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的皇帝性格各有不同,加上朝代的制度不同,解决的办法也各不相同:
在秦朝时期,新皇帝上任后,便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大开杀戒,等全部清理完了,天下便是他自己的啦。明朝时期的朱元璋,就是在任以后,大杀之前的功臣,以确保自己的儿子能掌握江山。可朱元璋自己也有十几个儿子,他是如何处理的呢?当时他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续皇位。嫡子指的是皇帝与结发妻子生的儿子,根据皇帝继承制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而嫡长子则是天然的皇位继承人,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为了防止藩王作乱,朱元璋将除了太子以外的儿子,都分封到了全国各地。而且规定没有皇帝的诏令,是不能进入京城。古代藩王可以是自己的儿子,也可以是有军功的功臣或是地方势力的首领,朱元璋的本义一个是希望为这些藩王可以镇守边关,防止外侵入犯,其第二个就是为了不让这些王爷与朝廷大臣有所勾结,从而减轻对太子的威胁。不过后来经过历史证明,这种制度存在着危险性,没有从根本上对藩王的军事权力进行限制,最终爆发了“靖难之役”。
在清朝时期,皇帝吸取了明朝的经验,从而制定出,没有皇帝的命令,王爷们不准随意出京城。将这些王爷们困在京城里,在天子的眼皮底下,他们会不会作乱呢?在第二任康熙期间,他的九个儿子都在京城里或多或少任职,他们并不甘心寂寞,反而拉拢官员,出现九子夺嫡的事件。那这种方法哪一种会更好呢?其实各的优劣,各有各的好处。不管制定什么样的制度,最终还是要看皇帝的最终选择。