的动态考察,而满足于作静态的比较。例如,有学者据文献所记晋南为“夏墟”,便考定那里的陶寺类型文化为夏文化。殊不知晋南“夏墟”实因夏后皋曾居于此地而得名,夏后皋为夏朝倒数第三代主,晋南成为“夏墟”已在夏代晚期;而陶寺类型文化的鼎盛期则在早期,该遗址九座大墓中有八座属于早期,诸如陶龙盘、、玉石钺等礼仪重器,均为早期大墓所出。

陶寺类型文化的年代,其上限据碳十四断代测定当不晚于公元前25世纪,因此,所谓“陶寺类型为夏文化说”,在年代上就难以解释得通。又如所谓“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为夏文化说”,如此说成立,则二里头四期当为夏桀都邑;而文献记载,夏朝帝桀始迁都于此,桀以前几百年间,夏都均不在此;但二里头文化最辉煌的年代实为三期和二期,对此,不知论者作何解释。

历史上,夏王朝的玫治中心即都邑处于迁徙变动之中。据文献所记,禹都阳城,少康邑纶,帝相居帝邱,帝宁居原,胤甲居西河,帝桀居斟,夏代500年间的都邑自始至终没有固定化,因此,探寻一代政治中心始终处于流动状态的夏文化,不作动态观照而满足于静态对比,实无异于刻舟求剑。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更多文章

  • 姜子牙,为啥要娶68岁的黄花闺女马氏为妻?看完原著细节更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其主要讲述了姜子牙代表元始天尊封神的故事,其中很多轶事耐人寻味。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有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最终,他们被封为神仙一点也不出乎读者的意料。但有一个人却极有争议,大部分读者认为她不配封神,这个人就是“马氏”。马氏,也就是姜子牙的第一任妻子,姜子牙在七十二岁时,才迎娶了六十八岁的黄花闺女马

  •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现,对于我国商代历史研究有着怎样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安阳殷墟和商代遗址,殷墟妇好墓最重要的商代考古资料,商代人称呼殷墟

    安阳遗址的发掘起因是无意间被发现的甲骨,而之后大量青铜器等文物的出土则让商王朝,这个距离我们三千余年的王朝得以被世界所承认。而且这些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让我们对那段尘封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在殷墟的发掘过程中,最重要的文物有哪些,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它们对于中国考古工作的推进又有着什么意

  • 荀彧心中想匡扶汉室,为何去辅佐了奸雄曹操,而不选择皇叔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荀彧为什么要帮着曹操匡扶汉室,匡扶汉室下半句,小说匡扶汉室扶持刘备

    荀彧作为三国顶级谋士之一,有着“王佐之才”的称号,最早也曾在袁绍手下打过一段工,但是袁绍华而不实,荀彧断定其难成大事,因此,荀彧弃袁绍跳槽到了曹操阵营。当时实力孱弱的曹操听闻荀彧来投,高兴地直说:“这就是我的子房啊!”这一年,荀彧29岁。荀彧也不辜负曹操的信任,不管是军事谋略还是政治见解,荀彧都有着

  • 大秦赋:赵姬把监国之权给嫪毐也不给嬴政,扶苏出生,嬴政悲变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姬死前告诉嬴政身世,扶苏嬴政cp,大秦帝国嬴政和扶苏

    早期的嬴政与赵姬,母子连子,在赵国一起吃苦,回到秦国,又不得华阳太后待见,看到华阳太后安排伶人侮辱赵姬时,嬴政直接当众杀了伶人,维护母亲,是孩子的天性。同样,为了嬴政,赵姬也可以豁出命来。只是有了嫪毐,并生下两娃,赵姬监国之权行使了太久了,她有点飘了,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身为母亲,她又给这两个私生

  • 大秦赋:被李斯下毒,被姚贾下套,韩非的家国大义,赚足眼泪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韩非之死是李斯所害吗,大秦帝国韩非死李斯痛哭,李斯和姚贾视频

    在秦国为质,但韩非依然心系母国韩国,他不被嬴政的高官厚禄所诱惑,得知嬴政当下不是灭赵就是灭韩,他暗自操作韩赵结盟一起抗秦,他知道秦国上卿姚贾在破韩赵结盟,所以进谏嬴政,揭露姚贾贪污一事。本来嬴政很生气,赶紧召回姚贾,亲自质问他,而姚贾坦然承认此事,他说为了拉拢六国官员故意这样做的,而且还让六国的人都

  • 大秦赋:被坑还遗传!嬴政被芈启坑惨,扶苏被老丈人李斯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斯与扶苏,大秦直道扶苏娶李斯的女儿,嬴政几岁时差点死于赵偃之手

    嬴政被芈启坑惨而且对一个君主来说,一次不忠百次不容,更何况,芈启所在的楚系曾发动华阳宫变阻止嬴政继位,随着扶苏的出生,两个家族有了共同的血脉,嬴政也对芈氏多了信任,这次打击,一下子让他回到“解放前”。只是看到扶苏孤独的背影,嬴政多少肯定会怜惜,他只会把账更狠狠地记在老丈人身上。芈启的结局也不咋地,楚

  • 大秦赋:离秋是最大赢家,嬴政却与芈华绝配,坑儿的妈+坑女的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嬴政与芈华的结局,大秦赋嬴政追芈华的背景音乐,芈华与嬴政相遇的bgm

    一个年少孤苦,一个年老孤独一个有坑儿的妈,一个有坑女的爸因为失去,他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王,她才可以成真正的王后在一统大业的过程中,嬴政一路曲折,申越先生为他而死,父亲早逝再加上4岁时被父亲抛弃在赵国,可以说,他的人生是缺失父爱的,母亲与嫪毐的行为又让他丢尽颜面,好友太子丹与他决裂,甚至还派荆轲刺杀他,

  • 大秦赋:嬴政初恋芈华上线,在阴谋和爱情之间,他选择了率性而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嬴政初恋芈华,大秦赋中嬴政感情戏,芈月传芈华和嬴政有什么关系

    一般做大事的男人,对于儿女私情方面都投入较少,史书中关于嬴政后宫之事也提及甚少,但是,作为一个帝王的同时,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男人,邂逅爱情也是他的必经之路。芈华的出现,就是嬴政已情窦初开的证明,自从嬴政第一眼看到芈华,便被她深深吸引,不得不说,芈姓女子多半都貌美有智慧,就像宣太后芈月,还有华阳太

  • 大秦赋:妻子被嫪毐玷污,为妻报仇却被嬴政砍下手臂,嬴傒有4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秦赋嬴政哪一集摔死赵姬的孩子,嫪毐说出嬴政身世,嬴政杀死嫪毐私生子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嫪毐是多垃圾,与嬴傒不对付,那是你们男人的事,干嘛对一个女人动手?而且这个女人还苦苦哀求,自己已经怀了嬴傒的骨肉,结果嫪毐越听越兴奋,直接在车上玷污了人家,简直堪称禽兽。受其大辱,小紫自然是不想活了,光回到家,把嫪毐与赵姬有私生子的秘密告诉了嬴傒,然后跳井自杀,一尸两命。嬴傒本来

  • 大秦赋:好绝!嬴政直接在赵姬和嫪毐的床头挂剑,还劝他们继续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秦赋赵姬嫪毐,嬴政在赵姬头上挂剑,嬴政为什么在嫪毐床头悬剑

    但是,嫪毐倒是先起了歹心,知道自己坐以待毙,必死无疑,还不如先动手,杀了嬴政,所以他在嬴政离开太后宫之时,安排了人,要对嬴政不利,不过嬴政也是很聪明,感觉到不对劲,直接拉着太后出来在院子中行走,碍于赵姬的面子,嫪毐没敢下手,但这一幕,嬴政记下了,所以在赵姬哀求:“等你亲政后,我带嫪毐和孩子去雍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